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那河小档案
河流总长:5290千米
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
发源地:巴西高原东南 曼蒂凯拉山脉北坡
河流注入:大西洋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缘的曼蒂凯拉山脉北坡,主源格兰德河,汇合巴拉那伊巴河后,始称巴拉那河。全长5290千米,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一半面积属于巴西,余属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南美第二大河
巴拉那河源头格兰德河出自巴西高原东南缘的曼蒂凯拉山北坡,与巴拉那伊巴河汇合后,始称巴拉那河。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流,先后汇入巴拉圭河、乌拉圭河等重要支流。随后下游折向东南,河口段称拉普拉塔河,最后注入大西洋。
巴拉那河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格兰德河与巴拉那伊巴河汇合点至阿根廷的科连特斯,长2800千米,河流期间有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和瓜伊拉瀑布,景色十分壮观。下巴拉那河段长1200千米,自北向南流贯拉普拉塔平原,河谷宽坦。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中东部重要的内河航道,全年通航里程达2700千米,途中经过的国家城市如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巴拉那河承担了阿根廷对外贸易的30%和巴拉圭对外贸易90%的运输任务。其流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各国开始合作修建大型水电站,水力蕴藏量约占巴西的50%。1973年西巴和巴拉圭开始修建规模巨大的塞蒂克达斯拦河坝,建成后将为世界最大水坝之一。1967年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乌拉圭、柯根廷5个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国家联合发表了宣言,准备在开发以巴拉那河为枢纽的广大地区的经济资源中互相密切合作。
■河流概况
巴拉那河上、中、下三游各具特色,其中上游石滩多、中游比降大、而下游河段及其右岸支流属典型的平原河流,比降不大,河滩开阔。流域上游大部分地区海拔接近1000米,多为丘陵和山地,往南地势逐渐平坦。在途中形成著名的瓜伊拉瀑布后,又进入了一个长3.2千米、平均宽59.7米、平均深达100米的峡谷地段。峡谷段以下河道比较宽阔,两岸高程较低。河流河道弯曲,河中不时还会出现相当大的沙洲、湍滩和玄武岩露头,对航运具有很不利的影响。
巴拉那河接纳巴拉圭河后,干流进入阿根廷境内,称下巴拉那河。它自北向南流贯拉普拉塔平原,成为典型的平原型河流。这段河流。河谷宽坦,右岸低洼多沼泽,流速缓慢。从迪亚曼蒂开始进入三角洲地带。三角洲顶宽约17.7千米,底宽约64千米,面积14245平方千米。所堆积的冲积物估计每年约达16500万吨。
在巴拉那河众多支流中,伊瓜苏河河流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巴西东南部近海的马尔山西北坡库里提巴市附近,由东向西流,在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三国交界之处的伊瓜苏市汇入巴拉那河。这条河全部在巴西境内,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6.9万平方千米。河流沿河有70个瀑布,最大的伊瓜苏瀑布高82米,距河口仅23千米。由于受大西洋、太平洋气候影响,河水流量较大,但流域内水量分配却极不均匀。
■河流气候概况
巴拉那河全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一年四季都存在有降雨现象,年降雨量1200—2400毫米。在整个河流流域中,北部为热带气候,夏季12—5月多雨,冬季7—11月干旱。中、下游地区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较冷。
伊瓜苏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由伊瓜苏瀑布往北沿巴拉那河流域一些低地和向西到该流域的边界,年平均气温增至22℃。伊瓜苏河口以上,巴拉那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从1200毫米增至2400毫米。沿巴拉那河,海拔在200—400米的地区,降雨量平均约1300毫米。
河流上游边界大部分地区,地面海拔较高,降雨量为1600毫米左右。伊瓜苏瀑布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中、下游地区雨量太大,且没有季节性差别,但在阿根廷的密西昂奈斯地区为1676.4毫米,而在河口三角洲只有990.6毫米。巴拉那河流域年均降水深1240毫米,降水总量3.7万亿立方米,其中3.2万亿立方米来源于海洋,其余一部分属于流域内水气循环,约占总降水量的14%。
知识链接
河流的开发利用
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拉那河流域的水能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随着巴西圣保罗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工业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需求,终于于50年代中期巴西在格兰德河上兴建了装机124万千瓦的富尔纳斯水电站,并通过345千伏输电线路系统,向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贝洛奥里藏特3个工业城市输电。
为了有计划地开发巴拉那河流域的水力资源,巴西还在1952—1953年间,首次对格兰德河的一个河段进行了水资源调查并制定了详细的开发计划,60年代在联合国的帮助下,河流的开发建设开始步上了正轨。并结合发电、灌溉、通航、供水和防洪等综合效益于一身,进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