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其内涵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常常与情绪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包含着人的极其多样的心理生活领域,我们称之为情感领域。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科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科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科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氯化纳、醋酸纳、氯化铵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 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问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知育情
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加深能促进知识的达成和能力的提高,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深化。
根据这一规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丰富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科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例如,在讲到”电解池“时,由于”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容易混淆。教师可把”阳极氧化“缩略成”阳一氧“,按谐音念成”痒痒“,伴”痒痒“的面部表情和搔”痒“的手势学生会发出会意的笑声。又如在做氢气加热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操作上应注意:反应前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结束时,要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氢气至生成的铜冷却。对上述操作过程,可以纳成”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科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科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讲述空气组成这一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拉瓦锡研究、发现空气是由氧气与氮气组成的过程是如何克服苦难的内容,进而讲述雷利等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历经千辛万苦,积累几代前人的科学结晶,从仅有几毫克小差异中发现了稀有气体,通过化学史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不畏艰难困苦,勇攀科学高峰,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进而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要始终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愉悦的心境、真挚的情感去诱导、感染、激励学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如在科学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学生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例如,在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总有一部分学生结果不理想,这部分学生往往急于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而由此萌生积极探索的需要。在学生呈现这种需要时,教师应立即通过一步步的启发帮助他们弄清实验失败的原因,让他们再次实验并获成功,使他们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产生对实验的坚信和钟爱。
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