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4100000003

第3章 颜元生平与思想演变

一、生平

颜元是直隶博野县人。其父颜昶世无基业,贫苦交加,自小被蠡县朱九祚收作养子。颜元生于朱家,小时候姓朱,名良邦。颜昶因不为养父所喜,有意逃遁。崇祯十一年,清兵到达京畿,颜昶去了关东,此后下落不明。时颜元仅4岁。母亲王氏因丈夫一去杳无音讯,便于颜元12岁时改嫁。颜元遂同养祖父母一起生活。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明末清初当过巡捕,是一个维护地方治安的小官吏。在官期间,曾几次参与镇压明末农民起义。顺治初年,他惩治恣横乡里的旗奴韩某,使穷苦民众不受满人欺侮,得以各自安心耕种祖上传下来的土地。顺治七八年间,地方秩序比较安定,直隶省南道裁撤,朱九祚也被解职。不久朱九祚被人控告,讼后家道中落,返乡归农。

颜元青少年时代是备尝艰难的。颜元7岁开始在私塾上学,8岁至12岁时就学于吴持明。吴持明,字洞云。懂医道,通武艺,能骑射。他目睹明季国事日非,曾潜心《百战神机》,并参以己意,撰写《攻战守事宜》两册,唯当时未见用于世,便隐居行医。颜元后来兼习兵法、技击、医术等,多少受其蒙师的影响。10岁时经历闯王李自成进占北京、崇祯皇帝自杀等重大政治事件。15岁时和蠡县道标巡捕官张宏文养女结婚。19岁时师从贾珍。贾珍,字袭什,河北蠡县人。贾珍为人重义轻利,人有向他求学的,从不向弟子索取报酬。颜元从游贾珍前,受不良风气腐蚀,习染浮薄,终日酣歌。经贾珍教诲,习染顿洗。贾珍曾作两副对联,命颜元以大字书写,悬之中堂。其一是:“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行必果,愿学硁硁小人。”其二是:“内不欺心,外不欺人,学那勿欺君子;说些实话,行些实事,做个老实头儿。”贾珍的朴实作风对颜元产生了影响。这一年养祖父朱九祚因讼逃遁,颜元被系入狱。当年讼解释出,未几中秀才。因讼后家落及养祖父年迈,颜元在20岁以后便担负起一家生活的重任。

这时的颜元,生活的基调是白天务农、晚上勤学:

尽勤农圃,夜观书史,至夜分不忍舍,又惧劳伤,二念交争久之,尝先吹烛,乃释卷。

为养家糊口,他白天耕田灌园,劳苦异常,吃的东西极为粗糙,他自己后来回忆时说,有如食蒺藜之感。耕作之余,颜元潜心于经世之学,遂弃举业。21岁,读《通鉴》而废寝忘食。23岁时迷上兵书,为探究战守机宜,以至彻夜不寐。在这期间又学习技击。在以后的岁月中,颜元始终坚持了青年时代所学的这些东西。因家境贫困,他又自学医道为人治病。24岁,开设家塾教授生徒,名其斋曰“思古”,自号“思古人”,作《王道论》,后更名《存治编》。是年,从学生彭好古之父彭通处得陆、王《语要》一册,开始钻研陆王之学。25岁时得子,取名赴考,此子于6岁时夭折。以后其妻未育。在养祖父的重压下,颜元决定参加省试,但名落孙山。因深喜陆王心学,作《大盒歌》与《小盒歌》。26岁读《性理大全》,知道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学说的要旨,毅然以道自任。

颜元青壮年时期,是宋明理学的信徒。27岁时,与学宗程朱的刁包相识,对他由陆王心学向程朱理学的转变,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这时的颜元,立了个“道统龛”,从伏羲开始,经周公、孔子、孟子,到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均是他崇拜的对象。他尽心研习程朱理学,为检查自己的内心世界,几乎天天静坐。作了《柳下坐记》,讲述如何循二程之门径寻求“孔颜乐处”的。他坚持不懈地写日记,以录下自我检省心灵的情况。颜元以天理与人欲为尺度,来考查自己内心的意向。他要求自己,在邪念产生之前就把它扑灭。29至30岁,与王法乾、王余佑结交。31岁,访李塨之父李明性问学。期间常静坐,以求内心杂念不生。关于师友对颜元的影响,详见“师友的交往”一节,生平中不再多说了。

34岁以后,颜元进入了独立的学术思考阶段。这一年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此后他不再信陆王与程朱了。在养祖母死后的三天里,他不进食,一天至少哭三次。在埋葬的仪式中,颜元甚至用头去撞击棺材。颜元是循朱熹《家礼》中规定去做的,疏食少饮,哀毁过甚,几乎病饿致死。一个朱姓老翁非常怜悯他,告知他本非朱姓子弟,这才开始减哀。于是检校古礼,发现朱熹《家礼》有违人的本性,故对程朱理学产生怀疑。颜元以为,“礼”是“圣人致中和以尽其性、践其形者”。“礼”为圣人制订的各项规定,用来确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行为举止的规范,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这一切都得符合“尽性践形”的要求,而《朱子家礼》中说的“礼”,颜元以为是有违圣人意向的。他在《礼文手钞》里,对《朱子家礼》一一作了点评,有赞同的,有批评的。照录原文而无质疑的,是颜元同意之处;加上“元按”、“补注”等质问的内容,是颜元本人的见解。在经历了两个月非同寻常的痛苦后,他在35岁时,完成了《存性编》,这是颜元人性论方面的专著。反对朱熹把人性作二元化的理解,赞同返回孟子性善论的主张。同年年底作《存学编》,觉得空思不如实学,而实学必以“习行”,改“思古斋”为“习斋”。

颜元的这一学术转向,与王阳明格竹子之事相类。已接受了朱熹学说的王阳明,在21岁时随父亲到北京。看到官署庭中长着许多竹子,想从竹子中体认出派生天地万物的“天理”来。一连“格”了七天,毫无结果,人却病倒了。王阳明便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动摇,采取了批评的态度。王阳明与颜元,这是两个有着独创性的思想家。他们企图通过“事”与“物”,去体悟朱熹所青睐的“天理”。不料非但没有巩固他们原先的认识,而且均对先前的信仰发生了怀疑,表示自己要同朱熹决裂。这两个活生生的事实,说明朱熹的学说确实有空疏无用的地方,经不起一究到底那种有着认真劲儿的人们的检验。

颜元36岁那年,朱九祚侧室杨氏及其子朱晃,欲独占朱家的家产。把颜元视为眼中钉,日有间言,唆使朱九祚虐待颜元。“一日谋杀之,先生逾垣逃,忧甚。旋自宽,益小心就养。”39岁时养祖父朱九祚病死,他才认祖归宗复颜姓,家产尽让于朱晃。是年李塨前来问学。后来李塨多次南游,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宣传颜元的学说,颜李之学逐渐为人们所认同。40岁著《唤迷途》,后更名《存人编》。归宗颜氏后,除教授颜姓子弟外,仍不辍劳作。

50岁时,他以坚忍不拔的信念去关东寻父,经历一年半,备尝艰辛。他行前立下誓言,找不到生父下落就不回家。每到一处,颜元必张贴告示,并求人代寻。如到京城,“刻寻父报帖,贴四城门及内城各处。对人言则泣,人聚观则叩首白,求代寻。来报,重谢之”。路上的艰难险阻挡不住他寻父的决心。行至山海关前,“海吼,山水暴涨。又无路引,不得出关”。被困半个月后,才在他人指引下出关。抵辽宁抚顺时,一望无涯的泥路,“人畜皆陷不可出”。颜元觉得自己很难逃脱此劫,仰天长叹曰:“死此矣。死亦何憾,恨未见父耳!”后识得路径得以脱身。颜元在沈阳找到了同父异母之妹颜艮孩。她是在沈阳见到颜元的报贴后,便延请颜元到家,询问寻父的缘由。兄妹相逢时,妹妹告诉颜元,父亲已亡故了。原来颜元之父到关东后,先娶王氏为妻。因无后嗣,再娶刘氏为继室。颜元之妹,为刘氏所生。之后颜元只身驭车,把生父骸骨运回家乡,途中“哭导而行,日朝夕奠”,“凡过大水、桥梁、城门必下而再拜祝告”。颜元写了《寻父神应记》,记述寻父途中神如何保佑他,并数次在梦中显灵以示美好结局会到来。颜元在途中,凡过关侯祠、城隍庙、东岳庙都求签祷祝,以期得到神的启示,保佑他寻父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这是颜元受世俗迷信影响的所在,是他思想中的糟粕。

晚年的颜元,已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了。57岁时南游中州,沿途宣传自己的思想。八个月走了两千余里,结识豪杰志士,论学辩道,倡导实学,反对理学。“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的主张,就是在南游后提出的。为了把自己的学说贯彻到教育领域中,62岁时,应友人郝公函的再三要求,主持漳南书院,厘定规制,设有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规模甚宏。从学者数十人。颜元认为儒学真谛在于申明“三事三物”,尤其是孔子说的“六艺”。他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强调技能的重要性,以期与他的功利论相配合。不久漳水泛滥,书院堂舍悉被淹没,颜元不得已只好罢教归故里。康熙四十二年,在北京收王源为弟子。王源后来成为仅次于李塨的颜李学派的中坚人物。颜元一生思以所学匡时救世,至70岁临终之年还叮嘱门人:“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其弟子钟的对联颇能概括颜元的一生的精神:“手著《四存》,继绝学于三古;躬习六艺,开太平于千秋。”

坚忍不拔,是颜元一生的主心骨。这在他读了《孟子·告子》后的体会中就可知道:

观自古圣贤豪杰,都从贫贱困苦经历过、琢磨成,况吾侪庸人,若不受锻炼,焉能成德成才?遇些艰辛,遇些横逆,不知是上天爱悯我,不知是世人玉成我,反生暴躁,真愚人矣。

孟子列举了舜、傅说、管仲、百里奚这些名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断言逆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颜元接受了孟子这一见解,并身体力行于自己的一生。家境的贫苦、繁重的劳动、母爱的缺乏、千里的寻父、学派的自创……一系列的厄境没有消磨掉他坚强的意志,却反而锻炼了他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他以为艰辛与逆境,对造就“圣贤豪杰”有着积极的作用。颜元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二、颜元思想的演变

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演变,为其生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颜元的思想演变极具特色,故有必要另列一目作详细的论述。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先是信理学以前的时期;后是成为理学信徒的阶段;最后是反叛理学,自成一家的时期。下面循此线索作论述。

1.从仰慕仙侠到转向经世之学

这一时期,是从12岁到24岁。在这一时期,他由仙侠思想转入经世之学。颜元20岁以前,曾欲作仙侠一类人,对宦官专政很是反感:

看寇氏丹法,遂学运气之术。见斥奸书,知魏阉之祸,忿然累日夜,恨不手刃之。

这是他14岁时的想法。15岁时娶妻,以练习道教运气术为由,不亲近新婚妻子。后觉学仙之谬妄,便专心于学问。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神仙的种种奇迹,一般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莫大的诱惑力。然而成仙机会的渺茫,以及神仙与现实生活相距过远的缘故,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多数的青少年又会觉得其荒诞不经。颜元也不例外。至于对魏忠贤阉党的痛恨心情,应予特别的关注。说明少年时代的颜元,就有一种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魏阉之祸”,指明末魏忠贤及其爪牙专权及其对明末社会带来的祸害。魏忠贤在明末的权势,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专权的顶峰。纵观明代三百年历史,宦官被皇帝赋予干预内外政治的特权,完全可以操纵大臣的进退乃至生死。宦官的权力凌驾宰相之上,他们有处理一切内外奏章、随意立法更改的权力,他们可出使外国,甚至矫诏假传圣旨的事也时常发生。皇帝没有实权,大权旁落到宦官手中,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事。这不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但此种变态的君主专制比原生态君主专制,对社会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与危害性。宦官本为皇帝的奴仆,当皇帝感到孤独无援时,往往倚重于这批日常生活中最亲近自己的奴仆。一旦权势在手,宦官往往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攫取财富。宦官能擅权,是因为他们扮演了皇帝忠实卫士的角色。宦官可热炙一时,但其基础是脆弱的,只能随皇帝的宠幸与否而发生变化。此种宠幸又常常视皇帝的意志而定,故必然趁皇帝健在并宠幸之时拼命窃取权势,搜刮财物。他们表现出比一般官僚集团更大的疯狂与贪婪。在明末宦官当权之际,东林党人是代表着社会上正直善良、追求光明的人们的愿望的。面对口衔天宪、威柄独操的宦官,东林党人宁愿遭受贬斥也要据理力争,希冀洁身自好也不降心辱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这在后世往往被视为人格道德上的楷模。颜元读了有关材料后,对作恶多端的“魏阉”,“恨不手刃之”,反映了对东林党人的浩然正气的心慕手追。颜元在青少年时代,就有一股凛然正气蕴含于心中。其实这种豪气,正是经世致用意识的生动写照。

青年时颜元身上就有诚实的好品性。16岁时,养祖父想通过不正当手段为他谋取功名,他知道后不进食并大哭,声言“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19岁从学贾珍。是年中秀才。两年后颜元决定放弃跻身仕途的努力。虽然他依旧从事文字写作和考试这样的活动,但仅是让他的养祖父高兴而已。他的兴趣集中在经世之学上。他用了很多时间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潜心于各种兵书的研习:

至24岁忽得《七书》而悦之,以为《七书》之粹精在《孙子》;《孙子》之粹精在首章,于是手抄十二篇,朝夕把玩。凡兵家精粗事宜,亦颇留心。

兵家产生于先秦,是研究军事活动与理论的学派。兵家之书,《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与兵技巧家。后三家于后世无甚干系,唯独兵权谋家专门研究用兵之理,其精妙之言论,其哲理之深刻,千古流传,影响至今,最能体现兵家的菁华。兵权谋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等;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其中处于至尊地位的当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全书约6000字,共13篇。开头是《计篇》,讲述战争之前如何考察形势,制定谋略,为全书宗旨所在。“七书》之粹精在《孙子》”,是极得《孙子兵法》宗旨的。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孙子主张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在《计篇》中,孙子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主张。说了这段话以后,接着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五个:道、天、地、将与法,“主孰有道”是五事中的第一位,“道”即政治。“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所谓道,是说民众与国君上下同心,战争中不怕牺牲,勇敢作战。战争不是别的,而是为了一定目的的政治与经济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孙子觉察到政治的好坏、君民的关系,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这在两千多年以前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胜负,不仅与交战国的物质力量与经济条件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心的向背有关。孙子把“道”即政治作为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许多战争如商汤伐桀、武王伐纣,胜利的一方都是因为君主有“道”,失败的一方都是无“道”的暴君。深得民心,政治上处于优势,就能战胜强敌。此为颜元“孙子》之粹精在首章”之意所在。颜元对兵家之书的“朝夕把玩”,使他深得内中的“粹精”。这对他经世致用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务农一样,他对兵学的兴趣一直未减。

24岁时,他开始了教学生涯,把书房取名“思古斋”,自号“思古人”。基于对“三代”盛世的向往,他的经世之学披着古色古香的外衣:

谓治不法三代,终苟道也。举井田、封建、学校、乡举、里选、田赋、阵法,作《王道论》,后更名《存治编》。

《存治编》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见解,而在提出问题的方案时,颜元则喜欢从古代的经典中去寻求。他考虑井田制、荐举制恢复的可能性,以及恢复分封建制及实行“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等,充分显示了这位充满改革现实弊病的青年人的创造力。以为理想在远古“三代”,这是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于是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激烈的指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复古以求解放,而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在这方面,颜元比黄宗羲、顾炎武显得更为古老些。《存治编》的面世,表明颜元的政治思想已经基本形成。

2.迷恋陆王被誉为“真陆王”

他迷恋于陆王心学的时间并不长,从24岁到26岁。颜元24岁从彭通那里得到陆、王《语要》,喜而学之。25岁时,他体会陆王心学的意蕴,以诗歌的形式作《大盒歌》与《小盒歌》:

大盒歌略曰:“盒诚大兮诚大盒,大盒中兮生意多。此中酿成盘古味,此中翻为叔季波。兴亡多少藏盒内,高山拍掌士几何?此处就有开匣剑,出脱匣外我婆娑。”小盒歌略曰:“盒诚小兮盒诚小,小盒生意亦不少。箇中锦绣万年衣,就里佳肴千古饱。如何捧定无失却,如何持盈御朽索。忽而千里向谁觅,返而求之惟孔老。识得孔叟便是吾,更何乾坤不熙皞,呜呼!失不知哭,得乃知笑。”

颜元以“大盒”喻“宇宙”,“小盒”喻“吾心”,其意甚明。“万年衣”与“千古饱”,是陆九渊“求诸本心,万物具足”的另一种说法。“开匣”与“脱匣”,意味着“本心”不为外在事物所累。“识得孔叟便是吾,更何乾坤不熙皞”,表明颜元对陆九渊“六经注我”和“易简工夫”的倾心。颜元这两首歌,以通俗、形象的比喻,直切陆王心学的宗旨,“得陆、王二子语录,而世知有道学一派,深悦之,以为孔、孟后身也。从之直见本心,知行合一。元虽不敏,一若有得于二子者。其时著《求源歌》、《大盒小盒歌》、《格物论》,大约皆二子宗旨也。见者称真陆王”。时下学者对颜元《大盒歌》与《小盒歌》的剖析不太多,即有也停留在浅表层次上,故不妨作些进一步的分析。

从更为宽泛的文化史角度看,颜元以哲理入诗的做法,是继承了理学一以贯之的传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写诗的民族,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写了那么多的诗,也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写了几千年的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诗人辈出,吟诗以抒情是有着悠久传统的。诗歌本是为人们交流情感而作的,奔放、雄浑、激越、婉约、深沉,风格各异,但重在抒情则无别。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以论理为本”的主张,强调以性命义理之学去主宰诗歌的创作,从而把诗歌的抒情特征排斥到次要的乃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邵雍留下的诗有1500首,大约为理学家中写诗最多的一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很精到的评价:

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涉理路。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此集其尤著者也。

试看一下邵雍的《乐物吟》:“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灵,皇王帝霸由之生,天意不远人之情。飞走草木类既别,士农工商品自成,安得岁丰时长平,乐与万物同其荣。”《邵子全书》卷二十。这首诗是邵雍《皇极经世书》的一个缩影,也是他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总见解。这是“以论理为本”的创作原则下写出来的哲理诗。二程、朱熹、王阳明、陆九渊等理学大家均留下了可观的诗歌,其中不乏把深奥的哲理水乳交融地渗透到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如朱熹的《春日》、《观书有感》,但大量的是类似邵雍《乐物吟》这样的诗。不妨再看一首陆九渊的哲理诗:“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友千。从头收拾一口吞,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朝饮渤澥水,暮宿昆仑巅。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宜。”《陆九渊集》卷二十五《大人词》,中华书局1980年版。通过对“自我”能耐的极度夸大的形象描绘,表明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主观唯心论的意蕴。《大盒歌》与《小盒歌》,就是这首诗的翻版,故时人誉颜元为“真陆王”。其实颜元对诗歌创作是有较为深切认识的,“语彭如九曰:‘诗所以咏物、适情、言志也,即取其足咏物、适情、言志而已,何必拘沈韵?’”这是说,诗歌创作当以内容为主,不必拘泥于南朝沈约所定的声律。沈约,为齐梁文坛领袖。精通音律,确定四声名称。总结前人声韵研究成果与诗歌创作中运用音律的经验,创立了声律论。推进了五言古诗向律诗的发展,但在诗歌创作中又规定了许多禁忌,有忽视内容的倾向。深知诗歌创作真谛的颜元,写出《大盒歌》与《小盒歌》,足见他不仅在学术上深得陆王心学的旨归,而且在继承理学家以哲理诗去体认理学宗旨的传统上,也是高人一筹的。

3.笃信程朱希求“孔颜乐处”

颜元26岁到34岁时,笃信程朱理学,时间长达8年。且看他的自述:“至二十六岁得《性理大全》,见周、程、张、朱《语录》,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进退起居、吉凶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矩;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人或有一言疑论诸先生者,忿然力辨,如詈父母。元虽不敏,一若于程、朱诸子稍有得者,由甲辰至戊申日记中,俱可按也。元平生之笃服两派先生也如此,受教沐泽于两派先生也如此,将谓叛其道也,敢乎哉?”这8年间,是程朱理学的什么东西令他如此着迷,学术界从未对此内容有过论述。

我以为,颜元为寻求“孔颜乐处”而着了迷,以至于以程朱理学的卫道者而自豪。他在30岁所作的《柳下坐记》,说明他要亲身体验理学家所希冀的思想境界——“孔颜乐处”:

至柳下铺褐坐息。仰目青天,和风泠然,白云聚散。遂朗吟“云淡风轻”之句,不觉心泰神逸。覆空载厚,若天地与我外更无一物事。微闭眸观之,浓叶蔽日,如绿罗裹宝珠,光耀在隐露间。苍蝇绕飞,闻其声不见其形,如跻虞廷,听九韶奏也。胸中不觉空焉洞焉,怡焉畅焉,莫可状喻。孔子曲肱疏水,颜子箪瓢陋巷,当日不知作何心景,自谓今日或庶几矣。

《柳下坐记》是一篇为研究颜元思想的人们所漠视的文章。时在1664年夏至前几天,颜元带着仆人,牵着驮着麦子的驴子。仆人堆麦时,他在柳树下静坐。抬头看青天,和风徐吹,微有凉意。白云时聚时散,于是朗吟二程的哲理诗,觉心泰神逸,直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感受。眼睛微闭又微开,四周浓叶蔽日,如同绿色的衣服里裹着宝珠,光芒时隐时露。苍蝇飞舞,闻其声不见其形。颜元此时意识到自己好像置身于舜之朝中,听着《九韶》美妙的乐曲在演奏。心中虽空空洞洞,而愉悦的心情,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孔子曲肱疏水的快乐,颜子箪瓢陋巷的快乐,他们在那个时刻的心境,颜元是难以知晓了,不过颜元以为今日之快乐或许与孔、颜等圣人很接近吧。显然这是在希求得到一种神秘感受的直觉,是只能为自己体认而他人无法得知的心理体验。颜元充分利用空闲去寻求这种快乐,连农活空隙时也要“静坐”,别人讥笑也置若罔闻:“得《性理大全》观之,知周、程、张、朱学旨,屹然以道自任,期于主静、存诚,虽躬稼胼胝,必乘闲静坐。人群讥笑之,不恤也”。

颜元寻求“孔颜乐处”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体验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柳下坐记》是颜元直接受二程影响的明证。文中的“云淡风轻”,见二程所作的《秋日偶成》一诗: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全诗突出的是“予心乐”,旁人则全然不知。颜元吟诵二程的哲理诗,油然而生“怡焉畅焉”的感受。颜元感受到的内心精神上的乐趣,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天地与我外更无一物事”。颜元在柳树下所体悟到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二程另一首诗的《秋日偶成》相关: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

二程这两首诗都提到“乐”。二程感受到的“乐”,一是“安贫乐道”的“乐”,即“富贵不淫贫贱乐”;一是天人合一的“乐”。“乐”在于与人同、与物同,甚至与无限的宇宙同。理学家的这些诗句,都是希求在自然世界中比拟人生间的精神境界。理学家常爱讲的“孔颜乐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指这种充满生意的天人合一、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

理学家为何要寻求“孔颜乐处”呢?因为他们心灵深处有着圣人崇拜的情结,他们要学做孔子、颜回这样的圣贤。然而他们没有见过孔、颜等圣贤,但二程以为,可从圣贤们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中,感觉到圣贤的人格世界,即把握住圣贤的“气象”。“学者不学圣人则已,欲学之,须是熟玩圣人气象,不可止于名上理会。如是,只是讲论文字。”只“讲论文字”那是皮相之谈,重要的是通过“文字”去“熟玩圣人气象”。“气象”是人的精神境界所表现于外的,是别人感觉得到的。有某种精神境界的人,他自身也可以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内在的,用理学家的话来说叫体认,也就是“熟玩”。由体认而得到的感觉,就是颜元在柳树下体悟到的、心灵深处的快乐,也即“孔颜乐处”的“乐”。

“孔子曲肱疏水”孔子以为,求富贵去贫贱,是每个人对利益的正当欲求,但必须以是否符合“道”为前提。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符合“道”,那么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到以“道”为乐时,人与“道”无有间隔。这样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享受,故孔子以及以后儒家,都重视一个“乐”字。“颜子箪瓢陋巷”孔子唯独对颜回有过不违仁德的颂扬,而其他弟子孔子以为只是偶尔想及仁德罢了。因颜回处于“箪瓢陋巷”之困境中,犹不忘安贫乐道。这开启了后世人们向往安贫乐道的肇端。宋代理学家,自周敦颐开始,中经二程、朱熹,一直到明代的王阳明,都以寻求“孔颜乐处”作为自身内心世界充实的理想境界。

这里得涉及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了。据二程自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以为,学做“圣人”的要旨在于“无欲”。“无欲”能使人心处于虚静明透的地步,做到常泰无不足。社会地位之显赫、金玉之类财富的充盈,在周敦颐看来,犹如灰尘一样的轻微,而颜回便是这样的楷模:“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颜子不为外在物欲所移,别人为困苦所忧愁,但颜子却心情泰然,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心境。在周敦颐看来,颜子可以称为亚圣。周敦颐指使二程“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其实是要二程在存理灭欲上下工夫。分析到这里,不难发觉,“孔颜乐处”、“天人合一”、“存理灭欲”作为理学三大精神支柱,相互间有密切的关系。“孔颜乐处”是下手处,“天人合一”为中介环节,“存理灭欲”系所达目标。

现在回应到颜元身上。与二程一样,圣人情结在颜元身上是一直存在着的。他希求“孔颜乐处”的归宿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颜子箪瓢陋巷乐,不箪瓢陋巷亦乐,是何如乐,正宜理会。

私欲不乘,如天清地宁,风、日也乐,草、木也乐,星月、人物亦无不乐。

天理胜则精神清明,人欲炽则意思昏浊。此理甚明,而人每舍清明而甘昏浊,暴弃孰甚!

可见颜元追求的“乐”,是同程朱理学的“存理灭欲”主张相关的。“人物亦无不乐”是以“私欲不乘”为前提的。“天理”与“人欲”在人的脑海里是不容并存的,这是程朱理学“存理灭欲”说的翻版。颜元不仅这样说,而且像程朱那样身体力行,下了很大的工夫:“定日记每时勘心:纯在则〇,纯不在则×。”“纯在”,指心中充满了与“天理”相符的想法;“纯不在”,心中杂念丛生多的是“人欲”。这是他32岁时的实录。到55岁时更有所发展:“每时心自慊则〇,否则●,以黑白多少别欺慊分数,多一言,过五则,忿一分,过五则,中有×,邪妄也。如妄念起,不为子嗣比内,皆是。”以往做相似工夫并留下记载的当数王阳明的学生黄绾了。黄绾经常把自己关闭在书房里,罚跪自击,用红黑点的办法以观成效。凡一念出于“天理”的,点以红笔;凡一念出于“人欲”的,点以黑笔。“终日不食,罚跪自击,无所不至。又以册刻‘天理’、‘人欲’四字,分两行。发一念由天理,以红笔点之;发一念由人欲,以黑笔点之。至十日一数之,以视红黑多寡为工程。”黄绾,浙江台州人。明武宗正德五年,任后军都事,在北京和王阳明相见。此后,他与王阳明、湛若水成为挚友。这是他由信程朱之学转向信阳明心学的开始。之后两人不断有书信往来。嘉靖元年,在余姚听王阳明讲“致良知”说。以为圣学在是,称王阳明为师,自称门弟子。后擢为光禄卿,在朝中为王阳明说过些好话。到晚年,任礼部侍郎,并不再信阳明心学了,贬之为禅学。著作仅存《明道编》行世。如果说,黄绾是“红黑工程”的话;那么,颜元则为“黑白工程”且加以“〇、×”等为标记。形式基本相似,都是察看自身在“天理”与“人欲”方面何者为优,以达到理学家们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目的。令人兴趣盎然的是,黄绾与颜元起先均是理学的笃信者,后均背叛理学并对之进行批判。黄绾是先程朱后陆王,颜元颠了个倒,是先陆王而程朱。黄绾对其师“致良知”说有激烈的指责,颜元则对陆王、程朱作了全面的清荡。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大约是先前迷得过深而益知其弊端所在之故。颜元“每时勘心”的“日记”今已不存,但从他31岁时反省之事来看,属“妄”字一类的皆与挂钩。“自勘为学,调理性情甚难,定每静坐,以十四事自省:心无妄思欤?口无妄言欤?耳无妄听欤?目无妄视欤?足无妄走欤?坐如尸欤?立如齐欤?事亲爱而敬欤?居家和而有礼欤?启蒙严而宽欤?与人平而正欤?对妻子如严宾欤?读书如对圣贤欤?写字端正欤?”颜元的日记今已不存,但从《李塨年谱》卷二所辑录的、长达1800字的《谷日燕记》来看,篇幅当是很大的。反省自勘的范围相当广泛,足以说明颜元用功之勤。

颜元是依程朱的修养方法去静坐的。对此以往也少有人关注。《颜习斋先生年谱》32岁条有记载:“四月,思学者自欺之患,在于以能言者为已得。勘静坐心有所驰,目便劲阖,忽忘则又睁开;必是‘主一无适’,睫毛间乃得不即不离之妙。”“主一无适”源自于程颢:“主一之谓敬”,“无适谓之一”。是说人的思想要与“人欲”相离,内心专一于“天理”。有许多材料可以证实,颜元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存理灭欲”:

虽天理澌微,而必欲光大之……虽人欲昌炽,而必欲抑绝之。

谓诸生曰:“制欲为吾儒第一功夫,明伦为吾儒第一关节。”

夫人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四肢之于安佚,皆欲也,须是强制他;若一任之,将何所不至哉!

这当为颜元相信程朱理学时的言论。二程的修养论,不是要人们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知识,而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的固有“天理”。凡与“天理”不相适应的“妄”思、“妄”行,均是应该去掉的“人欲”。如事亲不爱敬、对妻子不像严宾、读书没有如面对圣贤的感觉、字写得不端正等皆为“妄”的范围。前引资料中的所涉及的“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伦理相关,为子女对父母和丈夫对妻子的态度,这与“明伦为吾儒第一关节”的主张相一致;二是有关学习的,为读书写字时的心态。至于颜元静坐时想到的,在思、言、听、视、走、坐、立等方面的敬“妄”,内容更为宽泛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静坐观心,用力既久,而又没进入睡眠状态,必定会产生许多想法来。有的是对以往经历的回忆,有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的是梦幻般的想象……总之,使人得到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理学家所主张的静坐悟道,大都类此。对此颜元晚年作了自我批评:“暑月被棉驮麦、贫且劳矣,犹能自娱,不谓之穷措大微长不可;然即生许多妄想,为如许大言。尝论宋儒之学,如吹猪膀胱,以渺小为虚大。追录之,自惩自勉也……所谓‘主一无适’、‘洒落诚明’者,皆此也,是指鹿为马矣。”感觉与幻觉不同。静坐所得到的幻觉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和客观事物的实质相去甚远。“以渺小为虚大”、“指鹿为马”,这是颜元醒悟后的想法。总之,在24岁至34岁这一时期,颜元对宋明理学是狂热信奉,忠实卫护。

4.走出理学藩篱自成一家

颜元34岁以后,可称之为反叛理学的时期。任何思想家的思想演变,绝不是直线式的那么简单。在57岁之前,颜元还有留恋程朱的痕迹。只是到57岁以后,始立下意向以破程朱为目的。

颜元反叛理学是从34岁养祖母丧时开始的。当时人们的风气,“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颜元遵朱熹《家礼》服丧,疏食少饮,几乎病饿致死。这使他对理学产生了怀疑:

第自三十四岁遭先恩祖母大故,一一式遵《文公家礼》,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朱学盖已掺杂于佛氏,不止陆、王也。陆、王亦近支离,不止朱学也。

这段话对程朱理学的不满已跃然纸上,大体上有三层意思。静坐读讲去追求“孔颜乐处”,不是孔学的真实面目;说宋儒的人性论,不是孟子性善说的本来宗旨;不仅是陆王,即便是朱熹学说中也掺杂了佛教。由上面叙述中不难知道,颜元无论学什么都是下了大工夫的,都是认真地去做的。颜元的苦学笃行,以及勇于修正错误、敢于坚持真理的品性,使他能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可贵的成就。此后他便走上反叛理学的道路。35岁时,著《存性编》,作性图9幅,对理学家的人性学说进行批判。38岁时,“著《存学编》,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旨明道不在章句,而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实习之,毕生不懈者”。至此,以“实”、“习”、“动”为核心的颜元事功之学的框架基本成型。此后,颜元究心于“实”而归宿于“动”。“天生人只一实理,人为人只一实心。”极斥宋儒静坐读书、存心养性的风气,并深有感触地说:“宋人好言习静,吾今以为今日正当习动耳!”48岁时,与李塨、王介祺讨论“习行经济”之学,作《唤迷途》共分五唤:一是要唤醒不识字的平常僧道;二是要唤醒参禅悟道的僧道;三是要唤醒西域的番僧;四是要唤醒惑于释氏之儒;五是要唤醒信奉邪教的世间愚民。颜元要这五种人从迷途中走出来,归还到儒家的人伦上来。所以后又改名为《存人编》。

57岁在颜元一生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57岁以前,还有留恋于程朱理学的意思;57岁以后,以攻击程朱理学为主要目标:

予未南游时,尚有将就程朱,附之圣门支派之意;自一南游,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判然两途,不愿作道统中乡愿矣。

35岁时“将就程朱”方面的痕迹十分明显:“定自力常功:日习数,存理去欲。”在没有标明年代的《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中,屡屡有认同理学禁欲主义的言论:“若用十分心力,时时往天理上做,则人欲何自生哉?”《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念胜则心清明,心清明,天地草木无不在目,则天地物我总是一般;欲念胜则心昏惑,心昏惑,则眼前一物不见,不惟天地鸟兽与我隔绝,虽一身耳目手足皆非我有。”“念念向天理上想,心上达也;事事向天理上做。身上达也……制欲之法,明以辨之,刚以断之。”这些话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人的念头与行动,应当集注于“天理”上;集注在“天理”上,能收到精神清明的效果,而“人欲”旺盛则使人昏昏然;人们常常弃“天理”而从“人欲”,这在颜元看来是自暴自弃;克制欲望的方法,是明辨与果断。这里程朱的印痕是明显的。如制欲之法在于刚,就是从程颢那里来的:“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理学禁欲主义在颜元的晚年,还有着一定的烙印。打个比方说,一个果农在很长时期靠了一片果林而生存,后来他干别的行业去了,挣得更多的钱财。然而对这片果林掉下来的枝叶,依然怀有恋恋不舍之情。57岁时颜元“尚有将就程朱”的意向,也可作这样的理解。

57岁南游中州时,看到了许多地方“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的现象。58岁时,立下“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的决心。他以不作“乡愿”的精神,公然揭起破程朱理学的旗帜,是需要极大勇气的。颜元的好友王养粹对他说:

程朱何可操戈,试看今日气运,是谁主持?家读其书,取士立教,致君临民,皆是也。

王养粹讲的是大实话,那时颜元55岁。当时,人们竞相争读程朱的著作,因为程朱理学已是社会公认的教育内容。造成如此的社会风气原因有两个:人才选拔的标准是程朱理学;统治者用以巩固统治的理论工具也是程朱理学。“取士立教”,讲的是人才选拔制度。就通常情况言,这一制度既是社会风气的标志,也是政治秩序的象征。王养粹用极简练的话指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代中后叶形成的八股取士制度后,到清初达到盛极一时。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题目是圣贤的话,作文者要站在圣贤的立场,把题目的那段话详加阐发,说上千万句圣贤没有说过的话。在明清两代,士人要写出符合圣贤的话来,其所依据的标准,就是二程、朱熹等人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八股文做得好,便是士人踏上仕途的唯一捷径。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儒林外史》,就是“取士立教”形象性的描绘。程朱理学作为“致君临民”的手段,决非康熙一时冲动之故,而是他反复阅读、比较古今不同的学术流派后得出的:

兹于避暑山庄万几之段,翻阅经史性理诸书,复取古文披阅一过,其中气韵古雅,辞藻典赡,各擅所长,固极文章之能事,至于体道亲切,说理详明,阐发圣贤之精微,可施诸政事,验诸日用,实裨益于身心性命者,惟有朱子之书,驾乎诸家之上,令人寻味无穷,久而弥觉其旨。

比起一些昏庸无能的帝王,康熙称得起天资英武,雄才大略,其文治武功确可与唐太宗相媲美。一些封建文人记载康熙好学敏求、通晓多种语言、勤于政事、宽于御下、崇尚节俭等等事实,都有相当根据。他对儒学的钻研,也非视儒家经学为门面装饰的一些帝王所能及。尤其是他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追求,更属帝王中的凤毛麟角。但这一切并不变更封建帝王的专制主义本质。康熙在文化方面,注意巩固和强化封建思想体系,为此他充分利用了程朱理学。崇拜程朱的李光地、汤斌、魏象枢、徐乾学等人,都受到眷遇宠任,其中有些人还被称为“理学大臣”。程朱理学成为康熙统治中国的六十余年时间中的主要精神支柱,乃是客观的必然。就康熙本人而言,他以为朱熹的著作“驾乎诸家之上”,是因为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巩固,能使人们严格按照封建纲常礼法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明白了以上的社会文化背景,可知颜元面临压力之沉重。他要面对业已形成风气的社会习俗、官方所确定的人才选拔制度,更厉害的是要与作为统治手段的意识相对抗。但是颜元依然无所畏惧,力辟程朱,老而弥坚。他对当时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

今何时哉!普地昏梦,不归程、朱,则归陆、王,而别出一派与之抗衡翻案乎!

这是他南游历时八个月,行程二千余里后得出的结论。“所见如张起庵师弟,孙徵君、周铁邱、云骨子诸翁之门人,所闻如耿逸庵、李中孚、俞春山,大抵皆宋人之学”,颜元以自成一派的学说,与这些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但结果并不理想,不能“辩开一分宋学”。颜元花大力气去进行学术上的辩驳,为的是昌明“圣道”、利济“苍生”,“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颜元对自己“别出一派”以抗衡程朱理学,会危及个人生命的后果已置之度外,这在他40岁时致陆世仪的书信中有所表明。因此信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故放在后面再详论。

58岁时,颜元揭出与程朱决裂的旗子:“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就颜元整体倾向而言,他视程朱之弊更甚于陆王,故抨击程度远比对陆王来得严厉。有此反差源于“别出一派”的颜学,是以提倡“三事三物”为核心的,颂扬事功是他学说的宗旨。颜元说:

朱子之道千年大行,使天下无一儒,无一才,无一苟定时,不愿效也。宋家老头巾群天下人才于静坐、读书中,以为千古独得之祕;指办干正事为粗豪,为俗吏;指经济生民者为功利,为杂霸。究之,使五百年中平常人皆读讲《集注》,揣摩八股,走富贵利达之场,高旷人皆高谈静、敬;著书集文,贪从祀庙廷之典。

颜元这里讲了自己与朱熹的对立,即“经济功利为生民”与“谈静敬读讲著书”的不同。“经济”是指经世济民之意。按颜元之意,学问应以为“生民”带来好处为根本。朱熹叫天下人全副精力用于读书,摧残了士人的身体,造成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一点事情也不能做。所以颜元对朱熹的批评,是一点也不留情面的。陆王也不完全合乎“三事三物”之教,但它“不以读书误人”、“做得几分事功”。他以为陆九渊守荆州的政绩,要比朱熹治漳州好得多。颜元赞扬过王阳明擒宁王朱宸濠的功绩,但并不以为王阳明的学术应予表扬,而是“天资高,随事就功,非全副力量”。功利论不仅是颜元评判程朱与陆王的标准,也是他衡量历史上一切学派的准绳。

70岁那年是颜元人生历程的最后一年,他还不忘用功利论作为评价的原则:

许恭玉来,言《一统志》、《广舆记》等书,皆书生文字,于建国规模、山河险要,未详也。先生曰:“岂惟是哉!自帖括文墨遗祸斯世,即间有考纂经济者,总不出纸墨见解矣。”

在颜元的心里,有着两个对峙的世界,即文墨世界与事物世界。前者是虚空的“纸墨见解”,后者是实用的“经济生民为功利”。按照发展趋势而言,代替“文”的世界为“实”的世界:“文盛之极则必衰,文衰之返则有二:一是文衰而返于实,则天下厌文之心,必转而为喜实之心,乾坤蒙其福矣……一是文衰而返于野,则天下厌文之心,必激而为灭文之念,吾儒与斯民沦胥以亡矣。”他是不希望见到“文”返于“野”,因为这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浩劫。即使他对朱熹学说极反感,但以为像南宋把朱熹及其学生当做“伪党”那样去禁止,也是一场祸害。“文”的含义就是以“静敬”去体验空虚无有着落的“虚文”,即所谓“人人禅子,家家虚文”;“文”的内容就是书本教条,“读讲《集注》,揣摩八股”。“实”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客观的事物世界;提倡“实”替代“文”,即以经世济邦的气概,做有利于“生民”的一切实事。从理论形态上说,颜元想以自己“别出一派”的功利论去替代腐朽性已暴露无遗的理学的道义论。

三、师友之交往

一个思想家自成一体学说的形成是有曲折的,对有过大起大落的颜元来说更是如此。考察这一过程,不能忽视颜元在师友交往过程中所受的影响。颜元于师友对自己带来的益处是很清楚的:“以友之高明,开我之蒙蔽;以友之宽厚,化我之私狭。”颜元说,一生中私淑者仅一人,为明清之际的大儒孙奇逢。父事者五人,为张石卿、刁包、王介祺、李明性、张公仪。兄事者二人,为王五修、吕文辅。友事者三人,为郭敬公、王法乾、赵太若。颜元早年还师事过李明性与贾珍,已如前述。

孙奇逢,直隶容城人。字启泰,号钟元,学者称夏峰先生。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权,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被诬下狱。孙奇逢与友人不畏权势,倾身营救。时阉党之势如火方炽,孙奇逢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义声遂震天下。清亡归隐,两朝累征不就,故天下又称孙征君。崇祯九年清兵侵掠,他率子弟门人登城守护,清兵攻不下而去。甲申鼎革后归隐。后因田园被圈入旗,南徙于夏峰讲学,从游者甚众,为与黄宗羲、顾炎武齐名的北方大儒。孙奇逢为学兼综程朱与陆王,“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孙奇逢不甘做一名静坐无为的学者,激烈地反对乡愿:

千古圣人是狂狷做成的,孔子以狂狷两路收尽有道种子,又以狂狷两路绝尽世间假冒种子,圣人实实见得狂狷好处。不得中行者,言中行不易。阳明曰:三代以下皆是乡愿学问。弥天盖地,磊磊落落,无回无互,能有几人?此世道所以日衰也。

颜元对他的学问与品行十分景慕,以私淑弟子师事孙奇逢。孙奇逢痛斥“乡愿”,以为三代以下净是“乡愿学问”,他要做磊磊落落的“狂狷”而不是无所作为的“乡愿”。两人皆盛誉孔子所说的“狂者”与“狷者”,不愿与“乡愿”沾上关系。颜元以为,“狂者进取”,有勇于任事的精神,为外露型;“狷者有所不为”,处事进退自如,为内向型。与孔子向往的“中行”相比,“狂者”与“狷者”,“虽不及‘中行’无破绽,然亦能各成一局,领袖一时。总之,‘中行’外,除此两者,更无圣贤,并无豪杰”。显然是从孙奇逢那里蜕化出来的。关于“狂者”与“狷者”的详细分析,见第7章。孙奇逢对颜元的影响是显彰的,亦灵犀一点相通、英雄所见略同。颜元在青年时代对孙奇逢就很佩服,30岁时约王法乾同访孙奇逢,未果。36岁时致书孙奇逢,言《存学》、《存性》要旨。大意是宋儒发明的气质之说,不及孟子之性善为更符合人的真实情况。后来颜元学问已步入新的境界,但对孙奇逢之为人,敬仰始终未减。63岁的颜元,在《四书正误》中还引用孙奇逢的话:“赴的汤蹈的火,才做的人。”并说:“毕竟此老好。”

孙奇逢在北方门生众多,对颜元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王余佑。王余佑,字介祺,号五公山人,河北献县人。“父行昆弟皆宦于明。少有才誉,长念明季多故,乃读孙、吴书,散万金以结士。”随孙奇逢守容城。李自成攻取北京,王余佑大愤,与其父兄友生,聚众数千,传檄讨贼。入清后,隐居五公山双峰,每登峰顶,慷慨悲歌,泣下数行。王余佑身负文武才,其博识雄略令颜元折服有加。著《乾坤大略》,这是一部从研究战争历史入手以总结战略学的著作。颜元50岁听到王余佑的死讯,作文推崇备至。“某所敬佩倚望如师、如父者,独先生一人。气数赖以维持、士风赖以砥柱、后进赖以裁成者,亦惟先生一人。”“春风淑气,化我乖稜,巨量阔怀,荡我褊隔,伟识雄略,启我庸顽。使固陋之子不容不心折也!”前面一段说自己对王余佑钦佩之情与王余佑的人品高尚,后面一段说王余佑在学问之道与人格修养上对自己的启迪。

刁包,字蒙吉,别号用六居士。今河北祁州人。明天启丁卯举人。时当“天崩地解”之际,以道学自任,署其斋曰“潜室”,亭曰“肥遁”,读书其中。“甲申闻变,设烈皇帝主于所居之顺积楼,斩衰朝夕哭临。闯命敦趣,七书拒之,几及难,遂不仕。”刁包初从孙奇逢学,既而读高攀龙书,心向往之。南游至无锡,尽阅高攀龙书,遂称私淑弟子。为学专主程朱,成为北方朱学大师。“以予观之,朱子集诸儒之大成,其学几颜子而功加多,其功几孟子而学加密,在圣门中庶乎中行者矣。”刁包:《用六集》卷十二《朱陆三则》。著作有《易酌》、《四书翼注》、《辨道录》、《潜室札记》、《斯文正统》、《用六集》等。颜元的学术旨趣由陆王心学转向程朱理学,刁包的作用是关键的。“予初从陆、王入手,继见《性理》、周、程、张、朱之书,又交先生,遂专主程、朱。”颜元20岁时,刁包以母寿为由托彭雪翁求颜元作诗。后颜元至祁州拜谒刁包,得其所辑《斯文正统》。归后便“立道统龛,正位伏羲至周、孔,配位颜、曾、思、孟、周、程、张、邵、朱”。后颜元反叛程朱,而刁包始终笃守程朱。刁包殁后,颜元读其《用六集》,对他为程朱撑持门面、笃信守死的态度颇为不满。不过颜元受刁包的影响较深,《颜元集》中,今存9篇读《用六集》后评语,内中对刁包不少观点是持赞同态度的。

王养粹,字法乾,河北蠡县人。少狂放不羁,曾问学于李明性。19岁时立志做圣人,把读过的八股文焚烧掉。颜元29岁时,“闻王法乾焚帖括,读经,投佛像于井,居必衣冠”。时人称之曰癫,颜元不以为然,驰书奖之,遂相深结,各立日记,约定十日一会,考察自己行为的功过。每次与会,各自思考自己的过失,进行学术上的辩论。两人的意见相左,颜元批评他“腐旷”,他指责颜元流于“杂霸”。尽管争论很激烈,但过后两人非常友好。两人过从甚密,在学问与德性上,经常相互砥砺。后颜元自成一家后,为学专尊“周孔正学”,力斥理学,而王养粹“终守程、朱,后亦移其说曰:‘程、朱固一家学问耳’”。颜元每天所行的家礼,是从王养粹那里学来的。“吾行家礼、学仪,皆始自法乾。其致知少逊我,而力知过之。”颜元65岁时,闻王法乾卒而恸哭说:“以后无以为圣勉我者矣。”

李明性,李塨之父。字洞初,号晦夫,河北蠡县人。性喜习武,学宗程朱。崇祯末,血气方刚的李明性,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与乡人习射御贼,挟利刃、大弓、长箭,骑生马疾驰,同辈无敌者。”甲申事变后,黯然韬晦,不求闻达。李明性学宗程朱,颜元转宗程朱后,在31岁时访李明性问学:

一日造斋恭访,见几上钞晦庵《纲目》至南、北朝矣。讶曰:“百余册书,乃可钞乎?”门人曰:“阿师也钞《性理大全》,约二十余年矣。”

《性理大全》是明初在明成祖亲自过问下,编成的三部《大全》之一。另二部为《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三部《大全》以程朱为标准,汇辑经传、集注后而成。书成后,诏颁天下,以达到万理归于一源的目的。至此,程朱理学真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性理大全》在清初重修时,尤受康熙的重视。康熙二十九年,下令科举考试的论题,除原先规定外,可兼用《性理大全》、《太极图说》、《通书》、《西铭》等。一个民间的儒生,坚持了二十年的时间去手抄《性理大全》,说明清初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力至深。李明性还手抄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累积达百余册之多。颜元对李明性非常器重,“恨不得委贽门下,日侍几杖。爰书尊姓字于案上笔简,望见必拱,日对如严师”。李明性对颜元笃信程朱理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明性尚武,晚年益好之,“已闻五旬衰老,日习弓矢,壁悬宝剑,时复欲舞,乃知圣贤之骨,抱英雄之气,迥非宋、明间人物矣”。这时的颜元已与程朱理学决裂,但对信奉这一学说的李明性给如此高的评价,大约是李明性与他一样,喜欢习武之故吧!李明性的英雄气概,与通常他心目中以静坐诵读为信条的宋明儒者,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张罗喆,字石卿,保定府清苑县人。对程朱理学均持否定态度。颜元31岁时曾造访问学。张石卿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宋儒把人性分成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二元化的主张,他是坚决反对的。颜元《存性编》附录其语说:“性即是气质底性,尧舜底气质便有尧舜底性,呆呆底气质便有呆呆的性,而究不可谓性恶。又曰:人性无二,不可从宋儒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颜元人性理论受其影响极大。颜元说:“先生赐教,在未著《存性》前。惜当时方执程朱之见,与之反复辩难。及丧中悟性,始思先生言性真确。”这是颜元交往的师友中,对颜元的人性论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位。

吕申,字文辅,保定府清苑县人。颜元于31岁时,曾造访吕申。吕申对程朱理学也持否定态度:“吕文辅曰:‘《四书》朱注有支离者,先生时宗程朱,皆不然之。’问文辅天文。文辅名申,清苑人,习天文、六壬数,讲经济。”颜元在宗程朱时,于吕申对《四书章句集注》的指责颇不以为然。从这条资料看,吕申精通天文学,且洋溢着经世致用的气概。颜元曾向他学天文,可见颜元对自然科学是很有兴趣的。

从以上的材料看,颜元是非常注重社会交往的。只不过与李塨那样跨地域、大规模地广泛交游,结交众多的学术名流、达官显贵相比,那自然差得多了。但也不能得出颜元性格孤僻、不喜外出交游的结论来。颜元因未能以《存学编》与恪守程朱理学的刁包当面交流而感到遗憾;与孙奇逢,先是主动造访,后又写书信以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与王法乾,人皆言其疯癫而颜元驰书夸奖有加,并与他结成好友;与李明性则上门拜访,示后生敬重之感。其他如陆世仪、李二曲、许酉山等学者,他是主动地写书信,与他们交流学术观点。颜元本人是有着极强交往欲望的,只是地域上偏于北方,有过一次南下中州的学术交流。说颜元闭守在自己家乡范围内的说法,只是皮相之谈。

颜元与师友的交往过程,确实对他起到了“开我之蒙蔽,化我之私狭”的积极作用,即师友交往有着开拓知识面、增长学问与提高人的德性的价值。颜元“气质即性”的人性论,是通盘接受了张石卿人性论的产物。这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从而使颜元坚定地批判理学家的人性二重化学说。颜元笃信程朱,先是由他接触了刁包,尔后又与王法乾、李明性结为至交,这才有了长达8年之久的时间。颜元为人诚实直率,改掉先前沾上的轻浮习气,系与贾珍对他的教诲有关。颜元成年后从未停止过的习礼活动,则学自于王法乾。

一生喜爱兵学的颜元,始自开蒙老师李明性的指点,但更主要的是同拜王余佑为师分不开的。颜元对自己兵学上的造诣非常自负:

今使予治兵三年而后战,则孙、吴之术可黜,节制之兵可有胜而无败。若一旦命吾为帅,遂促之战,则诡道实中庸也。

到晚年收王源为徒时,师生二人见面后即时就兵学作了一次精彩的讨论:“问曰:‘闻子知兵,其要云何?’对曰:‘源何足知兵要,但以为不过奇、正而已。’又曰:‘假以乌合数千,使子治之,何法为先?’对曰:‘莫先束伍。’先生跃然曰:‘子真其人矣!’”“束伍”就是以法纪来制约士兵,使军队具有战斗力。王源认为,这是整饬乌合之众的良策。颜元对王源的赞扬,足见师生二人感契之深。深信自己有治兵之道的颜元,一遇志同道合者,就迫不及待地研习兵学了,哪怕是初次见面的学生。这不能不从颜元对兵学的嗜好入手。颜元32岁时,“三月,看《纪效新书》”。这条资料是时下研究者所忽视的,它表明颜元在尚未构筑好其功利论思想体系时就有注重实用、实效的倾向了。《纪效新书》是明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作,其最大的特点是讲求实际效果。戚继光在《纪效新书·自序》中写道:“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宜之措也。”戚继光很看重《孙子》,但他觉得《孙子》一书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关于战略、战术的理论多,而于平日部队进行军事训练的内容没有。出于抗倭战争的实际需要,戚继光期望韬略与训练相结合,即战略要靠训练有素的部队去实行。对实际效果的关注,应当是颜元花时间去阅读这部兵书的原委。王余佑是颜元“父事者”五人中之一,文武双全,精于技击。其对兵家的研究不是具体的兵法,而是通观全局的兵略。“尝集《廿一史兵略》,为此书十卷:曰兵行先知所向,曰兵进必有奇道,曰遇敌以决战为先,曰出奇设伏,曰招降,曰攻取多于要害,曰据守必审形胜,曰立制在有规模,曰兵聚必资屯田,曰克敌在无欲速。”颜元读过这部兵书,现在的流传本叫《乾坤大略》。《乾坤大略》一书,于光绪五年编入《畿辅丛书》,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铅印本即据此本为底稿。王余佑在《乾坤大略总序》中说:“熟览天下之大势,推求古今帝王得失成败之机,划然剖其所以然,如明镜照面。”显然,这是一部用战略眼光去研究战争历史,复以战争历史来总结战略的著作。这是一部起点较高、有较强理论色彩的兵学著作,颜元受王余佑的兵学熏陶有年,想来是他非常自负的缘由吧!故王余佑逝世后,颜元以为自己学问成长过程中少了一个知音。以上是就颜元兵学方面,受师友影响作一较为详尽的论述。

综上所述,颜元的思想演变与他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的创立,是与他同众多师友的密切交往分不开的。

同类推荐
  • 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始人走向世界的扩张神话

    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始人走向世界的扩张神话

    本书中的沃尔顿则是全球著名连锁零售帝国――沃尔玛的缔造者,他使得身受制造业控制的零售业摆脱了必要的束缚,走上了世界首富之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打破了人们多年的生活习俗。天底下有许多贫困的智者,机会好像总是躲避着他们;世上也有极富强毅精神的人,机会一直就跟随着他们。而他每次遭逢不测,最后却总是极大的利好等着他,摆脱必要的束缚,走上世界首富之林。
  • 民国四川第一家:刘湘家族

    民国四川第一家:刘湘家族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混乱的一段时期,随着袁世凯的病逝,中央政府开始失控,封建割据,军阀混战,遍地狼烟。“天府之国”四川省,一个世人瞩目的刘氏家族乘势而起,他们把持四川军政大权数十年,进而利用手中军队与民国中央政府相抗衡,迅速蹿红成为威震一方的军阀和霸主家族史。在刘氏家族的故乡四川军阀史。在刘氏家族的故乡四川省安仁市,流传着“三军九旅十八团”的说法,可见其家族之显赫,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任团长以上的军阀就有50多人……从受人排挤的外来户,到川中第一家族,立体多面地呈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深深体现了历史的烙印,以及在历史潮流中人的盲动与能动所达到的不同境界。
  • 品关羽

    品关羽

    “关公一生,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无欺无诈,坦然而立。不可威凌,不能收买,不愿投机。“不弃旧从新,乐为之死”;“金银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禄,不足以动之”。平民百姓之敬奉关公,“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就在于义,在于忠,在于诺而不海。因为他生则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有灵于世。有所求而得报应,洪泽自远于是,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民间敬为护佑平安的至尊。关公代表着平民的心意,是平民的神灵,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寄托。于是关羽从历史后面走出,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的神灵。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关羽进行了品读,力求给读者一个最真实的感悟。”
  •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为人物传记,记述了文天祥用生命诠释“正气”的光辉人生。他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对匡扶国家社稷的崇高责任感,在任何艰危情况下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铁骨浩气,以及记录心路历程的泣血诗篇,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家喻户晓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的铁骨正气与其《正气歌》早已经深入人心。《长歌正气:文天祥传》将文天祥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辅以传主相应的诗歌文论,夹叙夹议,叙述了传主光辉的一生,特别是抗元苦战,被俘囚禁直至英勇就义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海兰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董鄂妃:风流只向一人说。香妃:老去的传说。西太后慈禧:红妆照汗青。婉容:末代皇后。
热门推荐
  • 恶魔校草殿下:萌萌哒女神

    恶魔校草殿下:萌萌哒女神

    这是F.W.S组合回国,转学到重庆南开中学后与叶燃,冷陌轩,夜洛昊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原本团结的组合,如今却变得四分五裂,苏清落在飞机上第一眼看到叶燃对林紫萱的微笑就知道他喜欢的是林紫萱....................
  •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第一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 让我再多爱你一次

    让我再多爱你一次

    一个个的狗血故事上演三年后凌夜认真问道‘可以让我再多爱你一次吗?'沐瑾回头笑道………“你们居然是基”沈钰不可置信的说到
  • 萌月妖妖垂柳间

    萌月妖妖垂柳间

    朱萌萌生平最大的乐趣就是拿奖学金拿到手软不过好像有时进展的并不顺利比如体育,在频频挂科下朱萌萌稀里糊涂被腹黑男主拐骗到游戏中慢慢养肥吃掉
  • 无情王妃也倾城

    无情王妃也倾城

    意外穿越,倾国倾城?岂不等于红颜薄命?不要,跳崖了,才发现原来穿越的只是记忆,却没有感情,呵呵,好啊,学得薄技傍身,逍遥天下,却捡了个天使,调戏了妖孽,救了个美神,她对他们说:“我不会爱”,他们对她说:“没关系,我们爱你就好了”,真的可以吗?
  • 团锦

    团锦

    当时间从来一切还是会发生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这记录一些人相遇,相离只需要这些发生就行这是古微杂文短篇阳光正好,听我娓娓道来
  • 话起阴阳

    话起阴阳

    十里大道,枯槁荻草,黑雾笼罩,腥风热尘扑打在朱色城楼上,沙沙作响。袅袅熏香、桧扇轻摇,贵族们极尽所能行风雅之道。但红梅挂衣、光鲜织锦却掩不住森森枯骨的悲叹,鬼神、妖魔、怨魂,存在于世上,驻留在每个人的心中……春秋战国,群雄盘踞,九州纷乱,就在这时出现了一批阴阳学者。他们观星宿、相人面、测方位、知灾祸,断天命,以筮奉于朝堂,为一国之安定戍守一方。祭祀用的青玉剑为何是越王剑的造型?杀手组织与为何会出现在这深山之中?秦岭古墓,荒古遗村,仙道传说,古楼祭台,山底地宫,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惊天的秘密,真相到底如何?秦岭篇,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 军临天下之一统江山

    军临天下之一统江山

    秉承着这片天地意志所生的孩子,伴随着他的成长,掀起了一股庞大的血雨腥风.....且看少年刑天开始他的一统之旅,他不是所有敌人中最强大的,但是特却是最独特的,那是令所有敌人闻风丧胆,那是令天地都震撼的气魄!他叫刑天!
  • 灵界:炎龙之崛起

    灵界:炎龙之崛起

    灾星”降世,母死家破,背井离乡,一步步离经叛道到回归的成长历程和恩怨情仇。(有一点点萧鼎戮仙同文的意思,镇龙殿主线,此镇龙殿非和尚庙)
  • 夏洛克

    夏洛克

    原以为这一生,一个人就这样走完,但是砰然心动的心跳是什么,原以为这是重生的游戏文,没想到还有韩娱,这还不算完,这个空间是什么?主要是写韩娱的,我会告诉你们其实我是为权志龙开的文吗?第一次写文,文笔不好。我怕写不好权志龙,所以在这里不是用的原名字,但是他依然在我心里是那个权世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