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他推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促进了民族的大同意,是功是过?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为何面对自己的皇后却一筹莫展?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大智大勇?武断寡恩?)
他让北魏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各族融合进了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同时他的残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留下的不解之谜的数量,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可以说,他的王朝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或长或短的不解之谜串联起来的。
有人说他是北魏历史上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同时他也是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帝王之一。究竟他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让我们翻开他的个人简历:
姓名:拓跋宏
民族:鲜卑
年号:皇兴
生卒年:公元467年——499年
孝文帝,姓拓跋,名宏,生于公元467年,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可谓前途光明灿烂。
这时候,他还是个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娇儿呢,可是被立为太子同时也意味着悲剧,按照鲜卑祖制“立其子杀其母”的老规矩,他成为太子后,母亲必须被赐死,谁让他是拓跋氏家族的成员呢,这是他不能选择的,就想他不能选择自己不当太子那样,好的坏的,不管他想不想要,统统都安排好了。当时,冯太后掌握大权,只要她说声话,完全可以将拓跋宏的母亲保下来。然而,她没有,冯太后却毅然决然地依照祖制赐死了拓跋宏的生身母亲。
太子之位,沾染了血腥。
年幼的太子失去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肯定在幽闭的深宫中发出了嚎啕大哭。
拓跋宏是个幸运的孩子,年纪轻轻便被立为太子。拓跋宏更是个可怜的孩子,那么小就失去了亲生母亲,甚至根本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模样,母亲只是曾经存在的温暖而模糊的丽梦,是令人魂牵梦绕的难解之谜!
母亲被赐死后,拓跋宏由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出身很不平凡。她的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十四岁时,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冯氏凭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文成帝二十六岁就驾崩。冯后年青丧夫,痛不欲生,悲叫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冯太后这出戏演得确实逼真,如果真想死,宫内金子、绳子、剪子无数,大可吞金上吊自刺,无论选哪件只要拣个无人处都没法活,非要大庭广众之下上演“火蝴蝶”这出大戏,也不知那一身雪肌花肤留下烫伤烧伤没有。
无论如何,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而她也注定成为拓跋宏走向权力巅峰的最大障碍。
五岁时,拓跋宏登基,年仅十八岁。他的父亲献文帝被尊为太上皇,朝中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冯氏手里。这时冯氏已经从当初的皇太后荣升为太皇太后了。由于过早地失去母爱,母亲的舔犊之情离他远去了,他的童年时代并不幸福,在冯太皇太后的严格调教下,很难体会到人间的温情,生活在‘高处不胜寒’的宫中,他过早地成熟了,伴随着压抑而张扬的个性。
拓跋宏登基后,我们可以称他为魏孝文帝了。魏孝文帝经常对着禅位的父亲哭泣,哭诉着说自己不想即位,他真得不想当那毫无乐趣的天子,可他的祖母能够同意吗?不可能的。(若干年后,孝文帝确立太子后,太子的母亲林氏也被赐死,为此孝文帝跪拜在祖母跟前苦苦哀求,最终没能挽救她那还很年轻的生命!即使贵为天子,在传统规矩面前,他是渺小的、无力的,只能以无奈而消极的方式与命运抗争,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抗争!
冯氏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女人,富于谋略而且心狠手辣,她喜欢猜忌别人,做事雷厉风行,冯氏不喜欢拓跋宏,觉得这个小孩儿对自己抱有偏见,难道是因为我下令赐死其母亲的缘故?这是我们拓跋家族的老规矩啊,我怎么能破坏祖训呢!更重要的是,她似乎看到孝文帝很叛逆,很可能在日后做出于拓跋氏统治不利的事情来。当初,冯氏逼迫献文帝下台后,将年幼无知的小孩推上帝位,目的就是想自己掌握大权,她在治国安邦方面很有想法,使历史进程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她要尽可能推到路途中存在的障碍,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帝王都是如此。冯氏看不惯孝文帝老爸的迂腐,虽然现在居庙堂之远,却依然是孝文帝最亲的人,对后者有着很大影响。
拓跋宏失去母亲后,曾将爱母之情移至父亲身上,根据史书记载,在后者生病期间,他曾用嘴吮吸那疮口的脓水,近乎达到病态的程度。
于是,冯氏决定把事情做绝。
公元475年,即孝文帝还不到10岁的时候,冯氏把咸阳王拓跋禧召进宫内,毒死了孝文帝的老爸,并以天子名义在平城永宁寺为其举行隆重的葬仪。脸上的泪还没干呢,冯氏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她嫁祸给孝文帝。意图很明显,冯氏准备以此废掉他,让拓跋禧接替他的位置。
孝文帝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立刻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商议探讨此事。冯氏首先发难,心想你名义上是皇帝,可是实权都在我手里掌握着呢,我想做的事情谁也不能阻拦!我说的话谁也没有资格推翻!于是,她说皇上身边的宫女假借皇上的名义,在太上皇吃晚饭的时候,进献了毒酒。为了具有说服力,她命人把那名宫女带上来,并吓唬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之类的话,这名宫女很冤枉,极力辩解那酒是太皇太后指使她献上去的,而且被要求以皇上的名义送去,自己就按照要求去做了,根本不知道酒里有毒。
冯氏矢口否认,训斥宫女说你死到临头还干胡言乱语,大骂一通。大家心里都明白,可谁也不敢说出来。
孝文帝镇静地说:“事关重大,这件事情如果搞不清楚,朝廷肯定会发生大规模动乱,从而偏离了我们正在实行的大政方针,破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好局面。毒死太上皇之事肯定有知情人,幕后肯定经过精心系统的策划,现在我们就要找出过程中的漏洞,你们做臣子的平时说要为国尽忠,如今太上皇被居心叵测的人陷害了,国家处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口,为什么没人站出来说实话呢,你们到底有没有忠心?”孝文帝还联系到商末,说当年比干不怕剖腹挖心,也要直谏其君主的过错,所以才叫亘古忠臣的称号,而现在国家遭遇挑战,你们不为国家出力,却个个沉默不语,不啻于助纣为虐!
这话对大臣不管用,对小人物却有着莫大的鞭策力。
且说太皇太后身边的有个宫女,该女子知道冯氏的阴谋,也知道后者是如何毒死太上皇的,甚至亲身参与了该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她听了孝文帝的讲话,强烈的使命感从心中油然而生,决心向商纣王时代的比干同志学习,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主尽忠,她勇敢地站出来,证实是冯氏指使送酒,说得很具体,让冯氏无从辩驳。太皇太后的阴谋败露了。然而,聪明冯氏将皮球踢出去,承认是自己派人送的酒,但至于谁往酒中放入毒药,她就不清楚了,并建议深究下去。孝文帝很知趣,随便把事情了解了。
当然,替罪羊依然是宫女。
毕竟妇道有亏,冯太后害怕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对群臣左右小有猜忌,马上就行诛戮。一直到冯太后死前,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见冯太后的威酷到达何种程度。承明十四年,四十九岁的冯太后崩于太和殿。孝文帝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口,哀痛至极,上谥曰:“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直到冯太后逝世后,孝文帝才真正做皇帝。
点评:
在孝文帝亲政的短短九年时间里,完成了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汉化改革等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巨的历史事件。可以这样说,日后隋、唐光荣赫赫的大一统国家,孝文帝拓跋宏是真正定义上的奠基者。
虽然文明冯太后生前“威福兼作,严明猜忍”,有过棒罚孝文帝的举动,甚至一度曾想废黜这位孙皇帝,但孝文帝自小受着无比正统的儒家教育,孝行严谨,真正作到了德行如一。
在他短短的九年执政期,多次到冯太后的永固陵拜谒,思念祖母抚养慈恩,着实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