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极尽生产之能事,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添加剂,满足了孩子们的味蕾,却也剥夺了孩子们的健康。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将焦点转到了孩子身上:2012年5月25日,某电视台曝光了校园周边小食品的安全问题:“巴西烤肉不是肉,辣子鱼不是鱼”,都是小作坊用面粉和添加剂做出来的面制品;5月27日,某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儿童食品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结果显示,抽查批次合格率仅为86.3%,其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主要问题;5月28日,某市工商局公布60种滥用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的食品名单,其中不乏孩子爱吃的品种;山东、辽宁、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不合格的儿童食品相继被披露。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家长们或许只能感叹一声:看来只有自己做的食物最安全,买什么给孩子吃都不让人放心了。
事实上,很多受到孩子们欢迎的小零食正和“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添加剂一起,危害着孩子的健康。为此,食品安全、营养等方面专家向社会疾呼,儿童食品添加剂问题更需要引起重视!那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是最应该为孩子的健康负起责任的家长来说,更应该引起重视。
据某报纸报道,2012年5月27日,该报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学门前看到,放学后几乎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小零食。与严肃的学校相比,小卖部仿佛一个童话世界,大罐子里插着五颜六色的棒棒糖,货架上堆着包装鲜艳的膨化食品、干脆面等。记者请张师傅拿了3种孩子们最爱买的零食:番茄味的“××”膨化食品、日式牛排味的“××”粟米粒、“××”小比萨橡皮糖。下课铃声一响,成群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跑出校门,其中有一半都涌向了张师傅开的小食品店。
随即,该报记者刚打开“××”粟米粒的袋口,一股浓郁的牛肉味扑鼻而来,但在食品配料表中并没有看到任何和牛肉有关的成分,只有“日式牛排味调味料”几个字,它是由白砂糖、淀粉、食品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焦糖色、食用香料、二氧化硅、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等成分调和而成的。记者数了数,在这3种食品中,共包含25种添加剂,尤其是小比萨橡皮糖里,配料表中仅着色剂一项里就包含了柠檬黄、诱惑红等6种。
在另一家超市里,该报记者在一袋号称“添加果汁和维生素C”的草莓味QQ糖配料表上,同样没有看到任何和新鲜草莓有关的配料。实际的草莓味来自草莓香精,还有明胶、果胶、柠檬酸、山梨糖醇等各种添加剂,还有一种“××”情人果冻添加剂达到了14种,其中各种口味的香精和色素就占据了8种。
味美香甜的小食品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孩子,使他们迈开兴奋而匆忙的脚步奔向一个个零食柜台前,可是,这些食品表面上光鲜亮丽、味美可口,可是却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长期食用,说不定会让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牵连,到那时,家长再后悔恐怕也来不及了。
与其如此,我们不如从现在起就多加注意,尽量让孩子少吃或者不吃小零食,以维护他们的健康。
1.影响儿童健康的五大食品“元凶”
一位教授表示:“看着漂亮、闻起来香,孩子们才喜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商家往往会使用更多的添加剂。但过量食用添加剂对孩子的身体、骨骼、神经系统乃至智力发育都会有影响。”作为家长,要特别留意以下5种添加剂。
①鲜艳的“外衣”——很多零食、糖果和果味汽水中都会被加入人工色素,这是因为天然色素成本高、着色能力差,为了缩减成本,商家便选用人工色素,它在提炼过程中会混入苯胺、砷等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②绝佳的香味——很多小食品在打开包装后,会有一股香味扑面而来,这种食品肯定是由多种添加剂人工合成,而其中有一种就叫增香剂。
③人造的甜蜜——有一种名叫阿斯巴甜的东西,它是一种人造的糖替代品,比蔗糖甜200倍。有研究认为,它会引发多种健康担忧,如导致癌症、癫痫、头疼以及影响智力等。
④不坏的法宝——自己制作的食物存放时间很短,而买来的小零食为什么能存放很久呢?这是因为增加了防腐剂,像苯甲酸、苯甲酸钠等都具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功能。对于防腐剂,欧盟儿童保护集团已将其“屏蔽”,但由于监管不严,一些商家还会将其使用在儿童食品中。
⑤美味熟肉背后——很多香肠等袋装熟食肉制品往往都含有一种名叫亚硝酸盐的致癌物质,它可以起到着色和防腐的作用,因此会受到不少商贩的青睐。如果大量食用亚硝酸盐,不但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学习日本“食育”,让孩子爱上天然食物
我们为孩子选择食品,绝不能只看包装和花样,而更应该注重营养和安全,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意识到天然食物的重要性。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这一点已经做得比较完备。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完善的“食育”体系,但家长可以从最基础做起,比如少买颜色过于鲜艳、味道过于香浓的食品;多给孩子挑选天然的水果和蔬菜;食品保质期越短越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