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0年,冯氏驾崩,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这时候他刚满二十四岁。
这时候,北魏政权已经走向下坡路,社会矛盾很尖锐,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鲜卑贵族压迫广大百姓,大商人剥削广大百姓,从而导致北方地区人心不稳,甚至爆发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以孝文帝在位的前12年为例,竟发生了二十多次农民起义。
孝文帝掌权后,决心积极采取改革措施,比如明文规定官员的俸禄,堵住“当官暴富”的门径;制定相关法律,以严格惩治贪官污吏;实行“均田制”,把闲置土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那时候想必是人少地多),让他们种植农作物,另外还分给林地,等等,前提是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和服役,种地者死了,土地都要归还官府,即只给土地的使用权,保留国家对土地的拥有权。这项政策收效很好,田地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趋向稳定,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更牢固了。
孝文帝深知,鲜卑人文化很落后,中原汉族文化很发达,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谓天上地下。他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必须要积极借鉴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改掉带有深刻游牧民族印记的落后风俗,比如他感触颇深的“立其子杀其母”荒唐规则。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东北,迁移到居天下之中的洛阳。
然而,迁都毕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反对迁都的人很多,他们的力量异常强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孝文帝怕大臣们反对迁都,导致该计划陷入僵局或干脆泡汤,就想出一个迂回的策略,他先给大臣们吹风说,南齐是个好地方,我们要得到它,并请大臣们探讨此事的可行性,希望他们能够拿出具体方案来。数天后,在朝廷开会时,他把这个想法提了出来,很郑重的样子,大臣纷纷反对,认为南齐是个好地方,却不是我们的,攻打南齐是军事冒险行为,其中反对声音喊的最响的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此时攻打南齐确实不是好主意,但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孝文帝对着众大臣发火说:“国家是朕的国家,而不是你们的国家,你们想阻挠我用兵吗?”任城王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们是国家的大臣,也是这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嘛,现在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呢!”孝文帝想了想,知道君臣之间需要坦诚,有必要和部分人做进一步的沟通,就明智的宣布退朝。
退朝后,他单独召见拓跋澄,和颜悦色地跟他说:“我很欣赏你,你敢于说真话,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现在我告诉你,刚才向你发火,乃是为了吓唬大家。我计划出兵征讨南齐的真正原因,是要离开平城,因为你我深知,国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这里旧势力很强大,决非推行改革的理想之地。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可。这次我想借出兵伐齐的名义,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可行么?”
拓跋澄恍然大悟,当场表示坚决支持孝文帝的想法。
公元493年,孝文帝率领三十多万人马南下,里面有步兵、有骑兵,有武将、有文臣,他们从平城出发,来到中原的洛阳。“天公作美”,大队人马走到这里的时候,正好遇见秋雨连绵的日子,大部队只好暂时驻扎下来,等到雨停后继续赶路,谁料小雨下个没完没了,足足持续了三十多天,这时候地面上都是水,道路上泥泞得没法走,最是不利于行军的时刻。孝文帝装作不愿耽搁的样子,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大部队继续赶路。大臣们听到命令后,都很心虚,他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幸好遇见雨季,才没继续往前走,否则离老家越来越远了,他们就私下里商量好,一起站出来阻拦继续行军。
孝文帝满脸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那就是失败,有伤我大魏体统。更严重的是,这会让敌人轻视我们,如果你们不愿前进,想在这里多呆几天,那也不是不可以,但我有个条件,那就是长期在这里呆下去,我们不回去了,就把这里当作攻打南齐的基地,把这里当作我们的国都,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有表态,他们盼望着尽快回去呢,不愿意长期呆在洛阳。孝文帝接着说道:“时间是宝贵的,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右边站,不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这时候,受到点拔的拓跋澄站出来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有拓跋澄带头,很多大臣同声附和,虽然部分文武官员不赞成迁都,但是他们更不赞成南伐,对这些人来说,南伐而不迁都比迁都而不南伐更难以接受,他们掂量掂量,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这边安抚得差不多了,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广大王公贵族告知消息,同时宣传迁都的种种好处,给他们时间衡量自身的利弊得失。不久后,孝文帝亲自到平城,召集诸位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宜。已经很给面子了,洛阳的新首都地位成为既定事实,孝文帝之所以亲自赶来说服大家,无非是期望此举能弥合迁都导致的分裂的心,且说平城的贵族中反对声音很大,他们搬出的理由却经不住推敲,都被孝文帝轻松驳倒了。
最后,这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就不讲道理了,说:“迁都是国家大事,陛下可要慎重对待,至于到底是凶是吉,干脆卜个卦吧。”孝文帝当然不上当,心想:你们够搞笑的,迁都之事经过了周密思考和论证,岂能让占卜这类鬼把戏来决定!他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定的事。迁都经没有疑问,没有必要卜卦了。要治理天下的,就要拿出治理天下的胸怀,应当以四海为家,而不能偏安一隅,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祖上也数次迁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孝文帝发布命令,给贵族们限制了搬家的期限,在期限内到达洛阳的,将能享受到很多便利,在规定期限没到洛阳的,将受到变相惩罚。这招很灵,孝文帝返回洛阳之时,贵族们基本上都加入了同行的队伍。
七月十日,北魏全国戒严,军队总动员,正式宣布南伐,还命令与南朝接界的扬州、徐州征发民夫,招募士兵,率领三十万大军浩荡南下。以“南伐”为名的迁都,就从这里开始了,以后历经曲折,终于在两年之间大体完成。
点评:
他带领着一个民族,全面彻底地融入中原汉族文明,为此受到损害的只是他们的祖先,而受益的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乃至整个汉族文化圈。
回溯中华历史,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北魏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人物之一,正是从他开始,汉人渐渐消除了对“胡”族统治者的恶感,消除了以往中原地区最难泯灭的民族界限,使北人南化,南人北化,文治武功,泽远流长。孝文帝,如此雄才大略之主,把鲜卑种族的勃勃生机,注入至汉文明衣冠礼仪之中,精粹相揉,惠及海内宇中人民,大隋盛唐,皆由此肇源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