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南·马特尔遗迹为何造成发掘者暴死
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有一个名叫泰蒙的小岛,在这个岛延伸出去的珊瑚礁浅滩上矗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4米多的建筑物,远远望去怪石嶙峋,还以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杰作,近看又仿佛像是一座座神庙。这就是南·马特尔遗迹,传说这是居住在波纳佩岛上历代酋长死后的坟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布在长达1100米、宽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小岛。从高空俯瞰,犹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似的,故而人们又把它比喻为太平洋上的威尼斯。
当地人把这些巨大的石造遗迹叫做南·马特尔,按波纳佩语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集中着众多的家”,另一个意思是“环绕群岛的宇宙”。这些遗迹一半是浸在海水之中,为此,人们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驾着小船进入,退潮时,遗迹周围露出了一片泥泞的沼泽地,小船只能靠在附近,但根本进不去。
与同在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遗迹相比,南马特尔遗迹鲜为人知,它那离奇的传说,更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困惑不解。
有关埃及古代陵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莫过于“法老的毒咒”了。
无独有偶,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发生了类似的怪事。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墓的来历,从无文字记载,完全是靠口授,从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只有酋长和酋长的继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内容禁忌向外人泄漏,否则就将遭到诅咒,死神将降到他们的头上。
在日本占领期间,东大教授杉浦健一利用占领者的权势,强迫酋长说出古墓的秘密。几天以后,酋长遭雷击身亡。那位杉浦教授回到日本后,正打算将记录的古墓秘密整理成书出版,还没等书写成就突然暴死。后来杉浦家族委托一位对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从此再也无人敢去完成死者的这一遗愿。
类似的怪事,早在1907年在德国统治南洋群岛时也发生过。据说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伯格对南·马特尔遗迹发生了兴趣,根据酋长的口授对伊索克莱凯尔酋长的墓进行发掘,可是下令还不到一天,就应验了不吉的预言,总督突然暴死。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卡伯纳两次来波纳佩群岛发掘文物,结果同样遭到了极悲惨的下场。
这里变化无常的气候,也使人惊恐不安。70年代,日本海洋生物学家白井祥平曾来此调查。事后他回忆说:“在阳光灿烂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三人驾着机动船来到了一个当地人叫做南·杜瓦斯的小岛,只见眼前矗立着一座用玄武岩石柱垒起的犹似神庙的建筑物,石墙分内外两层。正当我们从外侧绕到内侧时,突然周围阴沉下来,我抬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刚才晴朗的蓝天已消失,自己头顶上笼罩着一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黑云,并且很快向四周延伸,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大雨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我被这突然变幻的天气惊呆了。直到同行的人大声呼唤,我才从沉思中惊醒,发觉自己还傻呆呆地淋在雨中,大约过了5分钟,骤雨过去了,天空又立刻放晴。傍晚,我向哈特莱酋长谈起午后在墓地的糟遇,他不禁放声大笑,连连说:“这儿连一滴雨都没落下”。
上面所说的几个例子,莫名其妙的暴死、变幻莫测的天气,更使南·马特尔遗迹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近年来,不少欧美学者来此调查,大家都对这项宏伟工程是用人力完成表示怀疑。据调查,整个建筑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系从该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加工成石柱后用筏子运到这里。专家们估计,如果每天有1000名壮劳力从事开凿,那么光是采石需要655年,加之,还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终要完成这项建筑的话,需要1550年的时间。
现在,波特佩岛上有人口2.5万人,而南·马特尔遗迹建造的古代,人口还不到现在的1/10。据此,1000名壮劳力的人数差不多是动员了全岛所有的劳动力,何况,为了确保生存,还得抽调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劳动,因此专家们设想这项工程很难是凭借人力完成的。
有的考古学者认为玄武岩是岩浆冷却的火成岩,试图将建造遗迹用的五角、六角形石柱解释是冷却凝固成型的。但是,从实际石柱的表面来看,很难解释是自然成型的。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调查小组曾用碳14对遗迹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南·马特尔遗迹是在距今近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纪初是萨乌鲁鲁王朝统治波纳佩岛时期。所以调查组设想环绕波纳佩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许是作为该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萨乌鲁鲁王朝创始于公元11世纪,在经历了200多年的繁荣时期后灭亡了。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南·马特尔建筑,怎么也不能使人相信。南·马特尔建筑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有不少学者对南·马特尔建筑遗迹之谜早就开始着手研究,提出了众多的假说。
1869年,驻印度的英国军官詹姆斯·拉奇伍德从一位高僧珍藏多年而从未向外人显露的几个泥塑板上破译出其中的记载:远古的太平洋上存在着辽阔的第六大陆,它包括东到夏威夷群岛,西到马利亚纳群岛,南到波纳佩群岛和库克群岛的广大区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万年前,繁荣一时,在1.2万年前因大地震而沉陷海底。拉奇伍德经多年考察认为,现今南太平洋上的无数岛是第六大陆的残骸,而南·马特尔遗迹就是泥塑板上记载的第六大陆文化中心的七城市之一——罕拉尼普拉。
长年从事波纳佩岛与第六大陆关系研究的詹宁不同意拉奇伍德的说法,认为第六大陆的真正文化中心是在现今夏威夷岛东北五六公里的地方。但他十分重视拉奇伍德破译泥塑板上所记载的内容的价值。他认为,泥塑板所记载的是2万年前古印度的历史,文中记述了当时已有像今天的飞机那样能在空中飞行的机械,与古印度梵语叙事诗“摩诃波罗多”中的记载相似,也可解释南·马特尔岛上流传的巨石建筑是外来的阿迪儿法伊兄弟用咒语驱动巨石飞来的神话。他认为第六大陆的文明和科学与今天的科学不同,有控制重力的能力,今天印度瑜加行者能使身体漂浮在空中的能力也包括在第六大陆文明之列。
由此,美国反重力工程学专家戴维认为通过反重力工程学的研究,也许可以揭开南·马特尔巨石建筑之谜。并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导出的音叉装置提出的声共振作用产生反重力的假说,企图以此来说明南·马特尔巨石建筑的巨石是利用反重力控制法空运来的。他还指出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装着的火箭只是为摆脱月球的重力,是一种军事上需要的伪装,而与此同时也使用反重力装置。
尽管假说众多,但也矛盾重重,疑点密布,可信度不高。研究发掘者暴死之真正原因是什么?第六大陆是否真正存在过?在南·马特尔的建造年代上哪家之说较为可信?这一切谜底都有待进一步揭开!
13.“国王谷”的真面目是什么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有着灿烂的文化,也有许多未解之谜。其发祥地——底比斯就有一个“国王谷”之谜。
底比斯建城于4000多年前,到公元前1555年进入鼎盛期。公元前663年亚述(今伊拉克两河流域)人入侵,城毁。后又遭希腊人、罗马人的蹂躏,再加上盗贼的挖掘和偷盗,珍贵文物被劫掠一空,仅剩下若干搬不动的建筑物留在地上。从残存的柱、廊、碑、墙基、墓室上,约略可以看出底比斯显赫的历史。
底比斯是古代埃及帝国的中王朝和新王朝的国都,历代帝王辛勤经营了1000多年,是一座“生者与死者奇妙结合”的城市。城跨尼罗河两岸。东岸是“生者的乐园”,是法老(国王)居住的地方,规模壮阔,号称“百门之城”,拥有200座城门,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内有豪华的王宫、阴森的神庙、大臣和奴隶主的府第、外国使节的宾馆、手工作坊、监狱、兵营、奴隶们的地洞、茅舍、等等。西岸是“死者的天堂”,历代帝王及其亲属、大臣都葬于此,营建了连绵不绝的陵墓群,号称“国王谷”。
“国王谷”峰峰相连,悬崖相对。从第十八王朝开国国王为自己建造第一座陵墓开始,历经500多年,形成世界上少有的王陵群。墓穴依山开凿,高低错落,布满崖坡。已发现国王墓62座,据史载还应有几座。
墓道中常见这样的文字:“你死之后,必将复生,灵不离躯体。你在人世所为,犹如一场梦。”帝王们将自己的坟墓建得极其豪华、神秘和隐蔽。墓成之日,即将建陵匠人悉数处死。
1911年人们发掘出一座从未被人触动过的陵墓,从中取出国王完好的木乃伊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从出土到运往开罗博物馆,整整花了9年时间,可见财宝有多么多!这位图坦卡芒国王(约公元前1371一前1351年)用的是黄金棺材、黄金面具、黄金宝座,还有殉葬财宝2000多件。而他不过是个毫无作为的傀儡皇帝,20岁便夭折的末代君主,那些有功有势的国王,墓中宝物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由于千百年来盗墓者的挖取,“国王谷”珍宝散失殆尽。现在开罗博物馆收藏的王陵文物,只不过是“国王谷”财宝沧海中的一粟而已。
如今“国王谷”中已有好几座陵墓清理出来供人参观。通往墓室的甬道深入地下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两壁凹凸不平,空气稀薄,光线昏暗,令人感到窒闷、恐怖。而墓室则非常敞亮,四壁的浮雕和象形文字美不胜收,左右厅室和顶壁的彩绘眩人眼目,石棺精雕细刻,复制的死者雕像栩栩如生,殉葬品比比皆是,再现了几千年前的辉煌。
除去帝王陵外,还有后妃区、大臣贵族区的墓葬群,这些陵墓数来也有四五百座。它们的规模没有王陵的大,不似王陵那么阴森恐怖,更接近凡人的生活。墓室里的壁画充满了生活情趣,再现了当年的人们吃喝玩乐、舞蹈歌唱、谈情说爱等生活场景。
为了管理保护好底比斯遗址,在遗址南半部建了一座山城卢克索,人口仅有4万,它完全是为了底比斯的旅游业而兴建的。
底比斯“国王谷”的真面目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深入的开展下去,让人们了解底比斯、了解埃及。
14.秦始皇陵墓被谁毁掉了
关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很多,也很具体,可是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后人对他的关注,因为如此伟大而极其有影响的人物,后人却找不到他的陵墓和墓中的一切。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的地层深处,但至今没有被找到。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么样?它真的早在秦朝灭亡之时就遭逢浩劫,被项羽烧毁了吗?这些都是史学界一直在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谜。
许多史籍中都记载:秦末农民起义摧毁秦帝国后,西楚霸王项羽占据着秦都。他命人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并使其毁于大火。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学家所接受。
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古代军阵、秦兵马俑出土问世,而后又是令世人都为之赞叹的精美铜马车回到人间,这一连串珍贵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怀疑:秦始皇陵真的被毁掉了吗?
经过考察,学者们发现,在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怀疑过秦始皇陵被烧毁的说法。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又似乎都在反证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铜马车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发现的。考古人员们经过鉴定以后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几乎都在,不像被人盗窃后所遗留下的东西。
直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人发现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
看来,真正解开谜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天。
15.太阳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蒂亚瓦纳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美洲古代最著名、最卓越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就座落在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
1548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这个被印加人称作蒂亚瓦纳科的小村落并向外界报道后,以精美的石造建筑特征的蒂亚瓦纳科文化从此就著称于世了。自那以后,围绕这个遗址是什么时代建造的、由何人建造的、究竟是什么所在等问题整整讨论了4个多世纪。
这是一个星散在长1000米、宽400米的台地上的大遗迹群,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大道一边是占地210平方米,高15米的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由长118米、宽112米的台面组成的卡拉萨萨亚建筑。该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有坚固的石墙,里面有阶梯通向地下内院,太阳门就座落在该建筑的西北角。
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作为该文化的代表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它高3.048米,宽3.9629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各持着护仗,在其两旁平列着3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图像,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1908年经过整修,恢复旧观。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在印加人创造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年代,尚未使用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和驮重牲畜,因此在这云雾缭绕、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起如此雄伟壮观的太阳门,确实不可思议。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见到这座庄严的古建筑时,曾认为是印加人或艾马拉人造的。但艾马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太阳门远为古老,是太阳神维拉科查开辟天地,建造了太阳门和蒂亚瓦纳科其他各种动人心魄的建筑群。欧美大百科全书叙述了两种传说,一个传说说是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另一传说说是那些雕像原是当地居民,后来被一个外来朝圣者变成了石头。长期定居在拉巴斯的奥地利考古学家阿瑟·波南斯基则在二十世纪上半期提出的一个假想,认为该文化年代可上溯到13000年前,它建在一个巨大的甜水湖岸上,湖水来自融化了冰河期的冰川,由科拉族,阿拉瓦族缔造了史前期的城市,太阳门是个石头日历,后来火山爆发或其他自然灾祸毁灭了这古老城市和文明。但是这些说法仅是神话而已。
为弄清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来历,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该文化的最早年代为公元300-700年,太阳门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可能就在朝拜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建筑物。前苏联历史学家叶菲莫夫、托卡列夫也赞同这一观点。但问题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为原始,怎么把重上百吨的巨石从5公里外的采石场运到指定地点,要完成这任务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和数英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得有26000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非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另有不少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从科帕卡瓦纳附近采石场经过的喀喀湖运去石料的,据地质考查,当时湖岸与卡拉萨萨亚地理位置接近,后来湖面降低才退到现在的位置,如这一说法成立,那使用的驳船要比几个世纪后的殖民主义者乘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这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事。
玻利维亚著名的考古学家、蒂亚瓦纳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庞塞·桑西内斯和阿根廷考古学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鉴定,蒂亚瓦纳科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公元8世纪以前竣工,一般认为在公元5~6世纪。建造者可能是安第斯山区的科拉人。他们都认为太阳门是宗教建筑。不过前者认为蒂亚瓦纳科是当时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是卡拉萨萨亚庭院的大门,门楣上的图案反映了宗教仪式的场面。伊瓦拉·格拉索认为,太阳门很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顶上庙堂的一部分,因为把它看作凯旋门或庙堂的外大门,显得过于矮小,尤其是中间的门道,稍高的人得弯腰才能通过。美国的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也认为,遗址是科拉人建造的,但不是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一个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阶梯通向之处是中央市场,太阳门上的浅浮雕,其辐射状的线条表示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朝着雨神走去,以象征承认雨神的权威。
至于有人将蒂亚瓦纳科说成是某一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建造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太空大门,这无疑是更没有科学根据的一种说法。
400多年来,对蒂亚瓦纳科文化,对太阳门的真相依然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相信有那么一天,太阳门的本来面目终会揭示于天下。
16.无底洞是否存在
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不应该存在真正的“无底洞”,而实际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
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与大海相邻,在涨潮时,海水便会气势凶猛地涌入洞口,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0000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没有把洞灌满。有人猜测这个“无底洞”的地形可能像石灰岩地带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样。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就作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最终却一无所获。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去考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的。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他们满怀信心地去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难道是海水量太大而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的原因吗?
几年后,他们又进行了新的试验,他们做了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中,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颗粒。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肩负重任的这种小颗粒,统统投入到海水里。刹那间,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淹没。他们设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然而,发动了数以百计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一年多时间,还是一无所获。
“无底洞”到底有无出口,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流到哪里去了?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17.音乐洞和音乐泉为什么会发出乐声
在我国湖南省有一个神奇的音乐洞。这个洞位于湖南省辰溪县仙人湾乡西北10公里处,是由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洞内到处是钟乳和石笋。离洞口1千米处,有4排相连的石壁,这些石壁都由9~12根间隔均匀、大小长短相近的石梗组成。不管是哪排石壁的哪根石梗,只要用岩石或铁锤敲它就能发出声音,敲一排中的任意7根石梗,都会依次发出“1、2、3、4、5、6、7”的音阶,甚至在同一根石梗上敲击不同的部位,也能发出不同的音阶。而且它的音质优美动听,绝不像敲击一般岩石的声音。一位中学教师慕名来此一游,用一根铁棍连续敲出《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大海啊,故乡》等10首歌曲。
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布满了音乐岩。这是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奇异世界。这些岩石看上去平平常常,可是如果拿出指南针,就会发现它在这里不能指出方向,最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岩石都具有优美的音色。如果用铁锤敲击,每块岩石都会发出不同的音阶,甚至在任何一块岩石上敲击不同的部位,也能发出不同的音阶,而且音色极优美。但如果把这个地方的岩石搬到别处再来敲击,其声音变得就不那么清脆了。这众多的奇异岩石到底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又为什么单单在这里才能发出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音乐洞和音乐岩中的这些自然之谜,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18.圣泉为什么能治病
1858年,法国卢乐德地区有一名乡村妇女,在一个水泉洗完澡后,身上的病全好了。后来,又有64名垂危的病人用这泉水洗浴后,也神话般地痊愈了。从此以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患病者到这里来朝拜治病。人们称这里为“圣泉”。
圣泉的水能治百病这一事实,引起了许多医务工作者极大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借科学力量解开“圣泉”治病之谜。经过多年研究却一无所获,这些康复病例在科学范围内无法解释。现在仍有医学专家在研究“圣泉”之谜。老医师曼贾帕和几十名医生所组成的医学团体,对在卢尔德水泉洗浴后病愈的人进行了详细的化验和研究。在这些病人康复前,曼贾帕的医学团体为他们做X光透视及生化检验,证实病人的病情确实很严重。曼贾帕医生说:“痊愈的病人往往在很突然的情况下直接好转过来,根本没有经过该病康复所需要的康复时间,而且他们康复得非常彻底,最少在三四年内不会复发。”这些奇迹,使所有的医生都无法解释。
卢尔德圣泉究竟为什么能治病,患者为什么不经过一段时间而是直接康复了呢?迄今为止还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