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策略
陕西民间美术如广袤的沃野,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如何运用科学思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民间美术产品,需要制定到位的开发策略。
(一)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策略
开发陕西民间美术产品,发展民间美术业,必须采取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策略。一是要加大对优秀民间美术业的抢救、保护力度,制定保护民间美术业的法律法规,处理好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为先,保护中开发原则,既要反对过度的商业性开发和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开发,也要反对“死保”的观念,使民间美术产品的开发、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二是要依托陕西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走边保护、边开发的道路。要合理开发,有序开发,理智开发,切忌以创新、开发为名,受经济利益驱动,盲目求新、求变,使其失去传统特色、本土特色。保护好陕西民间美术宝贵资源,才能更好地传承陕西文化精神,为开发新的民间美术产品积蓄力量。
(二)建立创新机制策略
创新是解决民间美术产品开发必由之路。建立陕西民间美术产品开发的创新机制,需要培养两种创新能力:体制创新能力、艺术创新能力。在两种创新能力中,体制创新能力是前提。体制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加快民间美术业发展的突破口;体制创新能营造有利于民间美术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通过有效政策的实施,才能培育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个人自主创新的激情。体制创新能力的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充分利用我省大专院校多,人才优势明显的先天条件,整合资源优势,创新机制,与有条件的大学合办、创办文化产业基地,借鸡下蛋,解决民间美术业资金短缺、人才缺乏问题。二是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三是要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民间美术管理体制,加快民间美术业立法进程,逐步实现政府对民间美术管理职能的转变。
艺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是提升民间美术产品内涵和价值的必要手段。文化艺术贵在创新。陕西民间美术业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民间艺人、民间大师的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因此,培育艺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艺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和政策机制支持,树立以艺术创新主导市场、引领市场的观念,创造既保留传统特点,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生活需要的产品。二要对现有民间美术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审视、改造,适应市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三要充分挖掘现有民间美术产品的内涵,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再创新,再提升,使陕西民间美术产品永远出新,永远充满活力。
(三)品牌带动策略
长期以来,传统民间艺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市场运作和品牌营销观念,民间美术的品牌创建和品牌管理成为当前陕西民间美术产品开发的核心问题。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打造陕西民间美术品牌延伸与发展体系,一要发挥我省民间美术名人、名师的品牌效应,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推动产业品牌体系的延伸与发展。二要坚守现有品牌质量,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巩固现有三级品牌体系的基础上,延伸我省民间美术品牌体系,扩大品牌效应。重点扶持已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民间美术企业和产品,推介各地有特色、有实力、有国际影响的民间美术精品。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提升、培育、推广文化内涵深厚、实用功能强的产品,创造新品牌。
(四)特色发展策略
品牌带动需要把抓特色放在首位。特色是民间美术产品打开市场的敲门砖,特色是民间美术业壮大发展的铺路石。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赢市场是陕西民间美术业发展的重要策略。陕西民间美术业走特色发展之路,一要优先开发市场需求旺盛、竞争力强、关联作用大的美术产品,形成产品体系链。对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品位高,普及性、实用性、娱乐性强的民间美术产品,注册商标,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专项开发、专项经营。二是与经贸活动、旅游产业联姻,突出特色重点产品。深入挖掘、合理整合地域民间美术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地树立一批特色民间美术产品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业重点,以点带面,带动和促进陕西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是把发展民间美术业与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一乡一品”、“一线两带”等工作结合起来,重点抓好乡村特色民间美术产品的开发。四是积极开辟、拓宽国内外市场。将受到青睐的具有纯朴乡土风格的民间美术业作为规模产业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同时,要不断提升艺术水准,在艺术价值、工艺技术、包装运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以陕西民间美术产品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多层次、宽领域并举的民间美术业新局面。
二、发展措施
陕西的民间美术业已经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发展,要将民间美术业做大做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进一步提升陕西民间美术业的整体形象,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政府扶持力度,采取规模化经营
陕西民间美术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注产品“文化力”的扩张,实行产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产业集群。
首先,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民间美术业整体开发规划;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美术业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目前对民间美术业政出多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引导我省民间美术生产企业向规范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鼓励民间美术生产企业与著名商场、贸易中心合作,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其次,扶持建设一批民间美术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享誉海内外的“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利用其丰厚的历史积淀,振兴民间美术业,作为兴县、兴乡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民间美术专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趋向、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开发既具普及性、实用性,又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专项产品,实现规模化的专项民间美术企业集团横向联合,建立跨地区民间美术生产基地,扩大民间美术业的影响范围;对民间美术业进行统筹规划,延伸产业产品链,吸引有眼光的客商兴办民间工艺美术厂,带动千家万户共同致富。
(二)加大宣传力度,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对陕西民间美术企业、产品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是陕西民间美术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音符”。如何活跃这个“音符”,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充分发挥陕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节、艺术节、博览会等集群性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展示陕西灿烂的民间美术品种,开拓陕西民间美术产品的发展空间,让民间美术产品在更大领域内找到地位;吸引更多的文化单位和民间艺人加入联营平台,逐步形成陕西民间美术生产、展销、服务三位一体产业体系。组织陕西民间美术传人、企业、产品到省外、国外举办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有影响的民间美术业、产品集群性活动,通过广泛的交流,提升陕西民间美术产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陕西民间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
其次,与旅游联姻,在重要的旅游景点建立民间美术展览馆,为民间美术品宣传、销售搭建平台。各市、县应在大的旅游景区景点,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宣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美术大师,尤其是本地区特有的奇人、绝技、绝艺;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陕西民间美术的历史和现状,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民间美术,喜爱陕西民间美术,达到招商引资、宣传企业、推销产品的目的。
(三)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陕西民间美术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有一批人才来支撑。这里所说的人才,既包括优秀民间文化艺人、传承人,从事民间美术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从事民间美术保护的研究人员,还包括懂得并支持民间美术的政府官员和新一代民间美术欣赏群体。
1.营造有利于民间美术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出台吸纳人才政策
(1)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名师工作室。让民间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有潜心创作、悉心传技、开展技术交流、技术会诊和技能攻关的场所。政府要对每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名师工作室给予经费资助,不断提高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切实解决那些掌握民间绝技传人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他们的绝技、绝艺得以传承。
(2)从省情出发,创建具有现代意义的民间工艺美术学科和人才教育模式,并将产学研结合,尽快开设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品设计、民间工艺美术品生产、经营管理、民间工艺美术经纪人、民间工艺美术市场、民间工艺美术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底蕴和现代科技知识素养,又有精湛制作技艺以及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民间工艺美术人才。
(3)建立民间工艺美术技能培训基地,利用西安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开展从事民间工艺美术品生产人员的培训、轮训。打破资历、身份、年龄限制,鼓励企业职工参加技师资格培训、考证。努力造就一批民间工艺美术领军人才、民间工艺美术顶尖人才、掌握民间新工艺的专业人才、勇于开拓的研发人才、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经营管理人才、热爱并懂得民间美术的翻译人才。
(4)编写陕西特色民间美术教材,促使民间工艺美术进中小学、大学课堂。在学校、少年宫、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中增加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内容,开设民间工艺美术品欣赏课,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品讲座,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品兴趣班组。形成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法多样化、人才结构合理化、各专业各层面人才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1)开展陕西民间工艺美术论坛、民间工艺美术技能竞赛、品牌创新人物评选等活动,设立“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奖项,在全社会营造尊崇民间美术人才的社会氛围。
(2)积极向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等组织推荐人选,申请命名国家级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积极推荐农民艺术家申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开展地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让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开发、创新等方面作出贡献者的成果都能得到肯定,让热爱民间工艺美术并做出成绩的人才受到尊重。
(四)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推动产业发展
1.提升产品内涵,占领市场
一是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进入市场的民间工艺品进行精心包装和创新改进。人们买民间工艺美术品,归根结底是买特色、买文化,我们要在产品内涵和特色上下功夫,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原有文化艺术内涵、地域特色信息更浓。二是要发挥我省是文物大省、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传统手工艺术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高质量地复制制作,使其进入市场,传达陕西文化资源深厚的信息。三是要借用市场运作手法,为那些暂时没有进入市场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搭建展示的平台,通过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品交流展会等,为它们走上市场创造条件。
2.完善延伸品牌体系,引领市场
市场规则是优胜劣汰。步别人的后尘,永远都只能当个配角。在民间工艺美术的生产中,要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之路。我省已经形成了国内外有影响的三级品牌体系,要在此基础上,尽快打造出更多具有陕西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民间美术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形成以强势品牌体系引领市场、带动市场新局面。
3.开发新产品巩固市场
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对接,在开发环保、生态和科技创新型产品上做文章;与旅游及服务业联姻,在开发礼品和旅游纪念品上求突破;与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相适应,在开发室内装饰品和收藏品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要,增强产品功能,扩大产品范围,不断开发个性突出的产品,形成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链。
4.保持花色品种多样性,引领市场
要借助政府的保护政策,在生产环节上,以个人、家庭、村组为单位,大力推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保持花色品种多样性,特色品种的鲜明性;在销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在民间艺术之乡、旅游纪念地、各种展览会上开辟阵地,以展销、代销等多种形式,让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在宣传环节上,注重介绍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体验陕西人民在精神生活中的幸福感,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与陕西的距离。
(五)积极引导消费,拓展培育市场
文化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省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我省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民间美术业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结合我省各地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拓展市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环节:一是针对我省居民的需求,开发能满足我省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我省的旅游,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人们的产品消费需要。三是主动出击,在多渠道开拓省内市场、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占领国际市场。
陕西有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许多国家都收藏有陕西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激活我省已有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以能够立足国际文化市场的兵马俑、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安塞剪纸等在国外享有盛誉的特色文化产品为名片,全力打造国际品牌,让陕西民间工艺美术品稳固地占据国内市场,抢战世界市场。
(六)加强市场管理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市场管理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一要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从商品进入市场这一环节入手,杜绝经销商进购、销售劣质商品。二要取缔违法生产厂家,监督规范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内自律规范条例,发动群众,相互监督,让制假制劣厂家无处藏身,无法生存。三要加强执法,经常性地对市场进行突击检查,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坚决销毁,严厉惩罚。四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他们明白制假制劣的严重后果,在全行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注重产品质量,重视陕西民间美术产品声誉的价值观。五要建立健全民间美术经纪人制度,引导中介机构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为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开发赢得广阔的市场。
三、前景瞻望
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开放工作的推进,陕西民间美术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
入世,对陕西民间美术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光荣感逐渐消失,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美术,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民间美术爱好者越来越少。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人们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这对古老的民间美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入世,给陕西的民间美术业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陕西的民间美术业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经济变革的推动下,很多集体和个人就具有了自主经营权,经过20多年的发展,陕西的民间美术业在入世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旧的所有制到新的所有制的转变,市场化程度比较高。陕西本土文化虽然受到了科技进步、西方文化的冲击,但随着国家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进程的推进,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民间美术业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宽松,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随着各级政府对民间美术宣传力度的加强,对外艺术交流的不断开展,陕西的民间美术产品会被更多的国内外朋友认识并喜爱;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投入资金的加大,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新的管理理念、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投融资机制会注入到民间美术业发展中来,我们的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管理营销观念会更新,产业发展资金会更雄厚,产业的扩张力会更强劲,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能力会更高;随着新科技在民间美术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一县一品”富民强县工作的深入,陕西民间美术产品品种会越来越丰富,叫响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会越来越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私人、企业、国家收藏需求将不断增加;随着民间美术业人才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创新精品将层出不穷;随着陕西省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陕西省民间艺术博物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渭南民俗博物馆、皮影博物馆、旬邑剪纸艺术馆等一座座金碧辉煌,一个个特色鲜明地展示、销售我省及各地民间艺术精品的基础设施会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为我省民间工艺美术品业带来巨大商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厚重而充满灵动,一个黄土情深而不阻挡网络的冲浪,一个充满乡情风物而不远离现代时尚,一个植根传统、贴近现实,并能眺望未来、根深叶茂的三秦民间美术大树,将接纳四面来风,引领上下求索的云,生长出一片又一片金黄、浓绿、粉红的田地。
附:典型案例
充满活力的户县农民画
户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隶属于西安市管辖。南依秦岭,北临渭河,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是八百里秦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银户县”的美称。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户县农民画,根植于民间剪纸、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的沃土,以民间艺术积淀与时代意识相对流为创作基础,以现代思维方式与混沌思维方式相结合为创作思路,以自我感受的视觉想象和习惯审美意识为创作特色,在造型上重夸张、变形、动态;在色彩上讲究热烈明快、随意赋色、对比和谐;在构图上追求硕大为美、对称偶数、装饰效果;在视觉上采取散点、俯视、仰视、反视等视觉方式;在用线上力求简练概括。作品以瑰丽、宁静、热烈、奔放的情绪,勾画着多姿多彩的乡音乡情、民风民俗。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更是以独特的乡土气息备受市场青睐,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1988年,户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户县农民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奠定了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目前,户县农民画经销个体画店有47家,从业人员100多人。个体专业生产户20多家,农民画作者有2100多人,骨干作者300多人,近年来累计创作作品10万余件,有6幅精品入选国家邮电部邮票,400多幅作品被制成挂历、入选画册,120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600件作品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2500多件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9000余件作品在美、英、法、德、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万件作品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先后有88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名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到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参观访问。户县农民画作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人,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64人,市以上专业协会会员100多人。
户县农民画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代表作者和代表作品。代表作者有:李凤兰、刘志德、张林、刘知贵、董正谊、雒志俭、阎玉珍、曹全堂、潘晓玲、王文吉、王京龙等。代表作品有《春锄》、《老书记》、《业大更勤俭》、《丰收之后》、《公社鱼塘》、《洗布》、《得子》、《兔子吃白菜》、《打枣》、《关中八怪》、《白桦林》、《看戏》等。
户县农民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对各地民间美术业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一、户县农民画1978-2006年经营情况分析
户县农民画产业发展是1978年起步的,当年实现产值11万元,利润5.5万,利润率50%。从此之后,产值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利润以8.7%速度增加。到1990年,产值达到了1520万元,利润达到50万元;1995年产值达到了2500多万,利润超过156万。1995年后,产业营销额增幅更加强劲,到2000年,产值达到了3800万,利润增加到280万;到2005年,产值稳定5000万左右,年收益达到420万(生产收益320万,销售收益100万),产值是创业初期1978年的454倍,收益是创业初期的76.36倍。从统计数据分析看,随着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利润空间越来越小。1987年,利润产值是50%,到2006年,利润只能占到产值的8.5%。这说明,随着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收益趋于合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户县农民画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一)抓培训,练内功,建队伍
户县农民画之所以能红红火火地发展,关键是每个村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画艺人。早在1951年。户县就成立了户县城关地区美术小组,当年10月,县文化馆在城关地区试办了为期三个月的群众业余美术学习班,培训学员30余人。1956年全县分区组织农村俱乐部,设立了美术组。1958年户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壁画宣传活动,配合“大跃进”政治形势,邀请中国美协西安分会画家修军来户县主讲,举办了大型美术讲座。先后在太平炼铁工地和甘峪水库工地举办了两期农民美术培训班,农民白天上工地劳动,晚上加班学习绘画技能,培养出户县首批农民美术作者30余人。学员结业后,分头回村创办农村美术组,绘制壁画、黑板报,举办各种美术展览。大规模农民画活动,从此兴起。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美术宣传活动搞得好的村子有397个,占全县80%以上。1959年3月份,户县17幅农民画入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群众美术展览,受到华君武、石鲁、赵望云等美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同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宋厚成的《跟着爷爷学技术》,葛正民的《多拉快跑》。12月,户县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户县农民画从此走上了专业发展的路子。
户县农民画走过的50多年历程中,艺术培训一直是他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据统计,从1960年到1978年,户县先后通过举办培训班、课堂讲授、函授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100多次,培训了基层美术骨干人才和民间美术传承人1600多人。这些人才的培养,为户县农民画产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实行了重大改革,提出改革开放搞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户县农民画固有的商品属性显现了出来。1978年户县农民画第一次有了经营收入(《公社鱼塘》、《春锄》分别以3000元、5000元卖给了美国人),户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于1987年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是全国最早的民间美术展览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画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对农民画事业的扶持力度,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将文化馆原属的农民画工作部划归到农民画展览馆办公,使展览馆从单一的展览接待变成了组织辅导群众,集中培训,开展学习创作、艺术研讨,指导全县农民美术活动与艺术交流的中心。与此同时,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使艺术培训经常化、制度化。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2003年户县农民画培训活动实现了网络化,全县建立了五个农民画辅导网络站,实行定时定期、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教学培训。县辅导小组首先强化各站长,再由站长辅导学员,培养新作者。为此,户县农民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新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了起来。近五年来,户县共举办写生、创作、培训、讲座活动50多次,参与的作者达300多人,培养新的有发展潜力的作者近100名。这些人才的涌现,使户县农民画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化,产业发展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生机。
(二)优环境,给政策,树地位
户县农民画诞生以来,产业产值逐年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地、县为农民画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从创业初期,文化部、省、市、县各级领导对户县农民画就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化部早在1988年就将户县列入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省市领导多次到户县视察指导,给予了多方面支持,省文化厅把户县列为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优先扶持。户县历届领导班子则以战略眼光看待农民画事业,重视扶持农民画事业。户县县委、县政府为扶持农民画事业,采取农民画专业村、专业户优先配套基础设施,优先给予税收减免,优先审批土地,优先发放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将农民画发展好的专业村列为文明生态示范村,为推动农民画一日游线路开辟配套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并建成了户县书画一条街,农民画一条街,为解决农民画专业户资金困难,与银行联系了优惠贷款,积极主动为农民画家与外界交流搭建了平台。
在给予农民画产业优惠政策的同时,户县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农民画产业跨越式发展,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画艺人的社会地位。首先是积极推荐有影响的会员进入市、地各级政协、人大,并担任领导职务,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其次,推荐成绩优秀的农民画艺人加入国家、省、市各种专业协会,提高他们在艺术界的声誉。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农民画家李凤兰连续三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委员。户县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4名,陕西省民间工艺大师4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64人,市以上专业协会会员100多人。这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农民画家的艺术地位和声誉,使农民画家得到同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认同。除此之外,还积极为农民画家、作者出外讲学、办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农民画在国内外的交流红红火火。近年来,户县有28位农民先后35次出国访问、办展、讲学、参加艺术交流,创造经济利益数百万。与此同时,政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画专业户、优秀个人给予了大力表彰和奖励。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农民画画家、作者的创业积极性,还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尊重民间艺术家、保护民间艺术的浓厚氛围,为户县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抓质量,上规模,创品牌
户县农民画发展初期,生产单一,经营分散,质量把关跟不上,规模化生产能力低,产品效应差。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组织当地技艺高超的艺人,在全县组建了农民画协会,协会下设了五个辅导联系站点,一方面扶持发展农民画专业户,鼓励他们实行分工协作的流水式作业。另一方面投资建设了农民画展览馆,严把质量关,收集征集农民画的优秀作品,以质论价,与作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利润分成。与此同时,创办了6000多平方米,参展作者1000多人的户县农民画超市,展出包括农民画、油画、国画、书法、剪纸、布艺、皮影、木雕、黑陶、麦秆画、铜丝画等各类民间艺术品3000件,实现了规模规范化集中经营。
为产业上规模,发展县域集群,县委、县政府积极扶持创作骨干走出去,自立门户办画室、上规模个人展厅。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户县农民画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经过改革开发放20多年的发展,户县有画室、有规模个人展厅、实行流水作业的农民画专业户,已经发展到了2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多人。这些专业户的出现,影响了周边村镇,带动了全县农民画事业的蓬勃发展。
引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户县县委、县政府还把出精品,打造户县农民画品牌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户县农民画活动开展初期,县委、县政府就大打精品牌、品牌牌。20世纪60年代,新华社就向国内外报道了农民画活动,接着《人民文学》(法文版)、《今日中国》(日文版)、《对外宣传》(外文版)等报刊都进行了转载。户县以此为契机,抓作品抓精品,并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华君武、力群、何融等知名人士到户县视察农民画活动,并请他们深入到基层农民美术组,指导工作。为此,户县农民画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一致关注。随着户县农民画在《人民画报》专题刊登,西安电影制片厂专题片在全国放映,《四代人的命运》、《饲养室的晚上》、《制木杈》、《运洋灰杆》、《春锄》、《丰收之后》、《业大更勤俭》、《采药归来》、《山区篮球赛》、《老书记》、《公社鱼塘》、《高原打井》、《上党课》、《大队养鸡场》、《空时练上三五枪》等一大批优秀精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红旗》、《中国连环画报》等刊物上发表,户县农民画展览(由国务院文化组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哈尔滨、合肥、上海、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太原、西安等八大城市的巡回展出,《户县农民画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喜摘新棉》、《老书记》、《公社鱼塘》《高原打井》、《上党课》、《大队养鸡场》、《空时练上三五枪》等获奖作品的涌现,户县农民画的品牌地位得到确立。
1996年,在户县农民画事业逐步发展壮大之时,户县又抓住时机,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现在,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68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户县农民画产业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农民画产业开发的队伍中来。现在,户县农民画作者已经增加到了2000多人,年产值达到了5200万,年利润达到420多万元。
(四)抓宣传,办活动,促营销
户县农民画发展之初,省、市、县各级领导就十分重视户县农民画的宣传推介活动。县委、县政府抓住时机,大打宣传牌、营销牌,积极加强与中央、省、市报刊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广泛联系,扩大影响,提高农民画的知名度。近年来,有20多家电视台、报刊、电影制片厂等对户县农民画进行过50多次专题报道宣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以户县农民画为主体,反映改革新面貌的电影纪录片《重访户县》,中央电视台《西安行》、《神州风采·黄土情》专题片重点介绍了户县农民画,上海电视台在《国际西安行》栏目向国外推介了户县农民画。《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对户县农民画展、艺术活动、出国举办讲学均作了报道宣传,省电台、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播放。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推介能力,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开辟了中国西安户县农民画网站,他们在网站首页这样写道:“陕西省户县农民画网站是专业性网上开发、展览、销售户县农民画等民间美术产品的商业艺术类站点。本站内收集了户县农民画各个时期作者作品近千幅,为海内外喜爱户县农民画的朋友们开设了一个了解、欣赏、收藏户县农民画的窗口。我们以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促进民间文化交流为宗旨,把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和民间绘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竭诚将中国民间特色的艺术品奉献给您,带您进入民间艺术的殿堂。”
2003年又与旅游部门合作,推出了“中国农民画民间风情一日游”文化旅游线路,该线路以观赏户县农民画为主线,以农民画展览馆为中心,在县境内设立了13个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作者家庭画室,以参观农民画作者现场表演,欣赏民间文化艺术,品农家风味小吃,游田园山水风光,体验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这一具有户县特色文化旅游线路的开通,有效地整合了农民画资源,推进了农民画产品的销售,产业的发展。线路开通以来,已经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0人次,各种社团、学生团体等100多个,带来经济效益80多万。2004年户县农民画展览馆与美国加州网络信息公司签订了农民画网上宣传、展示、销售合同,开始了利用高科技信息传媒向世界推介户县农民画的新起点。
此外,户县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个人、集体展览,参加各类展会、展销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积极主动地推介推销产品,推动了农民画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户县先后举办了中国农民画联展暨国际艺术旅游周、全国农民画联展、陕西剪纸节、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等十多项大型活动。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提高了户县农民画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促进了产品销售,加强了户县与国内外的交流,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极大地推动了户县农民画产业及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户县积极开辟省外国外市场,参与各地文化产业宣传展销活动,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台湾国父纪念馆等地举行各类展览50多次,参加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周,厦门、深圳、广州、浙江舟山、浙江嘉兴、青海湟中、吉林东丰、山东胶南、上海金山、日本佐贺县等艺术节会、艺术交流活动,在深圳、广州、南昌、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南京等地举行产品促销、展销、表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影响,增加了产品销售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画产业的发展。
(五)重创新,促发展,强产业
近年来,户县在巩固现有农民画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数量的同时,将重点转移到了产品创新和农民画相关产品的开发上。开发出了集纪念性、艺术性、珍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农民画文化衫、农民画挂历、邮政名信片、黑陶手提包、农民画装饰系列用品。这些产品的开发,促进了农民画产业与旅游、经贸、商场、宾馆酒店之间的横向联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本联姻,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画产业的扩张力。
从户县农民画产业的发展看,民间美术业的发展趋势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未来民间美术业的发展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人才竞争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两个方面。高层次人才将向产业发展强劲的门类集中,最后形成人才与资本、资本与产品结合。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民间美术产品商标,打击仿制、剽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延伸品牌体系,增强品牌意识。
三是适应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借鉴和尝试新管理模式成为产业发展趋势,实现生产与销售分离,民间美术业中介服务资本投入将会逐渐形成,产业资本运营能力会逐渐提高。
四是走出去成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外各种艺术活动将更加频繁,增强世界对陕西、对中国民间美术业的了解,开拓国外市场,提高民间美术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国外市场占有份额将至关重要。
五是资源整合将进一步加快,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联姻将更加突出,新的文化产业财团将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