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内容上看,突出劝善惩恶的主题;从形式上看,有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宋代到清代,这两大系统并存、共进、互润。唐宋以前的文言小说,其特点是小而杂;唐以来的文言小说,又可分为传奇和杂俎(杂录)两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六个阶段:萌芽(先秦)、发展(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唐)、新变(宋元)、高潮(明清)、完备(近代)。先秦已出现了小说四祖:《尚书·金縢》——劝惩之祖;《山海经》——语怪之祖;《琐语》——记异之祖;《穆天子传》——志人之祖。“语怪”是记叙怪异的动植物;“记异”是记叙奇事异事。后世合为志怪小说,并发展到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家十五人,小说一千三百多篇,都已佚失。汉朝出现了将及千篇的《虞初周说》,具有志怪性质,还有以志人为主的《汉武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有极大影响。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被认为是“小说之翘楚”,对后世杂俎类小说影响很大,成为我国文言小说的一个有特色的类型。宋元话本的兴起,则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阶段,白话小说登上文坛,至明清出现了高潮。短篇如“三言”,长篇如《红楼梦》,代表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而文言小说的高峰,则为《聊斋志异》。明代的文言传奇小说,如“剪灯三话”、《中山狼传》等,也颇有可观。近代小说,无论在内容、体裁、类型方面,还是在叙事技巧、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堪称多样而完备。其数量也十分惊人,八十年间出现了四千馀种,但艺术质量不高。
汉武帝时著名的《虞初周说》九百馀篇,惜已失传。可靠且成就较高的志怪小说,最早当属西汉刘向撰集的《列仙传》。魏晋南北朝小说以志怪为大宗,其内容可分为记怪和神仙两类。记怪类以曹丕《列异传》、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创作目的是要证明“神道之不诬”。还有“释氏辅教之书”刘义庆《幽明录》、王琰《冥祥记》等。神仙类以葛洪《神仙传》为代表,专记求仙得道的仙人、异人。杂俎以张华《博物志》为代表,专记山川地理、遐方异物。这时期描写艺术尚不成熟,多为粗陈梗概的数百字短篇。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可分为笑话类、琐言轶事类。三国魏邯郸淳的《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是琐言轶事类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小说的语言艺术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明人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
唐人传奇的产生,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传奇小说不再依附于历史,而取得了独立的生命和地位。“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篇幅曼长,实唐代特绝之作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传奇以写人为中心,即使志怪,也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柳毅传》中除柳毅外,龙女、洞庭龙王、钱塘龙王,均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唐传奇今存者达数百篇之多,大多是原传奇集中的作品,分属四十多部专集,原本为单篇的还有四十馀篇。不难想见当时繁盛之状。
宋朝初年编成的《太平广记》五百卷,可称宋前文言小说的总集,对后世的文言和白话小说以至戏曲均有重大影响。北宋刘斧的《青琐高议》是著名的传奇小说集。南宋洪迈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多达四百二十卷。宋元单篇传奇小说有近二百篇。侯忠义先生指出,宋元传奇有四个特点:一是现实题材较贫乏;二是独创性不够;三是重史料,轻虚构,乏激情;四是文字较浅显,多采用散韵相间的叙事套路(见《文言小说史稿》下册前言)。宋代影响较大的志怪小说,除《夷坚志》外,还有吴淑《江淮异人录》。
辽代小说,今仅见王鼎《焚椒录》一篇,记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冤案及其诗文作品。金代志怪集,也仅存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其价值超过了《夷坚志》。周春《辽诗话》辑有一篇金代的笔记小说《染庄社记》,颇值珍视。
在宋元传奇衰落之后,明代创作有所复兴。瞿佑的《剪灯新话》以唐传奇笔法描摹新奇怪异之事,为《聊斋志异》之先河。继有《剪灯馀话》、《觅灯因话》之作。明传奇的特点是反映现实,有为而作,但多杂诗词,不免冗烦。
清初张潮辑《虞初新志》,收近百篇传奇小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志怪,使读者耳目一新;蒲松龄以其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妙笔生花的艺术,将我国传奇小说推上了顶峰,以致出现了大量仿《聊斋》之作。
与《聊斋》立异的代表作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他不学唐传奇而力追晋宋,“尚质黜华,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在艺术上独具一格,又引发了一股仿作之风。清代的杂俎类小说颇多,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富有时代特色。如专记妇女言行的《女世说》(严蘅撰)、记有西方新科技的《壶天录》等(百一居士撰)。清末林纾以文言翻译的西方小说如《黑奴吁天录》等,当时影响很大。
本书所选文言小说,上起汉魏,下讫清末,主要选优秀的传奇和志怪作品,酌收少量杂俎。篇目由李正民选定,题解、注释和新评由山西大学文学院尚丽新、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孙义梅合作完成,李正民审改定稿。附录“中国古代著名小说集简介”由太原师范学院李玮供稿。
不妥之处,诚望读者赐正。
李正民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