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历史的车轮已把人类带入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21世纪。而21世纪之初,知识经济便已经初现端倪。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将是一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信息快速流动、更新的数字时代,学校正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我们要保持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将学习当作是终生的挑战。不学习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没有立足之地。
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出现异常杂音,专家会诊3个月却毫无结果。没有办法,只好请来了法国电机专家斯坦因门茨。斯坦因门茨经过研究计算之后,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结果这台电机立即恢复了正常运行。福特公司询问要付多少酬劳,斯坦因门茨要10000美元,有人说他勒索,斯坦因门茨笑了笑,提笔在付款单上作了说明:“画一条线是l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是9999美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识将是何等的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早已成了人们的共识。然而,“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而学习又有一个是照单全收、不加思考,还是边学习、边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学习的问题。
人类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劳动。学而不思,死啃书本,其结果只能是学一是一,学一百一,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最后不是故步自封,掉进教条主义的泥坑,就是变成死于句下、思想迷惘的书呆子。
有一个同样是“画道儿”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国人大多都耳熟能详。
春秋时,有个楚国人乘一只渡船过江。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一阵摇晃,楚人不小心把腰上的剑掉到了水里。他立即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自己对自己说:“记住,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到江里的。”等到船靠了岸,楚人才从容不迫地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剑。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真是迂腐至极。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到头来恐怕也只会和这位楚人一样,拘泥固执,墨守成规。
事情总不能矫枉过正。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思考不学习,只能脱离轨道,漫无归宿,乃至陷入空想主义的另一个泥坑。有一个最经典的事例。
大约三千年前,在今天的河南杞县,有个小国,叫杞国。这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有朝一日会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容身。他愁得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开导他:“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忧虑天会塌下来呢?”
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又说:“即使天不会塌下来,难道太阳、月亮、星星也不会掉下来吗?”好心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是永远不变地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也不可能掉下来。”这人还是不放心,又说:“如果地陷了又怎么办呢?”好心人说:“地无非是积聚的泥土和石块,泥土和石块到处都是,结结实实。你平常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不是安然无恙么?怎么还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人听了这番话,如释重负,终于安下心来,不再忧愁了。
“杞人忧天”,就是只思不学的可怕结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应该说,孔子已把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论述得十分清楚了。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主张学思兼用。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那么,学习中该思考些什么?怎样思考呢?
明朝儒哲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学问的关键,是必须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认识透彻,再以自己心中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其中“天道”、“人情”、“物理”、“世故”,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内容,“以自己心中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就是我们的思考的方法。
何谓“天道”?“天道”就是世间的法则、规律。《淮南子·十四·诠音训》中有一段论天道的文字,译过来是这样的:不去受祸、福的迷惑,行为举止就能遵循着世间的道理;不胡乱地产生喜怒之情,才会赏罚分明,不偏袒、不徇私;不贪求没有实在功用的东西,欲望才不会妨害天性;欲望有节制,才能使人知足常乐。这四点,不必苦心向外界寻找,也不用跟他人求借,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悉心自求,就一定会找到。
再次,学习中要思考“物理”。“物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天道”、“人情”、“世故”,均属社会科学范畴,而“物理”属自然科学范畴。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都有着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求。前文中提出的一个粉笔道儿和10000美元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物理的故事,画道儿处的线圈多了16圈,电机就出现噪音,减去16圈,电机就恢复正常,这是电机内部规律所决定的。
学会思考吧!思考,使您解晓天道;思考,使您练达人情;思考,使您深谙世故;思考,使您熟稔物理……一句话,思考,使您走向成熟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