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小时候调皮被家长批评过,上学的时候学习不认真被老师批评,工作了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过……无容置疑,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批评,其实批评是一种负面的激励,它的目的在于使人奋发向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批评,都必须掌握一个恰当的标准见好就收;否则,批评的作用合适得其反。
某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炎夏训练休息时,战士小陈到伙房里拿了一根黄瓜解渴。结果,晚上连点名时干部批评他吃黄瓜是严重的自私自利,多吃多占,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并要他在会上检讨。小陈虽然很难接受这样的批评,但还是认了错,作了深刻的检讨。事后,连里无论批评谁,都总把他作为反面例子讲一遍。小陈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从此,他整天闷闷不乐,工作无精订采,由一个原来较先进的战士变成了后进战士。这个连队少了一根黄瓜,多了一个后进战士。这就是小题大作,无限上纲,结果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批评的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以为自己占了理,就得理不饶人,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最不高明的批评方法。聪明的人在批评人时,总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注意:批评别人时,每次只提及一点或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批评的问题太多会使对方难堪。批评的话也是点到为止,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批评个没完没了,反而达不到目的。
一般来说,批评应该掌握好批评的度,适可而止,没有必要把对方置于死地,因为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是为了帮助别人。一个人犯了错误,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只需提醒一下就行了。再提第二次是没有必要的,提第三次就变得“婆婆妈妈”了。
平时我们说办容要掌握分寸,注意界限等,就是强调要把握事物的“度”。就如医生为病人开药一样,剂量不够,则疗效甚微,甚至没有疗效;剂量过大,则可能致人不测,甚至死亡。批评也是一样,不痛不瘁,无济于事;批评过头,苛责于人,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准确掌握批评的“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卡耐基指出,适度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指一个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为人处事,都要有个“度”,否定和批评下级也是如此。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称度为“分寸”,也就是说,为人处事要适当、适度,要讲究分寸,过与不及都是应当避免的。
那么,怎样理解否定和批评的“度”的问题呢?根据卡耐基理论,按照“度”的一般规定,可做出下述分析:
(一)质的把握
一般说来,批评和否定,大都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进行,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就有一个质的差别问题。
(二)量的限制
同是犯错误,轻、重可能不同,批评的语言也应随机应变。倘若等量齐观,“一视同仁”,各打四十大板,就会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该轻则轻,不能揪着辫子不故;该重则重,切莫姑息迁就。此外,男女性别不同、心理有异,因而在批评异性时,还要作适当考虑,做到有理、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