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政绩突出,但他也很奢侈,宫殿、苑囿建了很多,对外国的使者和来汉贸易的商人也摆大国的架子,任意赏赐。此外,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
如此频繁和长距离的巡游,劳民伤财自不必说。
武帝年老之后,和秦始皇一样也想长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药。这使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公元前112年,一个叫栾大的方士到了长安,胡说自己经常在海上来往,见到过仙人,也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直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轻易地就上了当,封他做将军,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他。武帝还给他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玉来做印,叫做玉玺,其他人如果敢私刻玉玺,就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武帝给栾大玉印,可见对他的重视和迷信。但在公元前110年,栾大骗局被揭露后,武帝便怒斩了栾大。不过,武帝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接着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求取仙药,想着长生不老。
至于江充的“巫蛊”之祸,给武帝的打击就更大了。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有次他梦见有几千个木头人打他,醒来后就又病了。他不是吃药调养,而是说大臣和百姓诅咒了他,他才得的病。于是,他命江充到各地去调查此事,江充趁机打击异己,先后使几万人死于非命,这些人中有丞相和武帝的两个女儿。
此后,又有人揭发太子的宫中有诅咒武帝的木偶人,这逼得太子假造圣旨捕杀江充,同时派兵抢占长安的许多官署,想处死江充。武帝听说后不由大怒,命令丞相刘屈氂(音毛,同牦)领兵抓捕太子。双方的军队在长安激战几日,太子最后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
那么,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资治通鉴》语)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很重要的一条,是他最后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悬崖勒马,调整了政策。
晚年的武帝还算清醒,受到很多假的东西欺骗后,逐渐有所醒悟。在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巡游时,在山东的海边等了十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的影子,失望地往回走时,在钜定县(现在山东广饶县北)经过时,看到在地里忙春耕的农民,甚是感动,竟亲自到地里去和农民一块耕作。在路过泰山时,他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
与秦始皇至死拒绝认错的为政态度不同,汉武帝后来能够“罪己”,及时转弯,在千秋青史上留下了较好的名声。而他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秦朝亡国的前车之鉴不远。后人常把“轮台罪己诏”说成是中国皇帝第一个正式的自我批评文件。后来这个传统一直被沿用。每当皇帝犯了祸国殃民的大错误,往往会下一道“罪己诏”,公开检讨,以表示与民更始。虽然,正如苏轼所言,执政者“罪己”的目的是为了“收人心”,但这仍不失为是一种在政治上比较高明的做法。
试想,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不管做了何等错事,也是万岁、万万岁,而臣子们则以歌功颂德、文过饰非为邀宠进身之阶,这是常态。如果君主能够反其常态而“罪己”,说明起码他认识到了两点,一是无论当朝的舆论如何被掌控,百姓心中总有一杆秤;二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即便天子也须得道,考虑民意,不可过分胡来。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东西。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几个辅佐大臣后,第二天便命归西去。汉武帝的陵墓叫做茂陵,在现在西安附近。
点评:
汉武帝在位54年,打了50年的仗,弄得“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加上他骄奢淫逸,巨费巡游,信赖方士,滥杀乱捕,逼得老百姓接二连三地起义。
晚年,他深知再不改弦易辙,汉王朝会成为亡秦之续。于是在公元前89年,他下轮台罪己诏,宣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这样,江山才得以保住。汉武帝当政,共弄死上千万人,后代竟仍然称颂他为“民族英雄”,到底为什么呢?我们不需要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