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期许!是承诺!”
——《士兵突击》
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击精神是自我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承诺。承诺是职场中一个永恒话题,老板对员工要承诺薪水,要让他们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员工对老板承诺业绩,要让老板相信用自己是没有错的。当然,承诺不仅在职场,同时也是古今社会一个永久的话题,但在今天,简单的承诺有的时候却比登天还难。
所以,当人们看《士兵突击》的时候,或许会对史今为什么坚持要把许三多留下很难理解,因为就许三多初到钢七连的表现,十足是一支“垃圾股”,毫无升值的潜力,要选择他除非晓得一些内幕消息——除非操盘手们能操纵这只“垃圾股”大起大落。但很明显,作为连长的高城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对史今说:“……不要!没有考虑就不要,考虑过了更加不要!转个大半年,他胡汉三倒又杀回来了!我管他跟团长是什么关系?简而言之钢七连的门对这个兵永远关闭!”史今却坚决不同意,理由仅仅是自己“欠他一个应许”,是“答应!期许!是承诺”。高城被激怒了,他向史今吼道:“你在外面瞎答应人什么话!”史今的回答也十分坚决:“没说!是在心里说的!连长——就像七连的人在心里对您说:连长,让七连更像样!跟这一样!”
在今天,我们面对承诺的时候,甚至口头合同已经很难再被信任,需要用书面的合同来落实,需要担保人来担保,需要法律来保障,否则没人敢轻言承诺。然而,我们却从史今身上看到了一个把自己对自己的承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这在职场中是难能可贵的。承诺一方面重要的是要勇于实现这个承诺,但更重要的是敢于答应下来(当然答应并不是盲目的)。史今就是这样的人。
很多在职场的老人会告诫新人:要是没办法做到的任务千万不要答应下来,如果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就仅仅答应百分之六十,这样任务实现了就会得到领导的刮目相看。这种伎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个人对主管、部门对上级领导惯用的潜规则,被人们视为铁律一直运行着,尤其是在国企中。如果不是上下均尝到了甜头,这种做法肯定也不会长久。然而,对于史今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与这些人的明显不同——只有充满某种理想的人才勇于向真实的自己承诺,才能给自己和团队带来极大的荣耀。
记得电视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农民和政府签订合同来修路,于是他便在村中集资百万。然而工程做了一半政府方面却突然说做不下去了,从此便一直拖了数年。面对自己与同村农民的巨额欠款,这位农民除了文明地向政府要钱之外,也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但对这个本来应由政府应许的承诺他自己却有自己的看法,既然是自己当初出头集资的,那么自己就应该为老乡们的欠款负责。于是他花光了家里的存款,变卖了家里的房产,一笔笔向老乡还钱。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和嫁出去的女儿也拿出自己家中的积蓄共同还钱。这件事很好地告诉了我们社会并不完全是由金钱主宰的。一个承诺衡量的标准不应该是金钱,而应该是人性的光辉!
所以,承诺首先是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有突击精神的人是不怕承诺的,而且与和领导、同事之间的信守承诺不同,他更加看重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实现这样的承诺,不仅是金钱、名誉的成功,更是自己对自己挑战的成功。我们在做很多看似不可能但却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妨尝试对自己立下这样的承诺。
在实现承诺的过程中,除了立下承诺,具体来实施也十分重要。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没有能力做到就一定不要答应。这个时候,我们最好对承诺首先有个全面的衡量,如果它是领导深思熟虑后和自己商量的,就肯定存在完成的可能性;如果这个承诺可能存在战略上的失误,那么不妨考虑周全之后再和领导重新讨论一下这个承诺。
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曾经要求年轻的陆军中尉罗文把一封信交给古巴首脑加西亚将军,但信却没有地址,没有指示,然而罗文还是在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这个简单的故事就是风靡世界的《致加西亚的信》所讲述的。
在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承诺的实现程度与承诺人是否重视有关,罗文抱着豁出去的心态,而另一个反面例子则是马谡。我们应该看到,马谡答应守街亭,并不是为了诸葛亮和整个全盘的军事布置,而是为了自己的军事见解,为了自己的卖弄。所以,承诺又不是简单的“拍脑袋”事件,还是让我们学学史今吧,用自己对自己的承诺来塑造充实无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