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都是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它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都离不开人,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使领导的主体和客体有机地统一起来。领导活动的成败取决于人,人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因此,领导活动的开展,领导力的施展,领导目标的实现,需要牢牢抓住人这个中心环节,需要研究和遵循人心向背的规律。
一、民众是领导力的活力之源
民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被统治的、被领导的一般社会民众总是占人口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民众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主要生产者。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穿、住、行。而提供人类吃、穿、住、行的物质资料,就是由广大民众中的劳动群众生产的。其次,民众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源泉和重要成员。精神文化的进步,是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的,是反映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的。这就是说,精神文化也不是个别天才头脑的产物,它的基础,它的源泉,还是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生活。不仅如此,民众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当然,很多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大人物和文化精英创造的,但不容否认,很多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由民众创造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民歌,就是广大民众的作品。很多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多是在民间口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和再创作而成为传世佳作的。那些为数众多的民间美术、民间艺术作品,更毫无疑问是出自民众之手。再次,民众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甚至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这个“人们”,当然包括那些统治者、领导者,即大人物。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当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无论什么伟大的人物,无论有什么能力的统治者、领导者,都会一事无成。
总之,任何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坏”的历史也是人民创造的;人民不是在清醒状态下创造的,就是在盲目状态下创造的;不是自觉创造的,就是被迫创造的。即使是人民遭难的历史,也是人民创造的,是在大多数人处于被蒙蔽或缺乏反抗精神的状态下被驱使去创造的(这当然不能丝毫减轻反动势力的罪责)。德国法西斯时期的历史,就是德国人民先受蒙蔽、后被压制的状态下创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民清醒了,大家普遍感到了负疚,由于人民的觉醒,德国直至今日都没有让法西斯势力重新抬头。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即使是封建时代的明智之士也深深懂得,因而就有“得民心者的天下”、“载舟之水可以覆舟”的古训。而资本主义的政客也深知只有高喊“为了大众的利益”的口号才有可能赢得选举的道理。
二、人心向背决定领导活动的成败
民众既然是任何社会的主体,历史上任何统治者、领导者,在执政时就不能不注重民意民心。从古今中外的全部历史来看,谁顺应了民意,谁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谁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一)领导者要从“人心”入手进行领导,领导的最终目标是“得人心”,以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人的领导智慧的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
《管子·法禁》说:“《春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透过商纣王为其一个属国所灭的事实,总结出商朝灭亡而周代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商纣王虽然表面上拥有众多臣民,不过,这些臣民与纣王不一条心;周武王拥有的臣民的数量虽远远少于纣王,但这些臣民多能与其同甘共苦。结果,人心涣散的商朝最终被团结一心的周武王的军队所消灭。由此教训出发,《管子》进而得出一个发人深省且颇有警世含义的结论:“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这一思想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不断地被传承。如:
《周易·系辞上传》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离娄上》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荀子·王霸》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韩非子·功名》说:“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有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
《吕氏春秋·顺民》说:“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俗话也说:“人心齐,泰山移。”
综观上述言论,在孟子等人看来,“封疆之界”、“山峪之险”和“兵革之利”都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领导者只有实行符合人心的正确的治国安邦之策,才能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和谐,上下齐心,则领导目标自然实现,国家自然强盛。治国如此,领导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我们党一直强调把民意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毛泽东曾经把“相信群众”作为一条“根本的原理”,并说凡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才是正确的;凡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不正确的。邓小平更明确地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时刻关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个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然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就应该时时注重民意,并以是不是符合民意,作为判断党的领导是不是正确的标准。总之,要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人民在发生什么变化,党是不是跟上了这个变化,是不是意识到这个变化,这就是在判断党的领导是不是正确。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该这么看,对于历史上的一切统治者、领导者以及一切方针、政策和措施,都应该这么看。
(三)任何领导活动必须以获得群众支持为基础,而且这种支持还必须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所谓群众积极的支持,就是群众的参与。没有群众的参与,仅靠少数人的行为,群体中的事情就做不好。群众的参与,包括群众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和实施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也就是群策群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了让群众尽可能地支持和参与领导活动,对领导活动中重大的、全局性的或关键的问题都应该征求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以多数人的愿望为决策的依据。这就是民主的工作方法。
要想得到群众的支持并使群众参与进来,还必须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所以,领导活动必须以群体中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赢得人心、增强凝聚力作为领导获得力量的源泉。
然而,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等于做群众的尾巴。如果领导者不能站在群众前面引导群众,那么就不需要领导者了。群众之所以需要领导者,不仅是因为领导者能在群体中发挥组织作用,把群众分散的行为凝聚成统一的力量,而且还因为领导者往往能站在比一般群众更高的高度、以比一般群众更远的眼光引导群众走正确的路。领导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一是因为被选为领导者的人通常具有比一般人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素质,二是因为领导岗位拥有的信息量比一般人多。如果领导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能力、素质和占有信息方面的优势来引导群众、发动群众,那么就是领导者的失职。应该使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领导者应该经常有意识地收集群众中的各种想法和建议,经过整理,同外界的信息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提炼出好的思路,再以此来引导和发动群众,并在引导和发动群众的同时继续吸取群众的正确思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路。
在注意不做群众的尾巴时,尤其要注意不做群众中少数能争会闹的人的尾巴。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是“喧闹的少数、沉默的多数”。往往某种看起来很大的声势实际上只是少数人的意见,而多数人则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听取群众意见不仅仅是听取少数喊得最响的人的意见,而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要弄清楚多数人的意见。为了弄清多数人的意见,仅仅靠听汇报、开座谈会等方法是不行的,还要进行认真的民意调查,用调查得来的各种不同意见的百分比来把握多数人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愿望和利益。
三、以人为本是领导力的价值准则
如前所述,领导活动要取得成效必须遵循人心向背的规律,正确地认识人、对待人、关心人、解放人、使用人、培养人。在当前遵循人心向背的规律,集中地体现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开展领导活动、施展领导力、实现领导目标必须坚持的最高价值准则。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党和国家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切实贯彻执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伟大事业中来。
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各项办事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
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做好保障义务教育的工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坚决纠正教育领域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切实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市社区医疗发展,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和交通安全等的监管,尽快扭转事故多发状况。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群众提出的合理的应予解决的要求,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对因客观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求,要讲清楚道理,做好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