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求每件事都成功,这搞不好要叫作失败。”
——《士兵突击》
在职场里,新人总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面对激烈的竞争,生怕稍微示弱就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其实,我们所提倡的突击精神是指个人能够瞄准长远的人生和事业目标,能克服当中的困难。这个过程可能是曲折、甚至迂回的,如果处处逞强,最终只能碰得头破血流。在《士兵突击》里,高城和伍六一就是这样的人。一次,高城对伍六一说:“你宁折不弯,我喜欢。谁刚来军队都是别样世界,一无所有,所以每个人自尊心倒变得很强,你总要求每件事都成功,这搞不好就要叫作失败。”伍六一并不是一个一下子就能琢磨明白这句话的人,听了便皱起眉毛拼命地想。高城见状,笑着补充道:“好好想,慢慢想!这是我爸送我的临别赠言,我想不明白也做不来,送给你啦!”也难怪伍六一被说得一头雾水,高城本来就是一个不能忍受失败的人,自然也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示弱。
老子去探望生病的商荣。商荣问他:“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那我的牙齿呢?”老子说都已经掉了。商荣便让老子说说其中的道理。老子说:“牙齿之所以不在,是因为它太强了,而舌头还在,正是因为它总能展现软弱的一面,所以存在得比较长。”这段对话固然没有什么生理学方面的道理,但是处处能不逞强的人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人格上的修炼。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容忍他人,开阔胸怀。
媒体曾经十分兴奋地去采访英国一对长寿的老夫妇,问他们是如何保持夫妻感情和谐的,如何不吵架。老爷爷回答道:“我们也经常吵架,只不过每次我都是首先认错,于是争吵就很快结束了。”原来是“妇唱夫随”,示弱的策略为他赢得了长寿。由此可见,夫妻之间的示弱尤其重要,很多由各不相让的争吵引发成不理智的行为,直至最后分手的情侣,都是因为不懂得示弱。
沈从文第一次到大学讲课的时候才26岁,而慕名赶来的学生将教室挤得满满的。他十分紧张,在上面足足待了10分钟才讲出话,原来准备一个课时的内容也在10分钟之内就快速地讲完了。而此时他没有死撑下去,而是在黑板上老老实实地用粉笔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看着他这么可爱的行为,台下的学生都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真不愧是大家风范!今天的课堂上恐怕不会有人敢这么真诚地示弱了。所以,示弱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
示弱更是一种职场技巧。示弱并不是不争,而是以退为进的智者之举,他首先为自己赢得了最重要的职场资本——人脉。懂得示弱的人,是懂得处事之道的人,所以做人会很圆滑,没有霸气。有句俗话叫做“要做事先做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但凡一开始就盯着做事的人,功利性就会过强,总不免陷入到争斗之中。但如果先从做人的角度考虑,以一种低姿态来赢得别人的接受,来展现亲和力,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记得曾经在一个日本的电视剧中看到,一个做过推销员的警察向别人介绍自己过去的工作:如果要谈成一个客户,至少要在第六七次见面之后才谈正事,而前三次基本上全都是扯淡、拉关系。试想,以如此谦卑的姿态去跑业务,成功几率自然会很高,而这名警察做业务员时,也一直是公司的销售冠军。
孙膑当年围魏救赵的时候,遇到了庞涓并没有迎头硬打,而是退兵。当庞涓趁势追击的时候,不断减少部队灶的数量,迷惑庞涓。第一天是十万个,第二天减少了一半,第三天又减少了一半。庞涓看了十分高兴,认定孙膑的部队都跑光了,竟然轻率地只带少数精兵猛追。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精彩的一计,如果少了孙膑机智的示弱,这个计策也很难发挥威力。在职场当中,新人不仅要学会不争吵,还要学会通过示弱来增加自己的亲和力,积蓄力量,麻痹自己的竞争对手,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晋升机会。
当然,一味的示弱同样是不足取的。示弱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掌握示弱的时机与场合:在非关键的时刻示弱,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不择时机地采取谦卑姿态,就会容易丧失别人的尊重。示弱主要是为了赢得职场中的人脉,所以要表现出来一种胸怀,但在态度和能力上决不能含糊,否则很容易丧失了领导起码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