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既定的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范围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2)要求教师备好课,必须通过备课实现3个方面的转化:
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转化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备课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1)教学目的的决定性。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确定的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法。
凡是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敢于舍弃。那种讲课千言,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而目的却达不到的情况,往往和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不当有一定的关联。
(2)教材内容的规定性。
教学要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教的内容,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中心,围绕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来准备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是允许对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充实。教师在备课中,应参阅一些有关的参考书刊,吸收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但一切补充和充实,都要以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其他各种材料都应作为辅助材料,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3)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
教师备课中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备课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特点可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使一些难点、重点的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使学生听懂、学会。
(4)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中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能否适应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否适于学生的水平,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切不适应当前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都会是形式主义的,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备课时不能离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盲目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5)教学活动的教育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永远只有教育性。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备课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发展学生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性格作风。教师在备课中,只有明确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做好备课工作
(1)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内容
①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
②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总的目的要求和总的原则,并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范围。因此,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熟悉教材。
③熟悉意味着对大纲和教材要多次地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多次地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前后联系起来思考研究。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外延,对一些规律性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法则、公式、原理等),要弄清是如何论证或推导出来的,以及其运用范围等。熟悉教材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研究,逐步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的过程。
(2)钻研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①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是为了自己个人增长知识。教师在备课中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是为了教;掌握知识,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这就需要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②明确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什么和解决什么。这里包括:弄懂什么——理论、原理、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等;学会什么——技能、技巧;发展什么——智力、能力,培养什么——道德品质、习惯;形成什么——思想观和世界观。
③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过程中,掌握各部分知识与完成上述教育目的的内在联系,尤其应注意切实掌握对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重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备课活动,为驾驭教材而创造条件。
(3)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①备课中,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之后,还必须进而解决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以及思想观点等问题,即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
②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准备,必须首先在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找到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焦点,知学生之所不知、及向知的方面转化的条件。要着重抓学生认识上的难点、重点和疑点,以及“难”和“疑”之所在——为什么难,为什么会有疑难问题。特别要着重于重点问题上的难点与疑点的研究和解决。
③在抓住矛盾问题之所在后,就要研究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获得转化。
④为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从多方面考虑。
⑤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此时此刻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可接受情况。每次教学,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发展变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切勿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4)编写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
①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多种教学活动设想,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条理化、科学化,明确地体现于教案文字之中。这是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写成教案,又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备忘材料。
②教案一般要反映出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的重点及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工作特点,教案应有详有略,不宜过于繁琐,应系统、鲜明、实用。
③写出教案后,还要熟悉教案,使教案中的内容,融化在自己的脑子里,做到讲课不离教案,但基本上不看教案。否则课堂教学活动,手不离课本,目不离教案,总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一定会枯燥无味。熟悉教案,除要熟悉教案所写的内容以外,还应使教案所反映的内容在自己的脑子里过过“电影”。
④对课内所需要的各种教具,要做好准备。要熟悉教具的性能、特点及演示方法,做好功能检查和试验性演示。遇有故障和难题,要在课前及时解决,保证课堂演示能够顺利进行。教师经过编写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使自己形成现实的教学能力,最后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