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引人上钩,就是能吊足人的胃口。使人不自觉的顺着你的思路走。所谓吊胃口,是人们急切期侍明白某种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心理状态。即兴说话时巧吊听众胃口,可以勾起读者的迫切期望,使听众产生浓厚的探究心理和倾听兴趣。
演讲时,如果一味平铺直叙,一本正经地讲下去,有时是很难吸引听众的,这里不妨吊一下群众的胃口,用机巧语言引起听众的兴趣。
有个大学办讲座,主讲的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抛出了一个吸引学生的话题。他问现场的同学一个问题,那就是: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台下的大学生们这时都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交谈,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等学生们讨论了一阵后,他又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在上楼梯时,手就已经在书包里摸摸了,等到宿舍门口,就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其中一片去开门。而男生则会有这样的做法,他们先是匆匆跑到宿舍门口,踢一脚,门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片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片又摸错了。”这位教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上一片会心的笑声,教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这位写作老师先制造悬念,让听众思索悬念的答案,然后利用解答悬念抛出讲学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上面的那位老师已经引学生上钩了,那在平时的说话中,如何才能引人“上钩”,使别人对你的讲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设置好悬念。
当然,构成悬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突兀的提问能构成悬念,问题本身就是悬念。问题提出得越突兀,悬念的吸引力就越强;新鲜、奇异的事物能构成悬念,新鲜、奇异的事物后面,隐藏着新事为什么新、奇事为什么奇的悬念。运用新奇事实村料,可使悬念高高吊起读者的倾听“胃口”;鲜明的对比差异能构成悬念,对比差异就是矛盾。越是鲜明的对比,越是悬殊的差异,就越引人注目,就越能强烈地勾引听众去探究原因,越轨、反常行为能构成悬念,正常的事人们不足为奇,超越常规,一反常理、常态的行为,人们就要感到好奇了。惊人的结论也能构成悬念,所谓惊人的结论,不外乎言别人所不能言、不敢言、说别人欲说但尚未说,讲别人心中所有而言中所元的肯定或判断之语。
说话有感染力,能引人入胜是一门艺术,而能让对方“上钩”并牢牢被吸引则就更是一门学问了。掌握好这个本领,你就会成为一个让别人“上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