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大概很多同学也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或者是按照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认真制定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没有方向而照搬别人的。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亲自试用了一段。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效果还不错,学习上感觉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成绩开始滞留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再上升了,甚至学习起来还感觉到了有些吃力,这是因为这个计划已经不再适合你;又或许,从一开始,原来的计划就让我们感到手忙脚乱或者太过亲送,这个时候,就应该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了。
不要总是迷信别人成功的方法,总认为别人的方法是对的,总习惯与大家一样去做,似乎只有这样才是问心无愧。岂不知人与人是有差别的,这种学习方法适合他人但不一定适合你,自己不能被局限于其中,盲目随大流,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要总是坚守自己最初的计划不做动摇。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人是活的,计划是死的,当学习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变化,就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计划,这样才能确保学习的高效率。
学习案例:
学期一开始,佟凯就为自己制定好了一套完整的计划,并且感到信心满满,他觉得只要按照这套计划进行学习,自己一定能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
可是,一次周末去爬山的时候,佟凯一不小心将脚扭伤了,医生诊断说,他需要在家里静趟十天才能够下地活动。眼看就要到期中考试了,学习时间十分紧张,耽误一周的课程是非常大的损失。这样一来,佟凯原先的计划就被打乱了。
为此,佟凯感到十分着急,自己原来安排的很好的计划现在不能继续用了,该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对自己的计划作出了修改。他把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摆在床边,打算一门一门地攻,来进行自学,他决定这段时间先读教材,再看参考书,最后做题。他想,上课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做题,只要能把题做会了,在家里自己学也一样。
结果,他发现这种学习效果还不错,甚至比在学校听讲的效率还高。在学校,由于要顾及所有同学的听课效果,有时候他明白的问题老师会觉得因为是重点而讲好几遍,有时候他没听懂的,老师反而一代而过。而自己在家学习就不一样了,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时间当然也就更充足了。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题就打电话向同学请教,对那些做错的题目还能从头再做一遍,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就这样,病好之后,他的功课一点都没有落下。期中考试,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学习秘笈:
◆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变通,当我们的学习计划被打破之时,我们就得学会及时地调整我们的学习计划。
◆在实施原来计划的过程中,要自己去检验它是否适合自己,感觉到计划不适合自己,就要及时进行调整。
◆要根据自己的精力去随时调整计划,感到疲惫就减少计划,感觉轻松就适当增加计划内容,以免自己感到太劳累影响学习效果,或者因太松懈而产生对学习的惰性。
◆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个别科目拖后腿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计划安排上有所侧重,根据各科成绩,合理调整时间安排。在成绩差的科目上多花一些时间。最好是在不影响正常计划的前提下把机动时间用来查漏补缺,每天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
◆根据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计划,有时候,在制定计划时可能某个科目比较弱,于是就为它安排了很多时间,但是当感觉该科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甚至超越了其他科目时,就要重新调整计划,转移到其他科目上去一些多的时间,以防止偏科的出现。
◆当出现生病等突发情况之时,我们应重新制订出新的学习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原则上是不要被突发事件打乱学习进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生病期间可以请家长或者其他长辈抽些时间来辅导学习。
◆不过,虽说计划要有灵活性,但原则上必须采取不能变的态度。否则如果总是找借口改变计划的话,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清楚,计划的制定和改动一定是要为更好的学习而服务的,脱离了这个标准,计划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