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美术业从区域结构、投融资构成、营销业绩、人力资源、政策法规五个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呈现出了较好的前景。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陕西民间美术业与全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位居世界第二,2005年产值达到1430.8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0%。深圳2005年行业总产值210亿元,占全国行业总产值1430.81亿元的14.6%,占广东省行业总产值465.1亿元的45%;出口15.3亿美元,占全国行业出口总额80.45亿美元的19%。我省仅占全国行业总产值1430.81亿元的1.4%,占全省文化产业行业200亿元总产值的10%,占全国行业出口总额80.45亿美元的0.49%。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民间美术业的发展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环境日趋萎缩,产业发展空间日渐弱化
民间美术业发展的环境日趋萎缩,空间日渐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承体系萎缩。我省有各种民间艺术传人1.6万,其中民间美术传人约4640人,2/3的艺人缺乏传人,许多民间美术传统技能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即使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民间美术行业也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比如,曾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凤翔年画,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随着年画老艺人的减少,整个凤翔县能刻版的仅剩十余人,而真正精通的,已经超不过四五个人。工艺美术大师王倩唐代仕女陶俑复制品,在199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尤里卡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现在让她最担心的就是技艺传承问题,因为除了自己的女儿,王倩没有收到第二个徒弟。张漪湲凭着一根针线复活了千年古技——纳纱绣。探寻古代刺绣的技法没有难倒她,令她犯难的是后继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数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二是传承载体的淡化。民间美术是与传统的节日、礼俗、农耕文化生活环境相伴相生的。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承载民间美术的传统节日、习俗节日渐渐淡化、洋化,民间美术实用空间日渐弱化。比如民间剪纸是与窑洞共生共长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楼房的兴起,民间剪纸中的窑顶花、墙花、炕围花等等就失去了原有的实用空间。三是受众群体的萎缩。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爱好者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少。
二、民间美术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广度和规模尚待提高
当前,我省民间美术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扩张的能力十分脆弱,大量的民间美术企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以产品链延伸交叉和工艺融合为特点的新兴民间工艺美术品开发不够,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民间文化产品的开发还非常滞后。与东部经济强省相比较,陕西县域民间美术业之所以腿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多位专家在2003年底举办的首届“陕西强县发展论坛”上热切呼吁,陕西强县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投融资结构极不合理
陕西省2006年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各种类型艺术馆仅有11个,综合类省级民间美术展览馆仅有陕西省民间美术博物馆和陕西省工艺美术馆。各市县只有临潼、宝鸡、安康、安塞、延川、户县等有专门的民间美术展览馆。2007年全省投资民俗产品生产的计划资金只有100万,仅占2006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2610.19亿元的0.00038%,实在是少得可怜。而现有的民间美术品生产、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80%都在50万元以内,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水平偏低,导致投资民间美术业的回报低、风险大,客观造成民间美术业固定资产投入严重不足。从2007年调查数据分析,外资、中外合资、国家、集体和个人投资比例严重失调,投融资结构极不合理。
四、中高级民间美术人才缺乏,整体队伍素质不高
从前面的统计数字看,陕西民间美术业人力资源虽然总量充足,但人力资源结构极不合理。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为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仅有51个,技术骨干只占到人力资源总数的12%,各种民间美术技艺传人仅占人力资源总数3.52%,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仅占人力资源总数的0.038%,创新型人才和营销管理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鳞角。中高级人才年龄结构极不合理,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平均年龄61.9,年龄最大的达79岁,最小的已经40岁,50岁以下的仅有两个人,占20%。技术骨干平均年龄达45岁,从业人员中传统技艺熟练人数还不到50%,而且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文化水平偏低。
五、政策法规体系薄弱,研究规划严重滞后
陕西省民间美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仅有《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试行管理办法》、《关于实施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通知》、《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政策体系非常薄弱。一是缺乏民间美术业保护、利用、开发的专门研究机构,对民间美术业开发的结构、布局、重点项目没有系统研究。二是缺乏指导全省民间美术开发的整体性、前瞻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规划。三是缺乏专门的民间美术管理机构。我省的民间美术业长期以来都是靠文化馆美术组代管,人员少,培训指导工作跟不上。四是缺乏民间美术业的项目、资金、产品统一管理标准。
六、民间美术品市场管理不佳,执法力度不够
市场适度竞争、政府有效调控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形成。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着大量非法生产企业(个体户),受利益驱动,非法企业将粗制滥造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投放市场,严重损害了陕西传统民间美术品的形象和声誉。在销售环节上,企业与企业相互压级压价,严重影响了陕西民间美术业长远发展。如临潼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兵马俑、铜车马仿制品,目前经过省文物部门办理手续的正规企业只有12家,挂靠在企业名下厂家有20家,而无手续的家庭作坊竟达到了50多家。无手续的家庭作坊为谋取高额利润,在制作成本上作手脚,偷工减料,减少烧制时间。致使易碎裂、粗制滥造产品充斥市场。次品流向市场,与正品竞相压价,使正规产品利润越来越小。以身高15厘米的仿制俑为例,1984-1985年间,一个俑的批发价为10元,可到1999年,用网兜装,五个一套的俑,批发价已经降到0.9元,大大损害了陕西民间工艺美术品品牌的声誉。
还有周至刺绣,1995年周至刺绣品总收入近2亿元,产量1亿余件,从业者有18个乡镇、4万多户、5万多人。仅哑柏镇刺绣市场,每逢三、六、九集日,绣品上市摊位就有5000多个,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相当全县农业总产值71%。刺绣当时已成为周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后就逐渐衰落了。哑柏镇周围的10个印染厂只剩下4个,而且每天只开工1/3的班,还经常停工。究其原因:产品粗制滥造,在价格上恶性竞争,甚至欺诈顾客,偷工减料,致使回头客越来越少。
陕西民间美术业存在这么多问题,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认识不足,影响了产业发展
一是有相当多的人站在雅文化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看待大众的、通俗的民间美术品,甚至用新旧对立的观点,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否定“旧文化”,认为民间美术是一种层次较低、无足轻重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思想认识的不到位,造成工作机制上不到位。二是民间艺人在传承祖祖辈辈创造的民间手工技艺的过程中,只继承传统手艺,不注重开发新产品。三是民间美术是民间艺人抒发个人感情、自娱自乐、装饰自己生活的产物,在创造之初,具有非功利性、非市场化特点,传统从业人员经营意识和市场经营能力比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产业的发展。四是旧有的绝活绝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等行业俗规,致使一些精湛的技艺永久失传。五是宣传力度不到位。虽然宣传文化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至今没有系统宣传陕西民间美术的书籍、光碟、网站等。以上因素,或多或少都影响了民间美术业发展。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造成民间美术传承上的危机
激烈的竞争,浮躁的社会心态影响了人们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民间工艺美术品爱好者越来越少,受众更少。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很多人认为民间美术缺少时尚,致使传统文化的光荣感逐渐消失,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美术,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比如,曾经给老百姓带来许多乐趣的年画、玩具、皮影戏等,生存的市场越来越小。铁凝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描写:“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便是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少了年画,这些黄土高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而现在,年画已变成一种纯粹的“画”,成为少数人的收藏品或产地的一种旅游宣传品。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没贴过木版年画,没戴过长命锁,没穿过百家衣,没戴过虎头帽,没穿过虎头鞋。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没有质感,很苍白。年轻人不愿下功夫去学习承载民族血脉的民间美术制作工艺,这是造成手工技艺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间美术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
科技的发展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工艺美术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古老的民间美术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了电影电视,皮影戏就显得相形见拙;吹糖、塑糖作为艺术,自有独特之处,但作为食品,也无法与精美的奶糖、巧克力、口香糖相比。五六十年代,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剪纸、刺绣的场景,现在已很难看到。究其原因,这些东西今天在商场都能买到,而且物美价廉。机器绣花的鞋垫,批量印刷的对联、年画,比成本高昂、经济效益低下的手工制品来得快、更好看、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