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了吗?
我逃出来了,可是这大汉的江山还有救吗?
回望远处依稀可见的洛阳城,此刻身边只跟着几个随从,仓皇逃出洛阳城的典军校尉曹操内心复杂。
~~~
原以为这次能接着灵帝驾崩,何进掌权的机会,能顺利的铲除那些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的宦官。可谁知被自己寄予厚望的何进只是一个优柔寡断,志大才疏的废物,凭着绝对的优势不好好利用,反而要地方军队进京,用六十万大军去杀几个宦官!
(一个牢头就能搞定的的事情,竟然如此大费周章!何进也真是个人才啊!)
果不其然,何进最后死在了宦官手中。虽然后来袁绍杀光了宦官,但是从并州赶来的董卓控制了小皇帝,取代了何进和那些宦官的权利。神器在手,执掌军权的董卓比往日的宦官还要胆大,竟然又干出了废立皇帝,贬斥太后,此等大逆不道的事。
没想到啊!努力了,这么长时间竟然落得个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窘境。
更让曹操没想到的是,董卓竟然以为出身宦官家庭自己没什么气节,想要让自己做他的爪牙!
你如此这般倒行逆施,残害忠良,我怎能为虎作伥?!
内心高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曹操当然不会为董卓服务,当夜便扔下官印逃出洛阳!
董贼,你以为出身宦官家族的我就没有士子的气节吗?
~~~
董卓,这次你真的错了!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一个大宦官不假,但他首先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然后才是宦官。
作为一个宦官,曹腾是不合格的。他没有像身边的同事那样,整日想着怎样抢占权利,怎样收敛财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想皇帝推荐人才。
曹腾所推荐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陈留(今河南陈留县治)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甚至连上书弹劾他的种暠后来也得到了推荐。
(是真的人才,而不是向他送钱的人才。可见,宦官之中也有好人!)
一生为国尽忠,从不弄权谋私,尽心尽力的服侍了四个皇帝的曹腾对曹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曹操是继承了祖父曹腾的意志。
曹操的不畏强权。
熹平元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境都洛阳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刚刚当上北部尉的曹操心里明白,在这天子脚下,皇亲贵戚云集之地,想要维护好一个安定的治安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前几任北部尉在这里充当和稀泥的角色,更加助长了那些人的嚣张气焰。
曹操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
只要你敢违法,不管你是谁,全部打死!
那些显贵们虽然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曹操是在虚张声势。尤其是现在最受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仗着侄子的权势丝毫不收敛,第一个带头违禁。
我就不相信,你一个小小的公安局局长就敢动我。
事实是,曹操敢动,而且出手毫不留情!
来人!将这货用我的五色大棒打死!
借着蹇图的人头,曹操树立了威信。一时间,“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洛阳的治安在他的治理下慢慢地变好,但这也触怒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
碍于曹操之父曹嵩的关系,蹇硕不方便直接搞死曹操,便随手一纸诏令将曹操从繁华的洛阳城调到偏僻荒芜的顿丘,出任顿丘令(相当于顿丘县长)。
曹操的报国之心。
光和三年,面对党锢之后,奸邪无能之辈一个个走上朝堂,而那些忠良有才的士子却得不到重用的局面,时任议郎(相当于高级顾问)之职的曹操看不下去了。他多次上书进谏劝说汉灵帝解除党锢,重用那些有能力的士子。只是偏信宦官的汉灵帝并没有采纳曹操的建议,有心匡扶汉室的曹操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事一天天衰落下去。
按说,党锢的形成代表着宦官集团在与士族集团斗争中的胜利。这对出生于宦官家庭的曹操在仕途上发展是有利的,再加上曹操的父亲曹嵩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算得上是既得利益者。而曹操的做法却是否定这次胜利,全灵帝解除党锢。
难道曹操傻吗?
不傻。
作为三国中最有谋略的霸主,谁有资格说曹操傻?
那么,曹操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解释了。
基于正义!基于公理!
此刻(请注意这个词)的曹操是个一心为国的治世能臣!
曹操治理地方的能力。
中平元年,被拜为骑都尉的曹操在剿灭黄巾的战斗中,与皇甫嵩、朱懏合兵大破黄巾波才部,斩首过万首级。随后立有大功的曹操生认为济南相(相当于市长级别)。
当刚刚卸下战甲的曹操来到自己治下,眼前的济南国混乱到让他不敢相信的地步。
四处盗匪横行,百姓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济南国境内的十几县里的官员全都只知依附权贵势力,贪赃枉法,连他这个刚刚上任的济南国相都不放在眼中。
怎么,你咬我啊!我们这些人全都是这样干,你还能把我们一窝端了不成?那样可就没人给你干活了。
下面的官员以为曹操也会像以前的济南国相那样,对这种事不管不问,就算是看不下去要惩戒他们,也应该是小惩大戒,毕竟法不责众的道理他们都懂。
我不会姑息你们的!法不责众的道理我不懂,但是重病当用猛药的道理我懂!我要你们这些无能之辈有什么用?你们全都给我滚蛋吧!
曹操一口气将这些官员赶走十分之八,济南官场为之震动。那些屁股不干净的官员见曹操是要动真格的了,一个个丢下官帽子逃去外地。
就这样,凭借着曹操的铁血手腕,很快济南国内“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
唉,走吧。
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留在这里干看着是没有机会打倒拥兵数十万董贼的,只有回去召集义兵等待时机了。
再见,洛阳!
董卓,我不会让你嚣张太久的!
回家,陈留。
临走前面对眼下政治****难以收拾的局势,曹操心中忧愤难忍,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
(在这一章里本来想写一点关于曹操误杀吕伯奢的桥段,但是考虑了好久也没下决心。因为关于这一段又太多的版本。我也不能分辨其中真假,干脆在文章末稍稍写一下,听听大家的意见。
在《魏书》中记载,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盗取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当然,因为这本书是魏国人自己写的,所以这一段的可信度不高。
在《世语》的记载:曹操经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但是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家,热情的招待了曹操。但是曹操担心,这几人会因为自己违背董卓的命令而谋害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夜里把一家八个人全杀了!
在《杂记》中记载:曹操半夜听见锅碗碰撞的声音,误以为吕伯奢家人要谋害自己,所以半夜起来杀掉这家人。然后十分悲伤的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便连夜逃走了。
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记载这一段,说明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件事。
在《三国演义》中倒是写丰富多彩,写了曹操误以为正要杀猪的吕伯奢的儿子们想要对他不利,便仗剑杀掉吕伯奢的儿子们。之后,仓皇出逃路遇吕伯奢,为斩草除根曹操又将吕伯奢杀死,留下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综合以上四种记载可以概括为两种说法:
第一种,曹操在吕家杀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想要抢夺他的马匹和财物,曹操是出于正当防卫而杀人,并没有什么过错。
但是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因为,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他的身边还有很多随从,即使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动了什么歪心思恐怕也不敢轻易的对这一群人下手。
第二种,吕家人以接待上宾的规格接待曹操,好酒好菜的献上,而曹操却因为疑心太重而滥杀无辜。
但是这种说法也很难服众,因为,若是对吕伯奢一家人不放心,曹操又怎么会停留在这里?更何况,吕伯奢又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曹操没有理由乱杀无辜。
而《三国演义》纯粹是小说家为了剧情需要,根据《杂记》中的记载,添油加醋突出了曹操的自私自利,从而塑造了曹操奸恶的形象。
各位读者,你以为哪一种才是历史的真相呢?可以在评论中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