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张氏族谱》延续了张氏家族1400年的历史,这个功劳首推元人吕思诚。当时,张士贵后裔的一支已经从第九代起居住在山西盂县上文村。当张士贵第28世孙、上文村的张秀去世后,他的儿子请吕思诚为其父撰写墓表。吕思诚为查找资料,亲自到上文村张氏墓地进行实地考察。当他看到张氏祖坟里保存了自张士贵以下40多通石碑时,感到十分惊讶,遂引起其极大关注。
作为学者,吕思诚第一次看到张士贵为李唐王朝南征北战的相关记载,于是就萌发了把这些珍贵史料保留下来的念头。所以,在为张秀撰写的墓表中,他根据40多通石碑,原原本本地从张士贵记起,一直记到第27世孙张起元,也就是张秀的父亲为止。吕思诚把张士贵家族世系清清楚楚地写进了墓表,被其儿子刻在石碑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后来,到了清代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张氏后人第一次编修了张氏族谱。不过,这部族谱把张秀当作了一世祖,把张秀以后的家族繁衍信息记载了下来,而对张秀的先世未加考究。再后来,有人找到了吕思诚为张秀撰写的墓表,据此编纂了从张士贵到张秀的世系。这样,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后两份族谱终于合而为一。民国初,后人又进行了续修,一函六册,形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续修张氏族谱》。也正因为有了这部《续修张氏族谱》,才使我们能够有幸看到张士贵家族延续1400年的辉煌。
从族谱上看,张士贵的后裔,在唐朝是军功世家。李唐王朝灭亡后,走上了科举仕途。
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开始,经隋、唐、宋、金到元朝中后期,张士贵家族居住山西盂县乌河川上文村。从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整整八百年。八百年当中,前390年,张士贵家族(从其曾祖张儶到其八世孙张清)出了十一位武职高官。后410年,(从其九世孙张崇嗣到其二十二世孙张士完),出了二十九名进士。
张士贵的九世孙张崇嗣是张士贵后裔中的第一个进士。此后,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张士贵后裔代代有进士,连续十九代从未间断,这样的‘进士世家’实属罕见!盂县是山西出进士最多的县,历代共有进士161人(《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而张士贵家族则在盂县是进士最多的家族。从五代后晋起,历经宋、金,一直持续到元末二十七世张起元考中进士,张士贵后裔的辉煌前后历时431年。这样的进士世家,在中国科举史上亦非常罕见。
张士贵谢世后,由其子张瑱袭爵虢国公,继续为李唐王朝南征北战。其孙张廷宝、曾孙张知彰、五世孙张鑛、六世孙张子正,均袭虢国公爵,为李唐王朝或征战或戍边。张子正戍边期间因上疏边事违背了皇帝旨意,被降职为骠骑将军。七世孙张世祯、八世孙张清,均袭职骠骑将军,直至哀帝四年(907)李唐王朝灭亡。从贞观八年(634)唐太宗封张士贵虢国公算起,到八世孙张清袭职骠骑将军唐朝灭亡止,历时273年。如若从李渊称帝封张士贵为通州刺史算起,张士贵家族乃是与李唐王朝一起兴亡的历时279年的军功世家。李唐王朝灭亡后,张士贵的后裔走上了科举入仕之道。此后,张氏家族人才辈出,举世瞩目。张士贵的九世孙张崇嗣,后晋天福二年(937)丁酉科进士,官兵部尚书。十世孙张昭懿,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进士;十一世孙张嵩、张巍兄弟二人为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戊午科同榜进士;十二世孙张象贤、张象仪兄弟二人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同榜进士,张象仁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进士;十三世孙张文德,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进士,张文华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张文萃与张文辉兄弟为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同榜进士;十四世孙张绍先为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丁卯科进士,张绍祖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进士,张绍光和张绍宗兄弟为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同榜进士;十五世孙张科、张秘、张稳兄弟三人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同榜进士。据《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统计,宋辽时山西籍进士共209人,其中盂县籍36人,而盂县籍人中就有张士贵家族21人,整整占了一半还多。进入金代,从张士贵的十六世孙张国祯到二十一世孙张易、张书兄弟,6代出了8个进士,其中父子同榜者两次。在元代,山西进士共267名,盂县独占50名。其中,从张士贵的二十二世孙张士完到二十七世孙张起元,共计6代,代代有进士,从未间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上述情况仅是盂县张士贵家族的概况,据说,张士贵的出生地——河南卢氏县黑马渠村及其驻军时裔居到山东滕州官桥镇的来村,以及清代以前散居在山西忻州、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也有张士贵的后人,其中或许不乏举人进士之辈,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