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世纪 20年代至 30年代中,即红军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由于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及战争条件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红军在总体上一直坚持积极防御战略。同时,由于每一场作战情况有所不同,因此红军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也有所不同。譬如:中央红军第一次反 “围剿 ”:1930年 10月底,蒋介石调集 10万余人,采取 “分进合击 ”的战法,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围剿 ”。红军总前委经过会议反复讨论,毛泽东提出撒开两手、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的战略作战方针,取得了毙伤俘敌 1.5万人的重大胜利。
中央红军第二次反 “围剿 ”:1931年 4月,蒋介石吸取了第一次 “围剿 ”红军 “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作战方针,组织了 20余万兵力,对中央红军实施大规模“围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红军领导,根据敌我兵力对比和各种优劣条件,提出了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坚持根据地斗争的反 “围剿 ”方针,结果横扫敌军 7百里,连续打了 5个胜仗,歼敌 3万余人。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 “围剿”: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中央红军失败后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重新调集了 30万人马,组成 4个军团,并自任 “围剿 ”军总司令,对中央红军实施第三次“围剿 ”。红军总前委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朱德等分析了敌我态势后,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敌人急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的心态,决定红军立即千里回师,集中红军主力于兴国地区,并以 “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击虚弱,乘退追歼 ”的战略方针来对付敌人。结果,红军避开了敌人的锐气,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在历时 75天的反 “围剿 ”中,红军不畏艰险,在根据地内大踏步前进和后退,毙伤俘敌 3万余人,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积极战略及其 “诱敌深入 ……”战略作战方针的正确性。
举上述实例意在说明,红军的
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也可以毛泽东、朱德同志合影说总的战略思想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战略方针则要随着敌我双方作战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战略的针对性是就总体敌我战争情况而言的,而战略方针或作战指导方针的针对性是就某一场具体作战情况而设定的。现代企业的战略一般来说不能完全与红军作战相类比,却应当有一定的相似性。现代企业一般都有发展战略,但就某一阶段或某种产品的研发、生产与营销是否有特定的方针或原则性办法?我们从红军每仗实行的战略作战方针中能否得到一些启发呢?
红军是怎样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红军又是怎样克服千难万险,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的?除了以上论述的各种因素外,在与敌人作战方面,采用非常规战法,则是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兵力弱小,武器装备非常落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战胜敌人,战法恐怕就是最关键的因素了。当时红军采取什么样的战法呢?用抽象的语言表述,这就是非常规战法,或者说,与同期的军阀部队、国民党军队以及外国军队等常规战法均不一样。具体战法有很多,概括起来说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可谓“不是战法”的战法。这一战法概述在红军长征之前,集中地体现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