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一座宝库。宝物琳琅满目,绚丽多彩,求宝者无不为其浩瀚而惊叹。
唐诗是一座金矿。金灿灿,光芒耀眼;浑浑然,价值连城。淘金者无不为其浑金璞玉所吸引。
唐诗是一座迷宫。那是一座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殿堂,探秘者无不为其玄秘所迷惘。
唐诗是一座高峰。她是一座旷世绝伦的诗歌顶峰,一座珠穆朗玛峰。攀登者无不为其巍峨险峻所折服和振奋。
古往今来,无数的求宝者、淘金者、探秘者和攀登者为之付出了辛劳、智慧以至毕生的精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概括起来,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种唐诗选本。从唐人选唐诗以来,至今不衰,旨在反映唐代诗歌、诗人的全貌,一般侧重所谓重要诗人的重要作品的阅读鉴赏;或以唐诗为例子对某些艺术原则和艺术手法加以阐释,等等。二是各种唐诗故事。基本上以《唐诗纪事》、《唐摭言》、《唐音癸签》、《唐才子传》等书为依据,将某些唐诗与其相关故事结合起来,或侧重轶闻轶事,或侧重人文地理,或侧重旅游名胜,以增加唐诗阅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赢得更广泛的读者。三是各种感受和心得的演绎。据说这是让高雅、古典的东西走向通俗、现代的一种大众化的途径,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大创造。此外,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尝试,但不如以上三个方面的气候。
本书则试图另辟蹊径,即围绕某一重大主题来研读唐诗,引导读者从阅读唐诗中认识唐代社会的文明——物质的和精神的。
这种构建给本书带来了以下特点:
其一,用唐代的诗歌展示唐代的文明。古人写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今人写的各种唐代的史书,多着眼于朝代的兴亡,政治、经济、文化大事的叙述,很少有系统讲述唐代文明的。本书则从唐人尚诗、盛世风情、仕进多途、文士风流、佛道盛行、女性风采和开放兼容等七个大方面,比较系统地构筑了唐代社会的文明画卷,并且通过对相关唐诗的研读来展示这一文明。这种效果,一般的唐诗选本是难以达到的。
其二,在唐诗的选取上,突出了多样性和代表性。就内容而言,关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在政治、文化、宗教、习俗、衣饰等方面交流的诗,诸多唐诗选本基本不选,或选之甚少;而本书则辟“开放兼容”专章介绍,力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作者而言,本书除一般文人诗人外,特选了帝、后八人,十七首诗;女子三十七人,六十二首诗;和尚、道士十七人,二十九首诗;外国作者八人,诗八首。在一般文人诗人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选诗较多外,还选了大量名不见经传甚至社会底层人的诗。这既体现了唐代“人人是诗人”的特点,又便于全方位地反映唐代文明的各个层面。
其三,在唐诗的阅读和鉴赏方面,坚持历史和艺术的统一。本书不脱离历史的实际去分析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那样会导致千人一面、千调一腔,抹杀不同朝代、不同诗人、不同作品的差异和个性;同时,也不全从今人的需要、今人的心理和思维去尽情演绎古人的作品。在具体选取其一首唐诗时,主要着眼于它反映唐代文明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与历史逻辑的一致性,同时兼顾诗歌的艺术性。在具体的解读过程中,或援引确凿的史料,或叙述相关的故事,或解释有关典故和艺术手法,或略发一点感想,这样把叙述大唐文明与鉴赏唐人诗歌结合起来,既有严谨,又有生动,既庄且谐,亦古亦今,让读者兼有赏诗、读史、听故事和与作者交流的全新感觉。
其四,在对人物、事情、作品的评价上,坚持实事求是,尽力避开偏见。比如,唐代伎(妓)女队伍庞大,文人的活动似乎离不开伎(妓)女,这是现实,是平常而合理的事实。但人们习惯于把伎(妓)女同后世的婊子、窑姐、卖淫混为一谈,好像一提起她们就会败坏社会风俗,一提起文士携妓就会贬损和辱没了诗人的英名和形象。其实,如果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唐代伎(妓)女应是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播力量,士妓合璧则是当时文化艺术传播的最佳方式,这才是主流,是历史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携妓,没有醉酒,也许就没有李白,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李白;同样,如果没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恐怕就没有大诗人白居易——唐代的白居易,而不是今人心目中的白居易,因为这正是唐代的实情。
人们对名人的平凡之作往往不乏过誉之辞,而对平凡者的优秀之作往往不屑一顾,这是不公平的。本书力求避免这种态度,例如在评析民间少女晁采的《子夜歌》时,敢于拿它同大诗人李白的名篇《长干行》作全面的比较,大胆地给予了充分的、较高的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又如,女子的诗作对于繁荣唐代诗歌的贡献、女人写的边塞诗、闺怨诗等等,这些过去均有所忽视,本书都给了应有的充分的肯定。
本书所涉及的唐诗近五百篇,作者近二百人。所用唐诗原文主要依据《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史料主要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和《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国史大纲》(钱穆)。有些诗歌的理解参考了有关选本,恕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旨在用唐诗印证唐代的文明,其构想和操作算是一种尝试,借鉴较少,又为笔者的学识和水平所限,错误和疏漏一定不少,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