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而科学素质是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素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素质。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二十一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生物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生物知识和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利用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中渗透了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关于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就科学地阐明了物质第一性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和孤立静止的唯心主义思想;生物与环境、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关系,又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等哲学原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种子的萌发、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等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关系;动植物的形态解剖和分类方面的知识,包含了共性与个性、主要与次要、稳定与发展等关系问题。这些科学思想和观点,对于学生认识世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平凡中见真理。可利用实践活动和野外实地考察等形式加以正面引导,使学生掌握这些科学思想和观点,把这些科学思想和观点渗透到具体的活动内容中去。如:在组织学生野外植物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叶序的认真观察,可发现叶在茎干上的排列,无论是互生、对生还是轮生,它们自上而下都互不遮挡,形成镶嵌式的排列,这样可以使每一张叶子都接受足够的阳光,这种天然形成的叶镶嵌的合理性充分体现了自然界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得到科学审美观的教育;组织学生到池塘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时,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发展的观点。
总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活动过程中要善于适时的引导,把相关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生物学知识中,并用自己的情趣去感化陶冶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逐渐形成科学的观点。
课外实验培养科学态度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生物课外实验中,要善于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工作尽职尽责,严谨治学。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要经常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如: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搞无土栽培试验;嫁接试验;培养草履虫;采集和饲养水螅和蚯蚓;盆景栽培;收集锯木厂的木屑进行代料栽培香菇等试验。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到实验、观察和科学的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从中使得学生懂得成功是要通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的,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生物活动课中开展丰富有趣的讨论会、辩论会,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索的热情。如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后,就环保问题开个讨论会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环保建议;还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个小型辩论会,如现在农村正搞“三高”农业,大力发动农民开山种果,就这一实例开个以“开山种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的辩论会。另还定期开展“生物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这样,学生的科学思维便可得到有效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生物科的认识活动方式与其它学科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首先,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证实,因此,实验观察是生物学认识活动的主要方式;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形象、具体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描述性,它不需要很多的推导、演算,也没有多少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公式,而需要更多的观察、实验、论证和表述,因此,在学习生物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从思维过程来看,学习生物,需要运用分类、比较、联系、归纳、系统化、具体化等科学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这些科学方法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式,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深入调查研究、实践总结,写出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生物的科学研究方法。
利用课外活动开设选修课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养技术、仿生学的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参观访问等,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课堂上难于接触的科技知识信息。然后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应用。如:带学生对校园植物或附近树林、草地、沼泽、池塘、农田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后,写出调查报告。另可依学生的水平,布置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选题,撰写小论文。
如:“为什么有的黄瓜吃起来很苦?”“本地药用植物的调查”“本地药用昆虫调查”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掌握一些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确:“在研究实验和观察时,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的表面,切勿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洞悉事实的底蕴,要坚持不懈地寻求那些支配事实的规律。”这样既有利于掌握生物知识,又可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生物的研究方法。
采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科学创新精神是科学素质中的核心内容。生物世界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生物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来才能成为创造型、实用型人才。在课外活动中,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评价形式是推动生物课外活动课健康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如可通过组织各种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活动,使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又如搞自我报告、角色表演、办小报、成果展示、论文评比等;每学期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向有关报刊推荐或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比赛,把学生的成果存档并表彰。这些有意义的评价机制使生物课外活动课的开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也激发的学生不屈不挠,不甘落后,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科学素质教育于生物课外活动中,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第二章
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升级故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