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认为历史不同于数理化,没有什么难学的,只要考试之前突击背几天,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种机械的记忆方法,往往没有好的效果。因为,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很多,既是当时都一一记住了,但是隔了没多久就会遗忘,或是把事件发生的年代记混淆。
的确,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门靠突击,或者机械的记忆就能学好的学科。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机械地记住一些琐碎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和众多人物的生平,而是要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因此,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
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学习历史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学习古代史的时候,可分别总结出不同时代的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这五大板块,然后边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再去记忆就会容易的多。另外,还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定期复习就是一个加强记忆了的好办法。
学习案例:
刘超是2003年的文科状元,他以650分的高分考入某名牌大学。他的历史成绩一直都在全学年名列前茅,在谈到学习历史经验时,他认为课后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许多学生上完课之后,不大注重马上复习。其实这样就让知识不能够马上巩固下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刘超的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一直非常注重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他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查阅参考教材,多请教老师、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并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独立地完成作业。
然后他对照课本和所做的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础知识、基本事实,他都是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经常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反复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是系统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另外,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规定时间。要求自己每堂课之后都要及时地复习。他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假如老师给我们一篇文章,要求我们记忆,并说:‘30天后要测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记忆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有惰性,当感到时间宽裕时,大脑始终是松懈的,兴奋不起来。我们一面在记忆,心里却在说:‘还早呢,今天记不住还有明天、后天……’”
有些人抱怨,作业那么多,怎么有时间呢?针对这个问题,他谈到了时间安排的问题。他的窍门儿就是没有时间挤时间。另外,即使在手中摸不到课本的时候,例如吃饭的时候、睡前等等零碎的时间,也要好好利用起来,并像放电影一样将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
及时复习让他的历史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样的方法对他学习别的科目同样非常有效果,这样他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府。
学习秘笈:
◆善于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相似处及优越处。学习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古代史还是世界史或者是现代史,都可以将其中的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一整理归类,然后可以相互比较其中的相似处及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进步及倒退。
◆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是连续的,不是孤立的,而各章节的学习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因此,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始终树立整体观念,挖掘事件彼此相互关系。
◆分析历史事件要注重全面性。对于某个历史事件要想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除了对比它当时的时代背景外,还可以横向比较同一时期各国与地区间的差异,纵向看某个国家或地区各自的发展轨迹,要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例如在分析抗美援朝这件历史事件的时候,从事件发生的本身来看,或是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来看,放在整个东亚的范围中看,甚至上看这件事在世界史的发展中起到的影响,都将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视野看到的东西也将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也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历史。
◆开阔思路,用更开放的眼光去观察历史。在复习历史,尤其是总复习阶段,要广开思路,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客观地去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
◆记忆历史事件要掌握关键的记忆点。没个历史事件都包括四要素,也就最重要的四个记忆点,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事件又包括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及影响;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