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奠中
中国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但神话传说没有文字记录,存在于周秦典籍中的,只是一些零碎资料。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庄子》为代表的著作中,有不少所谓“寓言”和“重言”(见《庄子·寓言篇》。所谓“重言”,就是借重古人、名人的名字,实际却是作者自己臆造的),虽重在说理,却具有小说性质。汉以来,以司马迁《史记》为首的历史传记,虽写史实,却往往含有小说成分。(《史记》中不但吸收了大量传说故事,而且有的传记人物,像司马穰苴,其人是否存在过,也是问题,说明司马氏的艺术创造不少)而在写作方法上,对后来的小说影响也十分巨大。魏晋六朝,笔记式的小说大量出现。但“轶事”一类像《世说新语》之属,只记“上流”社会的言行片段,实不够称为小说。只有“志怪”一类,作品甚多,内容丰富,有不少民间传说。宗教迷信的宣传(志怪中有专写鬼神怪异的,如《搜神记》、《列异传》;有专事宣传宗教迷信的,如《冥祥记》、《旌异记》),虽也充斥其间,而健康的、进步的东西,也时时发出光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些作品,不但具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出现了感人的人物形象。在小说发展史上,可以算短篇小说的初期阶段。唐代的“传奇”,把小说推进了一大步,不仅是“作意好奇”(见明代胡应麟《笔丛》三十六。原文是:“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重要的是惨淡经营,着意描写,其中优秀的作品,标志着短篇小说的成熟。然而它毕竟还是士大夫阶级的东西,使用的工具又是文言文,这就限制了读者的范围,和宋以后的白话小说相比,未免还隔着一层。“话本”起自唐代,盛于宋、元,不少出自“书会”“才人”之手(宋元时,在杭州、永嘉、大都,都有“书会”组织,那是编写剧本、词话也即话本的人的团体。其中的作家,称为“才人”),通过“说话人”之口,为都市群众服务,在小说发展史上,更是一个飞跃。当时曾有大量作品,可惜只有少数保留下来。为了适应客观要求,“话本”从一开始即有自己的特点,即:情节引人入胜和语言入耳中听,而“入话”的巧妙作引,诗词歌唱的渲染气氛,犹其馀事。自明至清,脱离“说话”的文人拟作,大有市场,或改旧,或创新,形式上打破了口说的局限,文字上可以写得墨饱笔酣,淋漓尽致,只是难免又沾染了些文人气味。“话本”与“拟话本”小说,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仅就《三言》、《二拍》或选本《今古奇观》来看,有不少置之于世界短篇小说之林,毫无愧色。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遗产的一部分。
山西大学文学院李正民教授组织编选的《文言小说选》,其选目兼顾各个历史阶段、各种题材类型,以及不同的创作技巧。如选了《津逮秘书》所收的《焚椒录》、《永平府志》所收的《染庄社记》等罕见的辽金小说,这是一般选本所忽略的。从体例上看,题解较简明,注释较详细,新评也不乏创意。附录中又介绍了七十馀种小说集,足资参考。
姚奠中,1913年生,山西稷山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诗人。于1935年考取章太炎先生所招收的唯一一届研究生,先后在安徽、贵州、云南等地执教。1950年回到山西,任山西大学教授至今。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