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有栋梁的命运……铺路石有铺路石的命运。”
——《士兵突击》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定律,叫做“二八定律”,说的是在数量和效果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不平衡,如一个企业80%的利润仅仅来自于20%的项目,整个社会财富的80%实际上掌握在20%的人手中,20%的人却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其他的人都充当了臭皮匠的角色),甚至说世上只有20%的人才敢爱敢恨,他们占用了离婚的名额,而剩下的80%却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自己的婚姻,等等。
话说回来,应用到职场上,则是20%的栋梁撑起了团队80%的业绩,剩下的则是80%的平庸之辈。在《士兵突击》里,成才、史今、高城、袁朗、齐桓等都可以堂堂正正地归到20%的精英之列,而许三多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混合:无论怎么看,他都毫无疑问地属于80%的平庸之列,甚至还被冠为“错误之王”,然而他又毋庸置疑地表现出了难得的20%的超常之举。不过,尽管奇怪,可能这种混合就是他不断被人喜欢的原因:表达出来了80%的人对80%成就的向往。
电视剧终归为虚构的,在职场中,“栋梁”“骨干”却是常常被人翘大拇指的称呼。新人初入职场,肯定不会一开始就被叫做“栋梁”,这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但在现实的生存竞争中,面对的则更多的是来自于上位栋梁的激励,来自干着急甩掉铺路石称呼的迫切之心。人们常说而立之年,职场中的人也很看重三十岁、四十岁这样的“关键年”,实际上,这都不过是对不为栋梁则为铺路石的担忧。
职场就如股市——不可能每个人都赚钱,有赔就肯定有赚,职场中有的人高升就一定有人下沉,不可能人人都卓然不群。
做栋梁的关键是永远争做栋梁的心态,这样便消弭掉了诸如而立之年、三十岁、四十岁这样的人为心理障碍。这样的心态至少是一种社会栋梁的心态,是当前浮躁的职场新人最应该把握的。
然而,世界上并不是二八定律就能包打天下,还有一个叫做“长尾理论”的新理论来为80%的铺路石来正名。这个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只要商品能足够储存、流通和展示,且渠道足够宽广,生产成本急剧下降至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那么商品的成本也将随之降低,最后就会出现,看似原来没人买的商品都会卖出去。可以说,这个理论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大放异彩的,它对于职场的含义是:只要我们给80%铺路石以足够长的时间,那么他们的贡献总和将达到团队整体的80%。这是一个集体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典型例子。与二八定律对栋梁的推崇相反,长尾理论的立足点在于对每个人创造力的极大尊重。所以,作为职场新人,如果当不了所谓的栋梁,你是否还会黯然神伤?栋梁有栋梁的风采,铺路石也有铺路石的人生乐趣。
以许三多为例,他克服了魔鬼式的训练,终于成为老A中的一员,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始终没有融入到所谓老A的生活当中。其他的学员对他很难理解,认为他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紧张兮兮,还是袁朗道破了原因:“齐恒,你们也许是军中的栋梁,栋梁有栋梁的命运,可军中他这样平平常常的兵才是基石,铺路石有铺路石的命运,浮浮沉沉,总在底线左右……你或者吴哲,你们能理解这种感受吗?”
齐桓和吴哲当然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栋梁和铺路石固然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成就,但铺路石却一样可以取得栋梁的成功心态。这并不是什么阿Q精神,而是脚下小草、车轮下柏油所展现的肯定当下的生存境界。在职场里,其实也本无所谓什么栋梁和铺路石的区分。如果有人认定有区别的话,那么即使他取得了栋梁的成就也不过是仍把自己摆在铺路石的地位上;相反,如果能够做什么事情都不骄不躁,不急不缓,能够为了目标始终奋斗却又不失当下的快乐,那么即使是块铺路石,也一样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此外,想要出人头地,首要的是与大多数人的要求一致。二八定律中20%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孤立而来,而是建立在80%的共同努力之上。对于职场的新人,很容易被所谓栋梁80%的成就蒙蔽,看不到80%铺路石的付出,急功近利,失去了平常心。而失去了平常心,往往也影响了正常能力的发挥。所以,能把铺路石的工作看作栋梁之举,而看待栋梁取得的成就如铺路石一般,才是新人最需要的眼光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