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4100000015

第15章 李塨与方苞的学术公案

一、“交至厚而学不合”

这桩学术公案,因李塨死后方苞撰写《李刚主墓志铭》而发生的,也是为后来学者所关注。李塨自称,生平知交为三人,除王源与毛奇龄外,就是方苞了。李塨与王源同师事颜元,不同的只是拜师时间的早晚。李塨与毛奇龄,为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两人因对音乐的爱好走在一起,又因共同嗜好经学而意气相投。唯方苞与李塨,纯属朋友之间的交往。两人有着长期的交往,而且交情也很好。在交往中李塨感受到了方苞对自己的厚谊,他在给恽鹤生的信中说到了此种心情:

门下谓:“朱注痼人,以其为科场所遵,温饱荣耀,俱出朱注,安得不宝而奉之,今欲呼其聋寐,难矣”。诚哉是言!即如方子灵皋文行踔越,非志温饱者,且于塨敬爱特甚,知颜先生之学亦不为不深,然且依违曰:“但伸己说,不必辨程朱。”揆其意似谚所谓“受恩深处即为家”者,则下此可知矣。

正因为关系很好,才有李塨62岁时与方苞交换田宅的事情。李塨此时准备南迁,而方苞将去北京定居:“时先生欲南迁,而灵皋为戴田有事入旗,将北居,因以其南方田宅赠先生,先生即以北方田宅易之。”方苞,青年时,文名就显于时。24岁到北京,李光地见其文章,以为韩愈、欧阳修复出。后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而惹下大祸,被判为死刑。田有为戴名世的字,《南山集》案是清代一大文字狱,因该书真实记载了崇祯太子死于狱中的事实。为此书作序的方苞,出钱刊刻《南山集》者,以及看过《南山集》而未首告者统统问罪,牵连族人、门生、朋友与亲属300余人。其中有平时与戴名世论学讲文的朝官32人。他是清初文字狱的牺牲品。戴名世主要成就在文学上,为清代古文流派桐城派的先驱,而方苞是桐城派的主将。《南山集》案使方苞身陷囹圄,但在理学大臣李光地的说辞下,方苞不仅得到康熙帝的赦免,而且给予他的学问以很高的评价,以白衣入值南书房。要陪伴帝王,是方苞北上的原因。由此方苞开始了他30年的仕宦生涯,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李塨与方苞,以各自的田宅交换,没有至厚的交情是不可能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方苞与李塨学术旨趣的对峙。两人交往伊始,这一现象就有了:

先生与金陵方灵皋论学。灵皋尊程朱者也,闻先生言,叹服。然嘱议论宜平,先生谢之。

这一年方苞36岁,李塨45岁。二人第一次晤面是在王源的寓所,讨论了格物致知的问题。《方苞年谱》载:“春,至京师,再试礼部,不第。交蠡县李刚主塨,聚王昆绳寓,与刚主论格物。”方苞对李塨学问是钦佩的,这从“叹服”二字即可看出。但方苞是程朱理学的信徒,佩服之余还劝说李塨,叫他议论不要太尖锐。二人初次见面就有学术上的歧义。康熙四十五年,二人再论格物,意见不合。“春至京师,遇李刚主于八里庄,再论格物不合。”“李塨)途语方灵皋曰:君疑格物非《周礼》之三物乎?三物之六德,即仁义礼知也;六行,即子臣弟友也;六艺,即礼乐兵农也。请问《大学》之物,尚有出此三物外者乎?吾人格物,尚有当在此三物外者乎?即杂以后世文章讲论,亦只发明此三者耳。格物非三物而何!”对这一连串的发问,方苞只得点头称是。虽说李塨在格物的理解上,有些与颜元细微的不同,但根还是落实于“三物”上。这与朱熹训格物为“至”,否认格物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实质性差别的。方苞在与李塨论学中,尽管不赞同李塨之见,但表面上还保持了较为矜持的态度,当面不愿同李塨发生冲突。对方苞不肯违背程朱而依从颜元,李塨心里是很明白的。

为何李塨还与方苞密切往来呢?李塨是想借方苞在文坛与官场上的显赫名声,达到张扬颜学的目的。李塨对方苞寄予厚望,是要争取他共同遵循颜学、光大颜学。为此他致书方苞:

今塨年五十矣,素原愚弱,更向衰老,而夹扶寡侣,传受鲜人……以门下之德望,若得同心倡明正学,则登高而呼,所听者远,南中后进殊尤,必有闻风而兴起者,较之穷崖空谷之鸣号,虽厉莫闻,何啻霄埌!

一生以弘扬颜学为己任的李塨,感到自己年过半百,自己对颜学的宣传还处于“空谷之鸣号,虽厉莫闻”的状况。他以为如果能够得到方苞的支持,像颜元这样的“正学”不仅能有“登高而呼,所听者远”的效果,而且还能向江南地区扩大颜学的影响。李塨从其交往的经历中知道,与方苞这样深得康熙青睐的名流结交,对自己的扬名也是有帮助的。为了使颜学得到发扬光大,李塨在与方苞论辩时,多次劝说方苞脱去程朱理学的旧辙,并把颜元的《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与《颜习斋先生年谱》寄给他,以期同他一起倡明颜元的“正学”。

方苞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以程朱理学继承者为自豪。对攻击程朱理学的学者,则往往从卫道者角度去辩说之:

二十年来,于先儒解经之书,自元以前所见者十七八。然后知生乎五子之前者,其穷理之学未有如五子者也;生乎五子之后者,推其绪而广之,乃稍有得焉。其背而驰者,皆妄凿墙垣而殖蓬蒿,乃学之蠹也。夫学废之久矣,而自明之衰,则尤甚焉。某不足言也,浙之东,则黄君梨洲坏之;燕、赵间,则颜君习斋坏之……而二君以高名耆旧为之倡,立程、朱为鹄的,同心于破之,浮夸之士皆醉心焉……今之蠹学者,阴托于六经之中,则可犹弥甚矣。如二君者,幸而其身枯槁以死,使其学果用,则为害于斯世斯民,岂浅小哉!

这段文字有四点值得注意。方苞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的学问为空前绝后。“五子”之前的学者,在“穷理之学”上是不及“五子”的;“五子”以后的学者,不能有什么重大的发展,只能在“五子”的基础上稍微有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仅此而已。任何反对“五子之学”的人,就是“学之蠹”,如同墙壁上开凿洞口去种蓬蒿一样的愚蠢。“学蠹”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南方的黄宗羲与北方的颜元,他们对程朱理学以摧枯拉朽式的破坏为目的。古代的“学蠹”是在“六经”之外做文章,而现在的“学蠹”是借着“六经”的招牌来讲自己的一套东西,那是他最忧心忡忡的事情。一旦让梨洲、习斋之学行于世,于社稷生民的危害必定是不小的。李塨知道难以说服方苞,但他始终不渝地做着说服工作。

69岁时,李塨考虑自己年事已高,再不申明自己观点,恐怕成为一生的遗憾。于是应方苞之邀入京,畅论了己说:

颜先生学之切实,君所素许也,但谓宋儒是圣学,则天下无是非并立之理。请问其以主静为主敬之功,是禅宗否?其存诚,是愚诚否?其穷理,是俗士之诵读否?以六艺为末务粗迹,而专讲性天,背圣学否?以致聪明人尽归无用,遂使神州陆沉,王夷甫辈安谢其咎?仁人念之垂泣否?灵皋怃然曰:“愿先生急著治平书,以为世法,则正学兴,彼学退矣。”锴按:灵皋之言,遁辞也。

这一次李塨说得更为全面与直接了。李塨对方苞奉程朱理学为“圣学”的主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静主敬”是否杂有禅宗的东西?“六艺为末”、“专讲性天”,是否违背了孔圣人的意旨?让天下人才“归于无用”,对国家与民族有什么好处?不愿同李塨正面争辩的方苞,说了一番不着边际的话,叫李塨快快把治国平天下的专著写出来,就会收到“正学兴,彼学退”的效果。对方苞这一说法,李塨的后裔李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方苞的“遁词”。李塨与方苞私人交情是很好的,但在学术旨趣上却是南辕北辙。

二、疑窦丛生的《李刚主墓志铭》

李塨殁后,方苞不待其子孙之请,为李塨作了墓志铭。应当说,这是不符合当时常情的。明清两代,请名人为死者作墓志铭的做法极为流行。明清两代文人的文集中,墓志铭比比皆是。在黄宗羲的著作中,墓志铭达104篇之多。《方苞集》中,墓志铭、墓表、神道碑,也有70篇之多。一般地说,多是死者的家属,也有门生、好友提出请求的,并经撰写者同意后才写的。既为有人请求而写,撰写者必得考虑请求者的意向。方苞的做法不合当时惯例且不言,其内容重心放在李塨因为自己的劝说,由师从颜元而转宗程朱。方苞说:

其后余出刑部狱,刚主来唁。以语昆绳者语之,刚主立起自责,取不满程、朱语载《经说》中已镌版者,削之过半。因举习斋《存治》、《存学》二篇未惬余心者告之。随更定,曰:“吾师始教,即以改过为大。子之言然,吾敢留之为口实哉!”……以刚主之笃信师学,以余一言而翻然改。其志之不欺,与勇于从善,皆可以为学者法,故备详之,而余行则不具焉。

李塨在当时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学者。按理应对李塨学业成就与道德人品作些论述,然方苞却一无提及,唯独对自己与李塨、王源的相交始末、论学异同则花了许多笔墨。最后笔锋一转,讲李塨受他指拨,背叛颜元而投向程朱。查《方苞年谱》,知其出狱为康熙五十二年,时年方苞46岁,李塨长他9年,为55岁。如果这时李塨已掉头转向,何以在69岁又应邀入京,对方苞慷慨激昂地一泄自己的观点呢?指责程朱理学近禅、不讲事功而使“神州陆沉”呢?这在时间上是无法吻合的。到康熙六十年,李塨之子李习仁病死时,方苞于信中责备李塨:“倘鉴愚诚,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语,一切薙免,而直抒己见,以共明孔子之道,则仆之言虽不当,而在吾兄为德盛而礼恭,所补岂浅小哉。”如果说,李塨早在康熙五十二年,就已经“立起自责”而“翻然改”,方苞又何必在8年后,再次喋喋不休地在信中指责李塨,岂非多此一举。方苞“以语昆绳者语之”一语,是说王源听他一席话后,就不再非议程朱理学的事情了。其实这也是方苞的片面之词。至于“刚主立起自责”之事,更是无中生有。

方苞为了标榜自己的学术信仰,竟然厚诬死去的好友,已为李塨学生刘调赞所诟病。刘调赞指出方苞这样的讲法,纯构虚辞:

窃观灵皋与先生交至厚,而学术不相合,每相与辩学,先生侃侃正论,灵皋无能置词,则托遁词以免。暨先生殁,为先生作墓志,于先生道德学业,一无序及,仅缕陈其与先生及昆绳先生相交始末,巧论谝谝,曰:“以刚主之笃信师,闻余一言而翻然改。”其意固欲没先生之学以自见者,此岂能有朋友相关之意乎?

李塨确实有改其师法之处,然而不是返回于程朱,而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接近当时兴起的考据学。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指出:“李塨的著作如‘宗庙’、‘郊社’、‘田赋’的考辨,《论语》、《周易》的传注,已经和颜元有了距离,走进考据学的狭路。因此他在学问范围上有对颜元的补充,而在研究方法上和知识论上则违背师说,脱离了师门的实证精神,成为颜元所谓的书生之见。这一区别,不是说他返于宋学,而是说他近于汉儒。”关键在于对方苞这一虚构之词,有些清代学者竟然信以为真。如钱林在其所著的《文献征存录》卷一、李元度在《先正事略》卷三十中,均据方苞之说来认同李塨的改正。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颜李学派存在与否的问题。若李塨晚年确实改信程朱,则颜李学派的真实性就得打个问号了。刘调赞对方苞的深致不满,不仅表现在那篇墓志铭上,而且还体现在方苞阻止李塨入朝参政一事上:

宰相谋征先生,而灵皋以老病阻之,时先生年六十五,未尝老病也。或曰:“灵皋与先生至厚,知先生必不出也。”然先生一生志在行道,非石隐之流也,观先生《祭颜先生文》曰:“使塨幸得时而驾,举正学于中天,挽斯世于虞夏;即不得志,亦必周流汲引,使人才蔚起,圣道不磨。”此先生之志也……夫以抱经世之志如先生,负经世之学如先生,凡我同人,孰不望其一出者?张、徐二相国谋征先生,此千载一时也,乃灵皋一言止之,先生亦遂终老林下矣。行或使之,止或尼之,非古今同慨与!

“宰相谋征先生”是指两件事:一是清廷准备聘请一位学业与德行兼优的学者,做皇太子的老师;二是徐元梦、张廷玉二人想请人修《明史》。他们二人均以李塨为最佳人选,但为方苞所阻而未成。这时的李塨早名动京师,清初诸名家如孙奇逢、陆世仪、陈确、顾炎武、傅山、王夫之,黄宗羲、费密等已相继作古。颜元此时也已谢世,李塨实为当时学术界的翘楚,是担任这两件事最合适的人选。万斯同负天下重名,时人誉为学界泰斗,但他却以为,李塨作为周孔绝学的继承者,实非自己所能及。其实那年李塨65岁,不能算太老,且身体也较好。有人以为方苞深知老友意向,李塨是不会同意的。刘调赞觉得,这种说法不合其师李塨一以贯之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经世致用,就是光大颜元的“正学”。学生是最了解老师心情的。刘调赞以为,李塨即使不得志,也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周流吸引”人才,以望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的。更何况这是“千载一时”的际遇,“抱经世之志”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错失这个机会的。

《李刚主墓志铭》的疑窦丛生,是方苞对李塨长期指责程朱不满的反映。另一方面,从人格上去考察,方苞的人格品位远不及李塨。方苞的人格低下,不似李塨高尚。

在这篇墓志铭中,方苞还捏造了一个王源听他劝说后归顺程朱理学的事实:

数年,忽至余家,曰:“吾求天下士四十年,得子与刚主,而子笃信程朱之学,恨终不能化子,为是以来。”留兼旬,必发程、朱之所失,习斋之所以得者。余未尝与之争,将行,怃然曰:“子终守迷,吾从此逝矣。使百世之下聪明杰魁之士沈溺于无用之学而不返,是即程、朱之罪也。”余作而言曰:“子之言尽矣,吾可以言乎?子毋视程、朱为气息奄奄人!观朱子《上孝宗书》,虽晚杨、左之直节,无以过也;其备荒浙东,安抚荆湖,西汉张、赵之吏治,无以过也;而世不以此称者,以道德崇闳,称此转渺乎其小耳。吾姑以浅事喻子,非其义也,虽三公之贵,避之若浼,子之所能信于程、朱也……吾愿子归视妻孥,流行坎止,归洁其身而已矣。”昆绳自是终其身,口未尝非程、朱。

从王源的话来看,这时他还没有拜颜元为师,但对颜学赞扬不已。他这次来晤方苞的目的,是要让方苞从程朱理学中醒悟过来。而听了方苞一番话后,原本要“化”方苞的王源,反为方苞所“化”了,此后不再非议程朱理学了。而在之以后,王源于56岁时却拜了“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的颜元为师。王源生于1648年,以15岁开始有自己想法算起,“求天下士四十年”,恰在1703年。从史实上看方苞的说法是强史就我,胡乱编造。从王源本身的学术宗旨来说,他对程朱、陆王均是持否定态度的。只是对王阳明的事功有所赞扬,因符合他的匡时救世的主张,对程朱则无称赞之词。“置近日程朱、陆王门户之争不讲,独从事于经济文章,期有用于世。”他拜颜元为师后,以为自己学问的归宿找到了。方苞妙笔生花,一席话就把王源多年的学术见解给改变了。这从学理上来说,是怎么也说不通的。王源是一个极有主见、个性很强的学者。王源是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观点以迁就方苞的。方苞如此做,是要在文章中为李塨对以往信从颜学的“自责”、“改过”打下伏笔。这是方苞人格低下的表现之一。另一个表现,宣扬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观点,即自王阳明以后,凡是诋毁程朱理学的学者,为苍天所不保佑,且“多绝世不祀”。颜元与毛奇龄没有后代,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康熙六十年,曾师事方苞的李塨长子李习仁,南下途中病死。方苞致书李塨说:“语言轻肆,与不祥之气,实有相感召之理;以吾兄之德行醇懿,而暮衰罹此,语天之道,有不当然者。窃疑吾兄承习斋颜氏之说,著书多訾謷朱子。”意谓李塨一直非议朱熹,现今晚年丧子,不正是步他们的后尘吗?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颜元与毛奇龄无有子嗣,李塨是有而复失。一个人晚年遭丧子之祸,可谓黄梅未落青梅落。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大的痛苦。方苞与李塨过从其密、私交笃厚,按常规理应劝解李塨几句,让他心理上得到慰藉。方苞竟然不这么做,反而对李塨“著书多訾謷朱子”一直耿耿于怀,遇事就发。方苞不尽朋友之道也就算了,竟然还借丧子之机对李塨攻击一番,实在是人格缺失的写照。

平心而论,就文章而言我是比较欣赏方苞的,李塨是难以与之抗衡的。然就人格而言,则李塨确实高尚得多。对人格有很多解释,定义多达百余种。我对人格有个自己的界说:“可以从文化、社会与人三者的交互关系对人格下一个定义: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素质。”中国古代无“人格”一词,率多用“人品”表示之。一个人的人格,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这一时代流行的是“文如其人”,即人品与文品相统一。然而不统一的现象是常见的,如明代画家董其昌。方苞在清代,是为一个显例。雍正元年,李塨入京。“晤方灵皋。灵皋言人有毁先生者,先生曰:‘此他山之石。’”康熙四十八年,李塨一位朋友怒气大发,他作了劝解:

文升怒柳生。先生解之曰:“常以己之有余,思人之不足,则无怨;常以己之不足,思人之有余,则不骄。”

从这两条材料来看,李塨对不同意见的人,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即使别人说自己坏话,他也以为可以从借鉴的角度去考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主张宽厚的原则。自己在某一方面有长处,就多思考人家之不足;反之,经常以自己的不足,去考虑别人的长处。这样就不会产生诸如怨恨、骄傲之类的狭隘心理。对不同见解的宽容态度,与人相处时的宽厚胸襟,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处世境界,非一般人所能达到。李塨始终不因方苞之语,而对方苞发脾气。足见李塨在交友过程中的高尚人格,我想这也是李塨能够博得诸多学术名流与达官贵人们青睐的原委吧!李塨在某些方面“改其师法”,并不是因方苞之言,而是受了毛奇龄、王复礼、阎若璩、胡谓等人的影响。

同类推荐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本文旨在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做出全面的解读。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影响可谓至深至远。本论文在对爱默生的两个核心观念——超灵和自立进行详细解读后,还尝试从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爱默生的超验主义。
  •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全传

    宋氏家族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族”。宋查理的三双儿女均有着显赫的背景,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四十年代,这个家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的,宋家王朝的变迁在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诡事缠身,老公不是人

    诡事缠身,老公不是人

    我叫阿羽,一个在医院实习的小护士,却遇见了一个半人半僵尸的医生,还被强制做了他女朋友。我说,“我们是没有未来的,你还是放过我吧。”某男:“不同意就咬你。”我:“可是……”某男:“咬你。”我:“但是……”某男:“咬你。”我:“你是狗吗?”某男:“舔你。”我:“……”
  • 南娶北嫁

    南娶北嫁

    是缘份还是认命,闪婚、远嫁、奉子成婚,大龄剩女为了结婚而结婚没有感情的婚姻会幸福吗?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是无奈之举还是将就人生?对于一个谈了几次恋爱的男人说出的话,有几分是真心的吗?从朋友那儿听说,女人结婚后留下的汗水和泪水,就是当初选老公时脑子里面进的水。多么深的领悟啊,付出的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自己选择的结果,哪怕跌下来,爬也要爬起来!纯情剩女VS深沉冷男,结局又该何去何从?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三生三世只为相思

    三生三世只为相思

    第一世——她陪嫁到他府上,看着他与别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后他身死,她相随。第二世——她与他青梅竹马,他进京赶考,她在家等待。只为他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回来娶她。第三世——她终于嫁于他,她是他的妻,他是她的天。他为她建起金屋,可最后她却用一把火焚了这金屋与她自己。佛经曾言,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她却因一次的相望,就以自己的灵魂向佛祖换取三生的相遇,佛问“可悔?”她答“因为是他,所以无悔”
  • 擒灵者

    擒灵者

    中华古老的鬼文化博大精深,你可知道鬼分为虚、阴、阳、妖、灵等五种鬼,而专收这五种鬼的人叫香头?香头玄学,玄之又玄,奥妙无穷,本书能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祛灾辟邪、破煞除孽、探秘寻奇的刺激!书中的倒霉鬼叶小清撞邪后,遇到了身为香头的袁奇风。在天津老宅、奇诡腊树、美尸邪棺、鬼生鬼子、桃源惊变、黄河绝壁、路神阴谋、瑶姬降临等惊心动魄的冒险中,叶小清和袁奇风由厌恶转生爱意,而每次冒险揭露的谜底,也让人惊叫连连,真正做到悬疑、推理、鬼文化完美融合!
  • 狗粮已到账,请签收

    狗粮已到账,请签收

    Iwillalwaysloveyouaslongasyouareherewithme.
  • 虫子爬吧

    虫子爬吧

    《周涛童趣作品:虫子,爬吧》主要内容是:虫子们爬动的时候,那是姿态万方,各显其能的,看起来令人神往,有时候一不小心是可以使人入迷的。总的来看,虫子爬行的各种姿态比人丰富多彩得多了。蚂蚁显得有点儿匆忙,但也经常有左顾右盼、犹疑彷徨的时候。它是一个坚定的种类,但勤劳坚定如蚁,也难免有“遇歧路而坐叹”,有团团旋转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刻。所以,看看蚂蚁对我们人类是有启示意义的,因而也就懂了为什么自古就有“走路怕踩死蚂蚁”的人物。
  • 云从龙,风逐虎

    云从龙,风逐虎

    在这纷乱的社会,山口组怎样?黑手党又怎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曲笙箫奏古今,百里云烟风次地。潜龙卧渊云破出,且逐虎啸出风林。
  • 梦腥瓣

    梦腥瓣

    每一日走到镜前,都是一模一样的容颜;每一夜合上双眼,都不会为再一次迎接它的晨光鸟语有何期待;品不尽的红酒,数不清的珍宝还是挥霍不完的感情,全部因为指针再没有轮转的终点而变得毫无意义。而你静默,从我身边走过,未落樱花雨也没有微风拂面,我却突然发觉,不知怎样让我死去百年的心脏停止跳动。
  •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这个冬天又是我一个过,凌,你现在过得好吗?”燕京的雪花已经飘了好几天了,落在温雨珺的肩头显得那么沉重,温雨珺伸手正欲拍掉肩头的雪花,殊不知一只温暖的大手早已先她一步……,感受着温暖而宽阔的胸膛传来的心跳声,温雨珺眼角泛起了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