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采取的 “十六字诀 ”等非常规战法,其实质是,在敌我强弱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广大农村对我有利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趋利避害,避实就虚,以灵活机动的游击行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小规模作战的胜利。“十六字诀 ”所反映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同国民党军队的呆板的作战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年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之后,便利用两湖和广东军阀混战,井冈山周围敌人兵力薄弱之机,指挥工农革命军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频繁地开展游击战,积极向四周发展。据当时的文件记载:“以宁冈为大本营,分派部分向各处去游击,平均九天一次战争。”1927年 11月中旬,工农革命军第 1团第 1营由宁冈西进,击溃茶陵县靖卫团,占领茶陵县城。12月底,敌一个团来犯,第 1营和后来到达的第 3营拼力扼守一天多,虽予敌一定杀伤,但自己伤亡也较大,被迫撤出战斗返回宁冈。毛泽东批评了这种同敌人拼消耗的做法。1928年 1月初,他率领第 1团由宁冈向南发展,在大坑击溃敌靖卫团一部,占领遂川县城。之后,敌以优势兵力进攻遂川,工农革命军实行敌进我退,主动返回宁冈。附近的万安农民自卫军,从 1927年 11月到翌年 1月,同敌人进行过十次较大的战斗,其中就有围攻城镇、袭击小敌、敌进我退等多种作战形式。
1928年 2月 18日,毛泽东指挥工农革命军第 1、第 2团和一部分赤卫队,利用进占新城之敌一个营态势孤立、思想麻痹之机,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战斗,全歼敌人,俘敌近 300人,打破了敌人第一次 “进剿 ”。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以后,红军继续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连续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上述数例,可以看到,红军在与敌人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战胜敌人,趋利避害、避实击虚便是最重要的作战原则了。其实,这一兵法原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运用是屡见不鲜的。但是,毛泽东统帅下的红军把这一兵法原则发展、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且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