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兵,爸不会再叫我龟儿子了。”
——《士兵突击》
还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那几只可爱的小老鼠吗?它们围绕着“改变”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不愿意转变思想、因循守旧的“唧唧”最终从它的老鼠朋友“嗅嗅”和“匆匆”那里,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不畏惧改变,勇往直前。老鼠朋友们简单地对待生活,它们不会反复分析,也不会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当形势发生改变,奶酪被移走后,它们会迅速随之改变,循着奶酪移动的方向而移动。
就像老鼠的感觉一样,改变自己的现状是一个简单、正确的生活选择。但很多人却不愿意改变。如果你要对这个观点质疑的话,那么不妨看看身边的人,是否有很多人会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呢?
《士兵突击》诠释的突击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弘扬改变现状的欲望,当且仅当这个欲望必须是正确的。然后才能在这个欲望下激励我们改变自己,从困境中突围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开场白中,史今严肃地问许三多为什么要当兵,许三多说了一句非常土的话:“当了兵,爸不会再叫我龟儿子了,他踢不到我,叫我什么,我也听不见了。”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回答打动了史今,因为当初他也是怀着这样幼稚但淳朴的心愿成为了一名兵。而今当面前站着这个仿佛是昨天自己的傻小子,史今选择了帮他一把。可想而知,如果当初许三多脱离自己的本意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小说后面的故事可能就无法成立。
为什么要改变?安稳的生活不是很好吗?我们当然反对什么都去改变,没有坚守的东西。而是提倡要有突击精神孕育出来的改变的精神,一种甘于为了某种正确的价值观而抖擞人生、追求改变的态度。
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请了两名咨询专家诊断公司问题。咨询专家把公司的高管都请过来开会,问他们都有什么想法。没过几分钟,大家就都纷纷回答,如关闭效益不好的分厂,封存一条生产线,裁员,等等。咨询专家看了,十分赞成,“好极了!”然后接下来问道:“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具体运作呢?”一听到这个,高管们则纷纷坐不住了,有的说:“这些我们可不能做,改革风险太大。”有的说:“这些改变太残酷,太激进了!”还有的说:“改革的包袱太重,恐怕我们进行不下去,过不了多久就要失败。”
最后,会议没有解决问题。这个故事说明并不是因为人们没有改变的思路,而是因为没有改变的欲望。两位咨询专家来自美国著名的波士顿管理决策公司,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案例,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将不是营销才能、信息技术或其他任何专业知识,而是个人特性──愿意甚至渴望采取重大而又痛苦的决策。”
从某种角度上,许三多也是一个没有改变欲望的人,这从他强烈的怀旧情绪可以看出来。但问题是他能很快发现变化了的环境,能从不适应转变为努力追求适应它。许三多没拥有这样的改变欲望,但是对每一处环境强大的适应能力却弥补了这个不足。“逆风飞扬”的吴士宏曾经在做护士的时候疯狂地复习自考,周围的人看了都怕了,生怕刚熬过四年大病的她再次被击倒,可她的回答却十分简单:“反正再病倒之前我得活一回!”她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欲望呢?很多人在她成名之后问她。她十分老实地答道:“只有两个原因:我实在想换一个与健康人打交道的工作(病愈之后我再也不能恢复职业的冷漠,我曾是病人,再看见病人比病人还痛苦);还有,我真的穷怕了,想挣多一点钱。”
在现状面前,安逸是一种选择,怨天尤人是一种选择,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人类之所以伟大,其实也正在于她的不安分,在于她始终努力改变世界,改变自身。对于我们个人,追求这种改变也是为了这个永恒的主题。职场上可以永恒不变,但只有不断改变,才能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对现状的考察也十分重要,不能毫无目标盲目跟进。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和荣誉的欲望,《士兵突击》中成才差点被毁于盲目地改变。我们可以学学吴士宏,她在成功后,说出了自己改变现状的欲望:“今天我的理想是:把优秀的外国企业做成中国的,或者把中国的优秀企业做成国际的。”与时俱进,方是改变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