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多的时候别扔了想得少的劲头。”
——《士兵突击》
突击精神,本质上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刀山火海也要闯的劲头。而这其中就隐藏着多想和少想的辩证。《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凭借着修路要被调离五班时,五班班长老马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想得少,你专心,可总有一天你会想得多。想得多的时候别忘了想得少的时候,想得多的时候别扔了想得少的劲头。”许三多当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意,但在送走老马的瞬间,他没有伤心。他领悟到:原来自己想得少到甚至有点自私,替自己幸运的时候就不会替别人伤心。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为名、为利,哪一个不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心思?新人初入职场总会面临成才和许三多的两类选择:一个是生怕自己漏了需要巴结的人,绞尽脑汁地去想;另一个则是很单纯地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但此时因为还是初入职场,所以两类选择大多都是想得少的时候,只有随着自己负责工作的不断增加,想得多的事情才逐渐多起来。在为了完成工作目的上,想得多与想得少又是几乎一致的,想得多更倾向于教导人们从逻辑上来考虑周全,而想得少是从情感、态度上要人们完全投入,排除杂念。
庄子曾经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两者的辩证关系。当猴子在树林中活动的时候,它们可以抓住树枝上蹿下跳,十分灵活,此时就算后羿、逢蒙这样的神箭手也奈何不了它们。可是,一旦它们到了荆棘丛中,由于害怕被荆棘中的刺给扎到,所以无不战战兢兢,瞻前顾后,十分小心地在中间缓慢走动。在这个时候,就连最不会打猎的农民都可以走过去轻松地把它们抓住。猴子之所以有前后两种不同的结局,正是因为环境发生改变,它们的心理和行动也必然受牵制。我们在职场里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刚进入职场的时候,还是怀揣着理想,所以敢冲敢撞,展现出少年激情。随着在职场上摸爬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建立起来各种各样的人脉关系,所以做起事情就不得不圆滑起来。
曾经被称为“谷歌之父”的王怀南在准备开创自己又一次事业高峰时,选择了做一个叫做Babytree的全新网站。当面对记者追问Babytree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居然说暂时还没想。他解释说:“暂时没想,这一定会让风险投资人很恼火。风险投资人总讲要看商业模式。但实际上这分两种情况,有一类东西是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像Web2.0,有一种东西是我没想过商业模式,但是一定能找到的。当遇到第二种情况时,你可以暂时不去想。我觉得我们属于第二种情况。”他接着说:“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有时候买东西是不计成本的。所以我说,这个钱肯定是可以赚到的,商业模式也肯定是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慢慢地告诉自己,先不要去想,你多想了这个,就少想了很多别的。”
我们在职场中,并不总是考虑越多越好。有的时候,想得太多会成为一种羁绊。许三多之所以一次次取得成功,与他想得少不无关系。可以假设,如果许三多当年就是为了想出名才修路的话,那么这条路一定修不好,因为至少这样就不会得到五班其他人的帮忙,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自然也无法完成修路这个大型工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干成大事的人并不是想得最多的人,当然也不是想得最少的人,而往往是这样一种人:在谋划大事的时候把主要条件都考虑一遍,收集合理化建议,不过一旦大事已定,便抛开羁绊,放开手脚一搏。所以,只要目标正确的人,想得少做得多就一定能成功,但如果目标不合适,那么想得再多也不过是弯路。成才的经历就说明了这点。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职场上,也许有的领导希望下属都是想得少的人,只要老老实实、听话就可以了;如果想得多的话,恐怕他们就会觉得日子不好过,就要千方百计地去讨好、巴结。实际上,这样做无可非议,我们必须首先取得领导的信任。但一旦在这上面想得太多,反而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那到头来不又是一种想得少吗?所以,即使有“想得多的时候”,也“别扔了想得少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