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与奥秘
人类创造了历史,但许多历史只有传说而没有记载,于是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迷惑与奥秘。追溯人类的根源,甄别历史的真实,会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1.耶稣真的死而复生吗
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么关于他的死,又是一个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据《圣经》、《新约》中的“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重新复活,并多次在门徒面前显现,因此使四散的门徒重新鼓起勇气,聚集起来,获得了耶稣之死不是终结而是死而复活的信念。不过这种说法自近代以来一再引起人们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大卫·F·施特劳斯就在《耶稣传》中指出:“耶稣之死的真实性,不可能从他被钉十字架这一方面得到充分证明,而只能从他之复活缺乏证明予以说明。说耶稣还继续活着是没有历史资料可证明的,但如果认为他真的死了,那就只好把十字架之死认为是真的死了。”英国学者卡本特认为:“有关耶稣处死的情形,福音书的记述大都是为了显示其如何在细节上都实现了《引日约》的预言。”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是《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也有不少神学家和科学家用各种方法对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一块坟布进行测试与检验考证(据说这块坟布曾包过耶稣的尸体),究竟是真是假,众说纷纭。
不过,在本世纪出版的两本书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另辟捷径,对耶稣的身世作出了标新立异的解释。1982年英国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圣族与圣杯》一书,由英国人H·林肯、美国人R·利以及新西兰人M·贝京三人合作撰写。作者历经数年的实地考察及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后认为:耶酥并不是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个觊觎以色列王位的犹太贵族,其娶了一个名叫玛丽·玛格达琳的女子为妻,并生有子女数人。因为参与贵族争权斗争遭到失败后,被迫流亡到高卢(法国古称)。为了防备政敌的谋害,他将妻子儿女留在高卢,并捏造自己被判刑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只身潜返祖国。他的后代在高卢生活繁衍,并在公元5世纪时成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者。至公元11世纪末,耶稣的后裔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创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戈德费鲁瓦·布隆即为耶稣后裔,关于耶稣家族的血统就被称为圣杯——血统,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会锡安山隐修会所保存。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达·芬奇、波义耳、牛顿、诺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该地首领,甚至戴高乐也是该会成员。锡安山隐修会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稣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声称,悬挂于天主教堂的圣母像,并非耶稣母亲之像,而是其妻玛丽·玛格达琳的画像。此书所披露的耶稣身世轰动了欧美,被西方书评界称之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著作”。该书至1986年便已连续印行了6版,仍畅销不衰。
与前书天方夜谭式的奇论不同的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学者H·凯斯顿在1983年写出了《耶稣印度》一书,提出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说法。该书是作者自1973~1983年间数次在东方(士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游历、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耶稣在幼时为躲避罗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在那里学习佛教教义,12岁以后又到印度继续深造,10年以后(约公元6年)才重返故乡以色列,自称拿撒勒人耶稣,并从事创立基督教及传教活动,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恐慌,后被总督彼拉多逮捕,判处受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受尽了折磨,为了营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给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药物,造成了耶稣假死(如同莎翁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假死的情节一般。而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深谙此道)。后由富商约塞夫买通了当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稣“尸体”,并用解毒药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复活”。耶稣治好伤病之后,曾多次在其门徒面前“显现”。此后便在叙利亚、波斯、土耳其一带秘密传教,直到16年之后,携其母亲一起到印度克什米尔定居,以“约兹·亚萨夫”之名著称。据说,他曾到北印度、中国新疆等讲道授经。以年逾八旬的高龄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善终。至今斯利那加旧城中央仍保存耶稣的陵墓,名为“先知约兹·亚萨夫之墓”。每年还迎来成百上千的香客朝圣。
争论了2000年,仍是耶稣的同时代人所提出的一个问题:耶稣是否真的死后又复活过来?
2.婆罗浮屠的浮沉
传说爪哇中部一座小丘上满布石刻佛像,当地副总督赖菲尔斯深信不疑,1814年派遣英军工程师科尼利厄斯前往寻找。科尼利厄斯来到那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丘上,只看到灌木丛和怪石,不禁满腹狐疑;但还是遵照副总督的命令,吩咐手下动手发掘。
他们在酷热的丛林中艰苦发掘了两个月,连根拔掉数以吨计的树木,运走一车又一车泥土,依旧一无所获。后来有个工人发现了一尊雕工精细的石刻佛像,于是众人精神大振,继续努力,终于掘出一座浮屠,远比传说中的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爪哇从公元740年前后开始,由夏连特拉王朝统治,在统治者的提倡下,人民的宗教热诚与日俱增。到公元800年,成千上万人投身建造规模宏大、巧夺天工的浮屠。
“婆罗浮屠”意思是“山上的寺庙”,依整座山的山势建成。工匠雕凿1600多立方米石块,建成了这座宇宙的象征。其宏伟气势,只有在空中俯瞰才充分体会得到,那是当年的设计师和工匠无法领略的。
浮屠呈金字塔形,占地四亩,共分10层,每一层代表一个阶位,象征佛教徒从无知到最高境界涅的修行过程:底下六层为方坛,代表修行的最初阶段;上面四层为圆坛,象征渐次悟道的阶段;最高的是中央主佛塔,高出地面36米多,标识修行的最高境界。
从底下穿过全部廊道登上浮屠顶,全长4.8公里,回廊短小,转弯处成直角,雕带上刻有寓言故事,表达佛教的教义。整座浮屠满布壁龛,共有佛像数百尊。
婆罗浮屠完工后,成为夏连特拉王朝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公元930年,祸从天降,邻近的麦拉皮火山大喷发,涌出大量熔岩和火山灰,一夜之间把整座婆罗浮屠掩埋得严严密密,不留痕迹。
婆罗浮屠深埋地下,近一千年,直到赖菲尔斯因传说产生好奇心,派人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可惜赖菲尔斯离开爪哇后,发掘工作变得毫无计划,浮屠乏人照管,大批珍贵文物被古董商盗去,石块则被当地人拿去盖房子,由于长年风吹雨打,浮屠表面受到侵蚀,地基开始损坏。
1900年,荷兰人统治爪哇,开始修复婆罗浮屠,荷兰工程师范埃普博士受命监督抢修工作,无奈经费不足,两次世界大战又相继爆发,修复工作始终未能完成。
197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展开婆罗浮屠的修复工程。工程耗资达2500万美元,历时10年,经700名工作人员努力,工程师采用了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加以保护,浮屠终于重现昔日光辉。
3.示巴女王是否确有其人
传说中有位示巴女王具有非凡的神秘色彩,在《圣经》,尤其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旧约全书》中多次提到了示巴女王,但她真的存在吗?
《旧约·列王记》第10章和《旧约·历代志》第9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叶,当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治理下国泰民安、兴盛至极的时候,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罗门的智慧和声名,在庞大的护卫队陪同下,带着香料、宝石和黄金,浩浩荡荡地抵达耶路撒冷,拜见以色列国王。她向所罗门表示敬意,献上厚礼,并提出一些难题让对方回答。所罗门机智的回答,更让示巴女王钦佩不已。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也热情相待,并在她回国前回赠了礼物。这段简短的记述非常精彩,示巴女王的出现引人注目。但是,这位女王来自何方?出身于哪个民族?《圣经》里对她再无其他描述,甚至她的名字叫什么也无从得知。但从女王携带的礼物来看,她统治的示巴王国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度。《旧约·以西结书》第27章也明确提到,示巴王国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圣经》中偶然闪烁的神秘色彩,引起了历代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和民间艺人的极大兴趣,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臆想、传说,更显得浪漫离奇甚至荒诞不经。
在中世纪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里,示巴女王被说成是预晓耶稣将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据传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桥。她的幻觉中突然闪现出救世主将被人用这座木桥上的板木钉死的可怕图景。于是她绕道而行,并虔诚地向这座桥祈祷祝福。所罗门得知这个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桥板取下深埋地底,以为就此万事大吉了。却不料后来仍被人挖了出来,成了恶人加害耶稣时所用十字架的板材。
除了这种神乎其神的传说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中,时而作为美丽的女王形象出现,时而又作为丑陋的女巫形象出现。在西欧许多国家的哥特式教堂里,人们仍可以看到表现内容截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国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还令人不解地被塑成一位跛足者。这究竟是有史实依据的人物特征描绘,还是随意的艺术处理,就无从得知了。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示巴女王的形象基本上是被丑化了的。在犹太教的传奇故事中,示巴女王被描绘成有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形象,并把她比喻为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淫妇。而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贬斥,她被称为“比尔基斯”(意为妖怪),说她所行之事对人类来说大都意味着灾难。
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示巴女王的想像与描写,但同样是褒贬不一。在19世纪,在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笔下,示巴女王是诱惑隐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纪著名诗人叶兹的诗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赞美的主题。
不过,在许多国家的民间传说中,示巴女王更多地还是被描绘成天生丽质、聪颖不凡的动人形象,并传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见到她的时候,为其美丽的外貌和端庄的仪表所倾倒,两位互相爱慕的君主还结成了金玉良缘。埃塞俄比亚的民间传说中说,虽然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一见钟情,却无奈女王对他无意。后来,所罗门设计引诱,才逼迫女王成婚。他们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随示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长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谒父亲,并被封为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这个非洲古国的末代君主,著名的海尔·塞拉西皇帝在位时,还以自己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的嫡传后裔自居呢。
关于示巴女王是否确实存在,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只能在传说中寻找她的踪迹,希望有一天能够给人们一个确实存在的依据。
4.西罗马帝国为何灭亡
公元410年8月的一天,有一个奴隶把弹尽粮绝的罗马城城门打开了,日尔曼蛮族大军在哥德人首领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陷了这座800年来无人攻占的“永恒之城”。虽然罗马城失守,但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还是在哥德人肆虐后收复了失地,并且苟延残喘到公元476年,末世皇帝奥古斯图拉斯被他麾下的日耳曼司令官罢黜。公元395年建立并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一至到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灭亡。
导致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不止一个。410年,罗马城池惨遭抢掠只是帝国衰落的一个征状,并不是衰落的原因。事实上,哥德人只是想分享罗马人的逸乐生活,并非要毁掉这座永恒之城。许多年来,阿拉里克只是要求罗马人封他为联合统帅,给他的部下划出一些土地。后来,他看到罗马人言行不符,故意拖延,失望之中,才决定攻打罗马。几年后,哥德人在阿拉里克继承人阿瑟尔夫领导下,在土鲁斯朝廷被一位罗马访客誉为具有“希腊的典雅、意大利的优美和高卢的遵健一炉共冶”的特色。甚至在410年攻陷罗马城以前很久,哥德人就在渐渐地沿用罗马人的风俗习惯。住在边远地区的罗马人,也不断受到蛮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从日尔曼族募来的罗马士兵也越来越多,他们对罗马当然并非忠心耿耿。
罗马城失陷,对罗马的政权并非致命的打击。不过,因为那是罗马帝国800年来的首次失败,心理上的打击难以承受,甚至比建筑物受到破坏的打击更大。所以,历史上一直认为,永恒之城的陷落就是罗马帝国灭亡的象征。
1969~1976年,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一座4世纪末5世纪初的罗马人坟场里,发掘出450具骸骨。经化验,多数骨头内所含铅量高出正常值10倍,儿童的含量更高。这些人中,有的可能死于铅中毒,虽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根据当时的记载,罗马帝国的许多人患有四肢麻痹和头痛病,而这些都是慢性铅中毒的病症。赛伦塞斯特是罗马统治英国时期的第二大城市,也许能代表大部分罗马城市的情况。
罗马人有良好的供水系统,饮用水通常都用铅管输送。他们喝水用铅杯,烹调用铅锅,没有糖甚至用氧化铅调酒。一个人一生中饮食了大量的铅,就会无精打采,甚至丧失生殖能力。后期的罗马皇帝鼓励生养更多子女,大概是为了防止人口减少。即使吸收少量的铅,也会影响生殖能力,因此,这些也可能是帝国灭亡的原因吧。
另外,东罗马帝国能够延续1000年,除了其边疆较短,易于防守,国泰民安外,就是境内的铅矿较西罗马少,国民不得不使用陶杯和瓦锅。
5.赫梯王国为什么突然消失
在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安纳托里亚高原,距今3100年以前,曾经出现过一个强盛的奴隶制王国——赫梯王国。
赫梯王国建立后,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赫梯人对苏美尔楔形文字改造后,很快地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涅西特楔形文字。他们很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还将土著居民的马车改造成实用的战车,使战斗力逐渐增强,为他们四处征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公元前16世纪,他们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并且他们还吸收了巴比伦的文化,在国内进行改革,制定新的法典,使赫梯王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又过了100年的时间,赫梯人率先进入了铁器时代,这使他们的军事实力和生产水平大大地优于他们的邻国。
赫梯人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制铁器技术载入史册。考古学家从波加兹克伊附近的五陵遗址中挖掘出的含镍短剑及其他铁器和铁渣等实物,都充分证明它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文明的古老王国之一。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强盛了500多年的赫梯王国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是谁灭亡了赫梯,并且彻底摧毁了它灿烂、悠久的文明成就,使它对后世毫无影响?这些科学家们甚至连个猜测或假设都没有,只能等后人去找出圆满的答案。
6.楼兰古国为什么消失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过这样的诗句:青海长天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究竟是指哪里呢?
楼兰是汉代西域一个强悍的部族,他们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缘。楼兰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据记载,那时的楼兰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之邦。公元前108年,楼兰国臣服了汉朝,年年岁岁进贡来朝,以后几降几反,成为当时汉朝的心腹之患。可是,在以后的几百年里,楼兰国突然从地图上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外患的代名词和文人墨客思古怀幽的对象。楼兰国到底到哪里去了?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想弄清楚楼兰国的来龙去脉,但他们都没有成功。
7.阿兹泰克人为什么杀死同胞
公元1519年,高戴斯远征墨西哥的队伍中,有一位文武全才的迪亚斯,既能领兵作战,也能执笔记录远征队伍的战绩及见闻。迪亚斯已见惯战争的恐怖场面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实施的残酷行为,但他踏进阿兹泰克印第安人首都泰诺赤提特兰城中休齐洛波特里神庙,嗅到里面的恶臭时,仍不禁立即退避,那首都位于今天墨西哥城所在地,迪亚斯退出神庙后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回身就跑,简直迫不及待。”
这神庙是一座屠宰场,神庙内的墙壁一片黝黑,尽是凝结的人血,迪亚斯目睹了3个刚宰杀的“祭品”躺在那里,站在旁边的祭司,手上的石刀子还滴着鲜血。西班牙人揭露了印第安人的一种宗教,那宗教需要宰杀很多人献祭;神庙于1487年扩建后,举行了5天的奉献仪式,其间就杀了数千人献祭,一年中杀人多少可见一斑,征服者无疑夸大了阿兹泰克人的残忍程度,希望教会领袖知道西班牙人侵凌杀掠的残暴行为时,不予深责,但当时的记载清楚确实,征服者给眼前的景象震慑得目瞪口呆。那5天的仪式中宰杀的人数各有不同估计,有些估计高达8万人,但专家最近计算出,那5天内宰杀的人至少有14000。
阿兹泰克人的图画常常描绘以活人献祭的风俗,可见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至于杀人多少则缺乏统计数字,美国加州大学人口统计学家库克,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西班牙人到达前的100年间,墨西哥境内所有阿兹泰克神庙中宰杀的人平均每年达15000,其中很多是战俘,这项估计可能很保守。库克的同事博拉认为每年在祭坛上献作祭品的人,数目可能达25000人之多,即每年牺牲总人口的1%。
阿兹泰克人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同胞呢?直到最近数十年,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大致接纳了这种说法:杀戮纯为宗教方面的需要,根据阿兹泰克人的信念,每天夕阳西下,太阳神便死亡。要确保太阳翌晨再升起来照耀世界,必须以人血作祭。其他神祗也有共通的嗜血特性,因此杀人献祭几乎每日都有。
阿兹泰克人的图画显示,奉献给太阳神的只是人的心脏。尸身抛弃在金字塔形庙宇的陡峭阶梯上,头颅则割下来,陈列在庙宇附近的颅架上,迪亚斯与同事德图皮亚曾分头查看两处陈列大批头颅的地方,一处在泰·诺赤提特兰,另一处在索科恃兰。迪亚斯点数了10万个颅骨,德图皮亚则点数了136000个。现代有人对杀人献祭风俗的成因提出不同看法,1946年。库克发表有关15世纪中美洲人口的研究报告,结论是:阿兹泰克人人口增加的速度比粮食增产更快,所以杀人献祭可能是控制人口的间接方法,但很多人类学家对此种说法表示质疑。
后来,到本世纪70年代,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工作的哈纳提出一项惊人的新说法:阿兹泰克人杀人祭神后还把尸身吃掉。哈纳根据西班牙征服者的叙述以及德萨哈根神甫的著作,得此结论。德萨哈根神甫在阿兹泰克帝国崩溃后不久抵达墨西哥。根据阿兹泰克人口述的资料,记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这些记录中有很多地方提到食人风俗,吃俘虏的肉尤其普遍,但不吃儿童及皮肤病患者的肉。女性俘虏也从来不用作献祭和充当食物,只用作奴隶,不同性别的俘虏命运有别,因为食人肉社会有一种普遍信念,认为吃了别人的肉会获得受害者的若干特性,因此战士只喜欢吃其他战士的肉。
哈纳于是深入研究阿兹泰克人食人风俗的成因,发现阿兹泰克人或许很缺乏营养,主要是缺乏蛋白质,而大多数人是从动物的肉中吸收蛋白质。当时墨西哥缺乏肉类,较大的野兽多数已经绝种好几百年。中美洲以北的民族可获取驯鹿和美洲野牛以获取肉食,但是墨西哥并无这些动物。
无论献祭所杀的人是如何多,都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所以只有统治阶层和战士有享用人肉的权利。哈纳引述各种记载,指出穷人只有靠玉蜀黍和豆类维生,偶尔吃些火鸡肉或狗肉。
阿兹泰克人的食人风俗既有迹可寻,何以多年来研究人员似乎视而不见呢?哈纳认为人类学家可能对此事感到为难,不想欧洲人对阿兹泰克人有以偏概全的印象。欧洲人从未像阿兹泰克人般严重缺乏动物蛋白质,所以视吃人肉为一种禁忌。如果提起阿兹泰克人食人,或许不易为人理解。
8.古埃及何时完成统一
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孕育了埃及文明的尼罗河穿过它的全境。人类史的研究表明,埃及这片土地是最早出现先进发达人类文明的地方。远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文明城市,并且进入了阶级社会。而在同时期,其他大陆上的人们还在过着原始状态下的生活。
但当它刚刚进入奴隶社会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当时被分成上、下埃及两部分,各部分又都有独立的统治机构。后来,下埃及被上埃及征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可是,究竟是谁统一了古埃及呢?至今无史料可查。
古希腊史学家希拉多德曾这样写道: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第一王朝的国王美尼斯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大体统一的国家。但是,现代史学家们对他的这种观点都抱有怀疑态度,因为研究埃及的学者们翻遍了古埃及的所有史料、文物,始终没找到任何关于美尼斯王曾在埃及历史上存在过的线索。而在非史实性文献中,美尼斯却被描绘得十分完美,完全称得上是精神文明的楷模。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美尼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很可能是有人根据古埃及早期几个统治者的事迹进行加工臆造的理想君王。美尼斯是神话中的人物,是神王。
但是也有人认为美尼斯可能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那尔迈王。因为在著名的古埃及文物“那尔迈调色板”上,那尔迈好像是以上、下埃及之王的形象出现的。
“那尔迈调色板”是5000多年前制作的,是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何露斯(隼鹰之神)神庙下出土的。和所有的古代调色板一样,这块调色板上也刻画着一些装饰图案和象形文字。只是它的图案反映了那尔迈王的一段丰功伟绩。几个画面展现了那尔迈王在何露斯神的庇佑下,夺得了“纸草之国”的情景。在调色板正面的画面中,那尔迈王戴着红色的王冠,而在反面的画面内,他头戴白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因为根据对埃及历史的研究,在古埃及,红冠是上埃及王权的象征,白冠是下埃及王权的象征。根据“调色板”的图案人们断定,那尔迈既是上埃及之王,也是下埃及之王,也就是说,在那尔迈的统治过程中,上、下埃及就已经统一了。根据这种观点,这些学者认为:美尼斯就是那尔迈。
可是,有很多学者不赞成这个观点。因为他们也从埃及历史研究中找到了有利的依据。
这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到底是由谁来完成统一的,是何时被统一的呢?至今仍无定论,还需要有关学者继续研究探索。
9.曹操真正坟墓在哪里
传说曹操死后,埋了72个坟包,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和诗人的曹操真拥有72个坟包吗?如果有又在哪里呢?
曹操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死在洛阳。2月,其子曹丕命人将曹操的灵枢运回封地——现今河北临漳县——埋葬。据说曹操临死前,嘱咐曹丕说,为了防止盗墓,要多做一些棺材,出殡的时间要在夜晚,并且把所有城门都打开,分72处埋葬。埋曹操的坟墓,后来被人们称为“疑冢”。“疑冢”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4千米的讲武城开始,一直延伸到磁县,一座座坟墓像小山一样排成一线。历史上有许多人对“疑冢”进行过考察,但均一无所获。
曹操的尸体到底埋在了什么地方?一些史料上说,埋在了西门豹祠以西的地方,即现在的临漳县三台村以西直到磁县境内的漳河沿岸。可是在临漳县一带,有许多处西门豹祠,究竟在哪一座西门豹祠的西面,谁也搞不明白。另外,这一带曾是北朝皇家墓葬区,王公大臣的坟墓很多。元朝以后,这里的陵墓有许多被人盗过,但那大都是东魏、北齐的墓葬。有人认为,在这72个坟墓里,肯定有一个是真的。但也有人认为个个都是假的。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在历史上都不乏其人。
在临漳一带,曾有过这样的传说。大约在清顺治年间,有一年漳河水干涸,一个打鱼的人看见河底有块大石板,找来几个人把石板揭开后,看见下面有个石室,很深很大。室里的一边卧着许多美女,周围还放着许多石橙和石椅子,中间石床上躺着一个人,身穿蟒袍,头戴王冠。在石床旁边还立着一块石碑,有人认出了碑上的字,说这是曹操的坟墓。这些人便把尸体毁了,把石碑砸了,然后离开。这一传说虽不可信,但曹操葬在河底倒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曹丕的一篇文章里,曾提到过在河上祭先王的事。
另有记载说,1922年的一天,磁县农民崔老荣在镇西的乱坟里挖墓穴,挖出了一个黑洞。他和一些人沿洞往里走,进入到一个石室,石室门是打开着的,里面又深又广。可是走进石室门里的人都死了。人们就赶紧报告县长。县长让往里投硫磺,过了一段时间后人才进去。进去后,人们发现石室的中间放着一口石棺,石棺上有文字,从文字中得知这就是曹操的墓。这一说法也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同。
关于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在河北临漳的地方志里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有的书上说,在县城西南15千米的地方,有3座大体上呈三角形排列的墓,前面一座就是曹操的,距离他生前傍河所建的铜雀、金凤、冰井三台不远,这是历史上的记载。当地的考古部门在邺城村西南约1千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北高南低的墓葬,其封上仅有1米多厚。又于此墓的后方,相继发现3座大、中型属于东汉晚期的墓葬。从出土物品看,是高级官员的墓葬,但无法证明就是曹操的墓。
那么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呢?也许就在漳河流域。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会很发达,不可能葬得太远。这一切恐怕只有曹丕等少数几个人知道吧。不过曹操既然设疑冢迷惑后人,那么埋葬的时候,在选择方位、工程设计、施工建造方面,也绝对非同一般,不会让人轻易发现。还有一点,漳河水曾多次改道,曹操建的铜雀台、金凤台等均被大水冲走,而真正的曹操墓也许也早就被河水冲毁了。当然,这仅仅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