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从来都是真理。”
——《士兵突击》
自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开始,沉默似乎成了懦弱、胆小的代名词。再加上这几年风靡全国的“成功学”号召大家一定要勇于表现自我,沉默更是被戴上了“无能”的延伸含义。于是乎,沉默成了职场中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似乎只有那些没有能力、甘于屈居人下的无能之辈才会选择沉默,而真正有实力的职场精英与沉默就像电与绝缘体一样,绝对不会产生丝毫的联系。
按照成功学课程来看,许三多绝对不是个优秀的士兵,他总是埋头做事,从不急于表现自我。七连解散了,他安心地和连长守着偌大的空营房,依然像七连还存在那样忙碌地生活;直到连长也走了,他终于要一人独自面对寂寞。也许是性格使然,他没有像当初的高城那样暴躁,他选择的是一种给自己找事做的沉默生活。每天锻炼、清洁营房、整理内务、看书……所有能想到的事情充斥了他的生活,他甚至靠自己跟自己说话来排解寂寞。沉默让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明白了他原来是个被连队宠坏的孩子,现在没人宠了,现在的他需要自己寻找生活的意义了。团长安排的这一切最后帮助许三多从简单的一个好兵成了“一个价值甚至超过一个连长的”士兵。
沉默中的许三多既没有爆发也没有灭亡,他就像一个捆缚在茧里的蛹,慢慢而稳步地成长,等待破茧成蝶的一天。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沉默呢?不可否认,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不能再像从前杨贵妃那样“养在深闺”等待唐明皇的到来,更多时候需要员工主动、踊跃地表现自我,展现出自己不同于其他员工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在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都要在第一时间表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就像一般的报纸相对于书籍而言缺少收藏价值,因为书籍中的内容多数都是经过了筛选和沉淀,而不是单纯依靠第一手的并不全面的资料组织而成的。
“沉默是金”这句经过历史验证的名言警句,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它发挥作用的空间。刚进入职场的新员工,在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前,需要保持一定的沉默。不要以为《员工守则》就涵盖了一切,殊不知,那只是企业整体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急于表现,锋芒毕露,很有可能给人留下冒进、不够稳重的印象,这绝对不适合将来的发展。担当管理角色,需要适当的沉默,尤其是在下属发生矛盾冲突时,很多冲突的产生最初的原因可能并不重要,只要给予一段时间的思考,冲突双方也许就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达成和解;又或者调查清楚冲突的来龙去脉后再进行解决,有的放矢,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想出售自动发报机的发明制造技术,可是他不了解市场行情,不知道该给自己的心血结晶定多少价钱。在他的心里设定了2万美元的心理价位,可是又有些忐忑,不知道是否能够被商人接受。他的妻子看到他犹豫不决,就对他说:“这样吧。你自己先不要报价,让他开价,然后你再看情况而定。”爱迪生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就在谈判中对于价钱问题一言不发。但是他的沉默在商人看来不啻为一种“待价而沽”,最后商人坐不住了,主动开口:“我开个价吧,10万美元,怎样?”这个价格比爱迪生的预计价格高出4倍,专利当场成交。
职场中,沉默并不总是懦弱无能的表现,适当的沉默体现出的是员工个人的一种宽容与大度,一种不露声色的自信与沉稳。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状态,它要求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宽容心境,在宽容的心境中得到的是自身的“宽余”。
职场的许多选择机会就像爱迪生出售他的专利一样,是选择沉默待价还是脱口而出,一切都尽在你的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