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7700000004

第4章 开元盛世业繁荣

诗人白居易指出:“太宗凭借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的繁荣。”从经济方面说,唐太宗拨乱反正,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唐玄宗则注重文治,贯彻富民政策,“致天下之肥”,把日渐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向繁荣阶段。唐玄宗虽然没有系统的活跃的经济思想,但他与决策集团在实现“致肥”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真知灼见。

“富而后教”。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年),唐玄宗在制书中说;“人惟邦本,本固邦宁,必在安人,才能固本。”这些前哲至言,玄宗特别欣赏,说:“永言理道,实获朕心。”那么,怎么“安存”百姓呢?他认为,重要的一条是“食为人天,富而后教。”事情过了九年,他又一次颁诏云:“既富而教,奚畏不理!”

所谓“富而后教”,的确是唐玄宗的重要经济思想。“富”,要注重物质生产;“教”,要注重儒家彝礼。这两者之间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古来多数统治者往往重“教”而以“富”为耻,存有“为富不仁”的传统观念,不怎么强调百姓的衣食之、“富”。唐玄宗是个比较务实的君主,他把“富而后教”提高到治国的高度,既兼顾了富与教,又置富于教之上,很有管子的“仓廪实而知荣辱”的经济思想遗风在富的内涵方面,还有一个国富与民富的关系问题。天宝二年(公元 743年),玄宗在诏书说:“古之善政,贵于足食;将欲富国,必先对人好。”把“足食”富民摆在“富国”的前面,体现发藏富于民的思想。因为只有百姓富足了,封建国家赋税才有源头,皇室贵族官僚地主才有挥霍的物质来源。凡是开明的政治家,没有不强调“家给人足”的重要意义。

唐玄宗对“家给人足”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开元初,经历王室多难的动荡状况,他只是设想罢了,“思使反朴还淳,家给人足。”开元中,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开元之治”,认识也就到达了新境界:“为国之道,莫不家给人足。”到了天宝时期,他总结了“临驭万邦,迨今四纪”的统治经验,认为已完成了这个目标。温饱无虞,人易自重,教易收效,就像他在《天长节推恩制》里所说的:“衣食既足,则廉耻乃知”,就能实现“富而后教”了。

反过来看,“教”也能促“富”。所谓“教”虽然是指礼义,但并不全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渗透到各种“劝农”的政策中去。早在开元二年(公元 714年),玄宗就督责州县“仍加劝课,循植农穑。”过了二十年,再次强调:“农桑之时,不妨碍剥夺他们的时间,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如果劝课无效,则辅之以猛,对于游业浮堕与不勤稼稿者,则特令“惩肃”。这就从思想和法制两方面把致富的手段与目的结合起来了。

当然,发展生产是致富的最主要手段。唐玄宗和大臣强调:“赡人之道,必广于滋殖”,就指民务稼穑,才能丰衣足食之意,反映了他的发展农业生产是致富的根源的思想。只有把生产搞上去了,才能为公私提供足够的消费财富;而劝农,就是催促农民发展生产的思想环节。由此可见,劝农致富的教育,在唐玄宗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济生人为意”。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觏,以前总结过“开元之治”的历史经验,指出:唐玄宗“为了安天下,济生人为意,这就是为什么所以兴也。 ”所谓“济生人为意”,就是“惠养黎民”思想的表现,这是开元时期经济政策的一个特色。

开元元年(公元 713年)冬十月,玄宗亲自接见京畿县令,“戒以年成不好惠养黎元之意。”开元三年(公元 715年)盛夏,他身居避暑台榭,感慨道:“天其养生,在物最灵,惟人最贵。”天地之间人最贵,由此出发,自然地要引申出体恤思想;而从恤人思想又会引发“惠养黎元”的政策措施。具体地说,主要有灾蠲赈济与恩蠲惠免两种类型。

其一,灾蠲与“富教”有内在联系。农民遭灾,已成贫民,先要济贫,然后才能致“富”,就是玄宗所说的;“将给小康,必弘厚贷。”在“必弘厚贷”方法中,设置义仓就有这个意思。他说:“义仓元(原)置,与众共之,将以克济这个人,岂徒蓄我王府。”义仓积谷,并不是为“王府”而设,作为防荒备灾之用。这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一种公共设施;例如排除贪吏舞弊,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济贫救灾措施。州县除义仓外,有时也动用当地仓储来帮助他们。如开元十四年(公元 726年)秋,全国发生水灾加旱灾,玄宗诏遣御史中丞宇文融检覆“赈济”。至于京师逢灾,则动用太仓赈济。如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城闹饥荒,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目的是赈济贫民。这是京师无偿赈灾发粮最多的一次。

灾蠲不局限于发放救济粮,还有采取减免当年与来年租税的措施。如开元五年(公元 717年),河北发生涝及蝗灾,颁令不用缴纳今年租。过了六年,河南府遭水灾,玄宗下敕说: “(今)不支济者,更量赈给,务必使他们安全的生存。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年),玄宗于东都亲耕籍田,特地下制云,“天下诸州损免处,税地先矜放,其非损免处,有贫乏没有缴纳的人,并一切放免。”

其二,恩蠲,一般说来,与灾情无关,多属玄宗喜赶上重大庆典时的特殊蠲免,颇具推恩意思,并不常有,但一旦恩蠲则遍布全国,惠及周流。开元天宝时期,全国性的恩蠲主要有三次:第一次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年),玄宗加“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下敕曰:“百姓间有时有乏绝,不自支济者,应须蠲放和救济。”第二次为天宝七载(公元 748年),玄宗受册加“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尊号,大赦天下,百姓免来缴租庸。第三次为天宝十四载(公兀 755年),玄宗颁《天长节推恩制》,宣布“天下百姓今载租庸,并宜减半。”

以上所说的措施,反映了唐玄宗“济生人为目的”,维护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蠲免赈济虽然不是主要的、直接的致富的方法,但是仍算得上是间接的致富手段。正如玄宗本人所说:“比岁小有僭亢,颇非丰稔,遂使开仓赈济,空圄恤刑,兼蠲徭省赋,所以得家给人足。 ”显然,“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也是跟“惠养黎元”的措施紧密相联。

“男耕女桑不相失”。大诗人杜甫《忆昔》一诗称赞“开元全盛日”时,尤其提到“男耕女桑不相失”。征之史实,并非虚语。这是唐玄宗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们都知道,男耕女织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根本的生产形态与劳动分工形式。耕桑及时,就会获得丰收。历来开明的政治家都强调“不夺农时”,唐玄宗也是这样。他认为,“衣食本于农桑”,当不容忽视。“农事伤则饥之本,女功害则寒之源。”养民之道,必须以耕为本,辅以之织,使耕织一起进行,粟帛兼顾。要做到这个,一要不失农事,二要不妨农事。

怎样做到不失农事呢?唐玄宗除了颁诏劝农外,还命御史督察,去往各地,巡行劝课。直至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年),他还重申县令须加视察:“至于上敷朝政,下字淳人,亲其农桑,均其力役。”妨农的举措莫过于力役,玄宗为了不让力役扰乱人们,多次颁诏云:“农功不可夺,蚕事须勿扰”,强调停止妨碍农事的“不当紧的事”。

当然,唐玄宗对农业的重视,其实是关心赋税收入。因为封建赋税的实物方面,不外乎农产品与丝麻织品两类,玄宗依仍继承唐初的租庸调制,征收粮食与绢布。他关心男耕女桑,目的是防止小农家庭的破坏和逃户的出现。他频繁劝农,教诫官员切勿“扰以妨农”、致失农时,是与国家“钱谷不入,杼轴其空”,税利损失是有联系的。“男耕女桑不相失”,为农民创造丰收产品增加收入条件,也为国家增加税收,可以说是公私两利。这就不难理解唐玄宗把男耕女桑提到“为国之道”的重要地位,以及为什么强调“劝农务穑,国政攸先”的目的。

“我无事而民自富”。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执政于王室危难的时候,他曾选择摘取道家某些思想观点来治理经济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早在唐睿宗时,谏富辛替否上疏陈时政,提出“以无为为妙,按照两卷《老子》”来治理天下。当时尊崇道家学说的潮流,对太子李隆基很有影响。玄宗即位后,除了尊崇儒学外,还大力提倡道教,弘扬玄元的作风。他曾对辅臣说:“同归清静,共守玄默。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年)正月,下令天下士庶家藏《道德经》一本,以此阐明“清静”之政。尔后,又亲自研读并注释《道德经》,总结了理国、理身的重点。

首先,根据经文,发挥了清静致富的经济思想。他引证经文所说:“我不做什么而人自化,我无事而人自富,我喜欢安静而人自正,我没有欲望而人自朴。 ”这里,将节欲、凡事简易作为治国的起点。从主体的无为、无事、好静、无欲,达到客体的自化、自富、自正、自朴,表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理。唐玄宗特地对“我无事而民自富”一句作了这样的解释:“上无赋敛,下不烦扰,耕田凿井,家给民足,所以说云而民自富。 ”这就是从道家思想中概括出的治国要领。

其次,要做到“我无事”,就必须“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他引证经文曰:“不贵很难得到之货,不见可欲”,不以珍物为贵,见到想要的东西之物,当作视而不见、望而不想一样,不为小东西所动,当然知足为足了。人一旦知足了,就会没有私心和欲望与虚心实腹。唐玄宗有八句道诀云:“以不贪为宝,以知足为富。内保慈俭,外能和同。念身何来,从道而果。少私寡欲,夷心注元。 ”这就是从道家思想中总结出的治身之道。

第三,以《道德经》作为理国、理身的根本,是以“清静无为”融会贯通的,折射在经济思想上就是:“爱民者,使之突然死搏,役之不伤性;理国者,务农而重谷,事简而不烦;则人的一生都安定,不言而化也。此无为也。”这里,服役的百姓不受到伤害、务农去烦、使民乐生等三条构成了“清静无为”的大体内容,为推行富民政策与劝农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唐玄宗孜孜不倦致力于“富而后教”、“济生人为意”、“男耕女桑”以及“清静无为”,自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虽然这些思想带有虚伪的骗人的色彩,什么“爱民”,什么“少私寡欲”,并没有那么一回事,而且唐玄宗本人向来以多欲奢豪为特点,但是,仍然不能否定玄宗经济思想多少付诸实践而取得很大的成果。

凡是提到开元盛世的,几乎没有不引杜甫《忆昔》诗的。诗人赞颂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百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都丰实。九州道路无豹狼,远行不劳吉日出……”美丽的诗句当然不是实录,但确实是盛唐的形象史诗。开元盛世,历来有口皆碑。唐朝著名的政治家陆贽说:“朝清道泰,垂三十年。”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玄宗本纪》赞曰:“开元之际,几乎是太平的。 ”明清之间的王夫之更从上下历史的比较中,得出了如此的结论:“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矣。”的确,开元时期社会非常繁荣,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黄金岁月。

社会经济的繁荣。开元时期社会经济的演进,大约分为两个阶段。

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年)以前称为发展时期。唐玄宗即位于危难的时候,面临着长期政局动荡遗留下的各种问题,最要紧的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治理政治经济环境。他限制佛教势力,不允许新营佛寺,将僧尼还俗,目的是增加劳动力。一再颁诏体恤农民赈灾,强调不夺农时,劝以男耕女桑。推行括户授田,改革赋役,把流民列为编户,安置农业生产。罢除冗吏,去掉奢侈浪费;罢不急之役,以待农闲。这些措施的综合治理,都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任务而展开的。至开元十二年,取得了大丰收,就像群臣上言封禅所说:“年谷屡登,开辟以来都没有。”

……从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年)到开元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多年丰收,蒸蒸日上,一派富庶的景象。据唐朝杜佑说,天下没有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年),“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也是这样。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没有一个士兵。”

总之,开元时期的确是太平盛世,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明。

第一,“累岁丰稔”的农业。

衡量古代农业经济繁荣的标准之一是人口增长,因为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必需的前提。唐朝前期的发展是和户口增长同步的,武德间全国户数只有二百余万户,贞观初不满三百万户,永徽三年(公元 652年)增至三百八十万户,这实际上是反映贞观末的户数,表明“贞观之治”二十余年间增加了近百万户。中宗神龙元年(公元 705年)又增至六百十五万户,也就是五十六年间增加了二百三十五万户。据宋代苏辙说,“开元之初,虽号富庶,而户口并没有升降。 ”经由括户,至开元十四年(公元 726年)户数为七百零七万。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年),增加到八百四十一万余户,即十四年间增加了一百二十六万户,为唐朝前期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垦田增加是农业发展的显著标志。唐玄宗继续执行支援农民垦荒政策,当为期四年的“括户”开始时,将括田、垦荒和他联系一起,加速了全国范围内垦荒的速度。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年),玄宗下了所在闲田、劝农民开辟的诏令。耕者多占宽乡的闲田,都不定罪,体现了鼓励垦荒的精神。除均田外,屯田垦荒也是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要方法。比如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年),“遣中书令张九龄充河南开稻田使,”后又“遣张九龄于许、豫、陈、亳州建了水屯。”总之,在支援政策的推动下,调动了许多民众的积极性,海内垦田大为增多,正如元结所说的:“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也满了。”

江南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因为人口与垦田的大量增加,为水稻集约经营提供了便利。双季稻需要劳动集约化程度更高,它的出现在水稻种植史上很重要。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年),扬州改种双季稻达一千八百顷,后又在广东地区得到推广,稻米产量骤增。小麦虽已在前代传播到长江流域,但种植还没普及,唐玄宗大力推广麦稻轮作制。云南地区水稻与大、小麦隔开种植与轮种兼行,充分利用地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官私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主要有纺织、印染。矿冶、金工、造船、玉雕、木器瓷器、制糖;制茶、印刷、造纸、服饰、皮革等行业。技艺高超,分工细密。例如, 1970年在西安市郊发现了窖藏金银器,经考古确定,系李守礼邠王府的遗物。从出土的碗、盘、碟、壶、罐,锅、盒、炉等金银器来看,工艺非常细致,以焊为例,就有大焊、小焊、两次焊、掐丝焊等。器物图案,花形不同,鸟状各不相同,灿烂夺目,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镀刻也是巧夺天工,一件模仿皮囊形制的银壶,两面各铸一马,马身涂金,脖子上系着飘带,嘴衔一杯,昂首扬尾,形象逼真,生气勃勃,是盛唐金银器的著名作品。

私营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更能表明当时经济的繁荣。例如,定州何名远以纺织作坊主身份,购定绫机五百张,成为当地豪富。以行商走南闯北、货贩致富的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货币在商品流通中愈益重要,甚至产生了货币拜物教。名臣张说撰了《钱本草》一文,认为钱既是“善疗饥寒困戹”、“能利邦国”的惠贫剂,又是“污贤达”的腐蚀剂。在儒臣的传统观念中,钱神只要游荡官场,“贤达”也就难以保持洁白无瑕。因为这个,张说主张以儒制利。以“道”、“德”、“仁”、“义”、“礼”、“智”、“信”等给予约束。这种论调也许迂腐,不过,从中也透露出商品经济较前发展的潜讯。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年),货币问题专家刘秩针对市场铜钱短缺、私铸制造的质量不好的现象,主张压低铜价,多铸公币,这样“钱又日增,末复利矣。”他敢于冲击传统的轻末观念,提出利末而不伤农的观点,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兴修水利的成就。水利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兴修水利的成就反映了开元盛世的一个侧面。

据统计,贞观年间兴建水利工程共二十六处,唐高宗时期三十一处,武则天时期十五处。唐玄宗开元时期,兴修了三十八处水利工程,加上天宝时期八处,共计四十六处,是唐朝前期的最高数字。

水利建设以开元初、中期最为杰出,开元后期已比不上以前,天宝年间又不如开元时期。这种滑坡的状况,正是唐玄宗政治上走向昏庸的体现。不过,从全局来看,开元时期还是有唐代水利工程兴修最多的时候。建设的重点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唐玄宗在先人成就的基础上,完善了关中平原的灌溉系统,对调节气候和保持水土起了良好的作用。开元诗人李华歌颂“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描写了古老的关中平原渠水潺潺、稻苗油然的肥绿状态。这种景象毫无疑问与唐玄宗重视水利关系是分不开的,也为盛唐的“累岁丰稔”创造了前提条件。

科学文化的异彩。科学文化大放光彩,是开元时期的兴盛景象之一。

唐玄宗十分关注翰林“学士院”与“伎术院”的建设,那里集中了两类专门人才:一是文学之士,二是伎术之士,供皇帝随时选用。玄宗给他们以优厚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彼此交流、切磋技术,这对于唐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唐玄宗与杰出的科学家僧一行的交往佳话,治唐史者说得特别多了。确实,一行的科学成就,也离不开玄宗的支持帮助。例如,僧一行进行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活动,玄宗命大史监督协助。观测点分布范围至盛唐疆域的南北两端,如果没有中央皇权的支持,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又如,唐玄宗鉴于《麟德历经》推步渐疏,僧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写新历,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改撰《开元大衍历经》。可惜,新历写成人也去逝了,僧一行逝世后,由兼集贤殿学士的特进张说献上《开元大衍历》,唐玄宗传下正式颁行。唐朝前期,从傅仁均“戊寅历”到崔善写“校定历”,再到李淳风《麟德历》,再到僧一行《大衍历》,体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唐玄宗还对文化事业很热心,被后世史家称颂为“好文之君”。“贞观开元述作为盛,盖光于前代矣。”看来,开元更“盛”超过贞观。太宗时,粲然毕备的“秘府图籍”,经魏征等校定分类,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体制。开元初期,玄宗下令在东都乾元殿刊校图书,“大加搜写,广采天下异本。数年间,四部充备。”后来,成立丽正修书院继续工作,到开元九年(公元 721年)完成《群书四录》,一共有书四万八干一百六十九卷。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由宰相张说负责,著名人士徐坚为副,重文之举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及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年),宰相裴耀卿“入书库观书”,忍不住赞叹:“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至于其他方面如唐诗、书法、绘画、雕塑等,也是万紫千红,体现出开元时期的盛唐气象。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受报收功,极炽而丰”。上述农业、手工业、商品货币、兴修水利和科学文化的繁荣,充分地表现了盛唐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算得上黄金时代。如果翻阅一下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还会知道,盛唐帝国是最昌盛强大的国家,比当时世界强国法兰克、拜占廷和阿拉伯等还强。

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呢?所有社会经济文化从初步发展到繁荣昌盛,都要经历很久的历史时期。汉初,经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出现繁荣,花了七十多年。唐初,经由“贞观之治”,又历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直到开元时出现极为繁盛,花了近百年。社会繁荣总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决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这是历史的真理。

中唐思想家韩愈说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原因时,指出:“高祖、太宗,边除边治;高宗、中(宗)、睿(宗),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 ”真是真识灼见!就算最杰出的人物,在他谱写历史的新篇章时,不能只凭一张“白纸”。玄宗正是基于前代的“休养生息”,继承着留传下来的生产力,才能创作出“极炽而丰”的盛世强音。

众所周知,“贞观之治”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必然结果,当时社会经济处在恢复与发展阶段,还算不上繁荣盛世。唐高宗时期,继续贯彻均田、赈济、轻徭薄赋等政策。武则天执政,更是采用“务在养人”的重农方针,督令州县长吏“务在田蚕”,只要“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晋级,反之,“若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是全给予贬职。她亲自删除修定《兆人本业》,颁示天下,指导农桑生产。这样,社会经济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户数增加速度超快。如武则天下台那年(公元 705年),全国户数六百十五万户,比贞观末年增长了快一倍。当时粮价便宜,耕地面积也不惭扩大。

显然,武则天晚年弊政丛生,但伤不及下;酷吏打击的是政治上反对派,没有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接着,唐中宗、睿宗时期,“王室好多都去逝了”,长达七八年的内乱造成了唐初以来最黑暗的政治局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内争限于封建统治集团上层,局限于宫廷,乱不于民。广大乡村的农业生产仍然在发展,只是增长速度慢了一些。韩愈说:“高宗、中、睿,休养生息。”就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来说,确实是这样。至于唐中宗、睿宗,并没有采取新的“休养生息”政策,但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基本上沿用从前的旧政策,也就是说,仍然处于“休养生息”之中。

总之,唐玄宗即位时,唐朝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创造了非常高的生产力水平。开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经济上千疮百孔,亦或是说是一张“白纸”,绝对画不出又新又美的图画。韩愈说玄宗“受报收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时势造就了盛世之君,某些封建史家把一切都归功于唐玄宗,那就错了。

“开元之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当然,盛世的出现,也是跟唐玄宗和臣僚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唐玄宗的历史功绩,是不能否认的。

首先,清理政治环境,维护内外安稳局面,保障了经济文化的顺利发展。开元初期,唐玄宗果断地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皇权,清除祸乱因素;同时任用贤能,尊信旧老,克己从谏,终于出现了“开元之治”。“朝清道泰,垂三十年”,这是社会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国防形势也非常有利,没有一个强大的番国或民族肯定会威胁到盛唐的安全。边境少事,“人情欣欣然”。史称:“天下大治,河清海晏”。“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隍的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好一派“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其次,推行富民政策,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进度。前面说的“富而后教”和“清静无为”等,虽然没有比唐太宗的经济思想先进,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实施,却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唐玄宗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依靠他们贯彻富民措施与“清静”的治理力量。模仿汉初物色“循吏”的做法,任命了一批尚清静、务简易的干吏。如:倪若水为汴州刺史,“改治清静,人吏安之。”宋庆礼兼检校营州都督,“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百姓生活日渐富裕。”姜师度以水利专家而受到重用,拜为河中尹,“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这的好处。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见,全国各地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良吏”们的努力。而这,也正体现了唐玄宗的英明。

继“开元盛世”之后,天宝时期社会经济仍旧是繁荣的。人们所说的“盛唐”,包括开元与天宝两个阶段。《开天传信记》序云:“窃以国朝故事,没有盛过于开元、天宝之际。”诗人刘禹锡唱咏:“重见天宝承平时。”可见,天宝是后人所羡慕的时代。当然,与“开元”相比较,又有所不同,正如诗人元稹所说:“天宝之后,一天天衰落。”

政治昏暗与经济繁荣的反差现象。从开元后期起,唐玄宗由明而昏,懒于处理政事,在政治上走下坡路了。天宝时期,沉溺于享乐和美色,志求神仙,委政于李林甫与杨国忠,政治上昏暗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经济上却呈增长趋势。社会繁华,歌舞升平。这么鲜明的反差现象,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

第一,户口继续不断上升。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年),全国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户,共有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人。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口四千八百九十万九干八百。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年),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十多年间,增加了五六十万户,增长速度虽不是很高,但户口数字却是唐代最高的记录。元代史家胡三省评说:“有唐户口之盛,最盛的也就在这了。”

第二,耕地面积相应增加。天宝中,唐政府掌握的垦田数是六百二十余万顷。因这隐户隐田不少,所以,实际上耕地面积大大超过。据汪筏先生估算,约在八百万顷至八百五十万顷之间(依唐亩积计),比西汉时的垦田数稍微高点。这一点也说明盛唐为汉所不能比的。元稹描述“四海之内,末耜亦满”时,是将“开元、天宝”并称的。其实,天宝中垦田之多就超过了开元时期。

第三,储粮更为科技情报殷实。天宝初,两京“米粟丰贱”。天宝五年(公元 746年),斗米钱十三,青、齐间仅只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如果跟开元中对比,几乎一样,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长期稳定。天宝八载(公元 749年),州县仓库丰实,据杜佑记载:“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诸色仓粮共计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北仓六百六十一万六干八百四十石,太仓七万一千二百七十石,含嘉仓五百八十三万三千四百石,太原仓二万八千一百四十石,永丰仓八万三千七百二十石,龙门仓二万三千二百五十石。 ”这是玄宗朝国家最高的储粮数,体现了农业连年丰收的硕果。安史之乱前一年,边远地区的陇西,人口一年年在增加,土地日辟,桑麻遍野;至于中原地区的繁庶可以想像。

第四,百工兴旺,百货流通。天宝初,唐玄宗支持陕郡太守韦坚开凿广运潭,虽然以通漕运为出发点,但也与玄宗的加强物资交流的想法是有联系的。广运潭开成后,首先到达的是全国“轻货”,俨然是盛大的博览会。数百只新运船,满载着以江淮为主的优质特产,如广陵的锦、镜,京口的绫衫缎,会稽的铜器、绛纱,豫章的名瓷、酒器,宣城的糯米,南海的碡瑁、珍珠等等。这些产品虽然带有“上贡”性质,很受人欢迎,难道商人就不货贩畅销吗?广运潭的货利通航,正是天宝年间经济繁荣的一幅图画。

手工业发展也很出色。如丝织业,就有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绯绫、白编绫、绸、绢、八蚕丝、轻容、花纱、紧纱、宝花罗、花纹罗等花色品种,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好。不少丝织物还以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意。又如制瓷业,北窑向以邢州窑独享闻名,南方的越州、婺州、温州、洪州、岳州、饶州等郡,均为名窑,窑区之多已多列前茅,瓷质之佳也可与邢窑不,相上下。越州生产之瓷名闻遐迩,典雅精美,历来有邢一越二之说。值得注意的是,豫章郡也产名瓷,《新唐书?地理志》没有列入郡产土贡之内,很可能是民窑所产,几乎异军突起,韦坚开凿广运潭,汇集江淮各地名优特产时,不以越瓷、而以豫章郡“名瓷”展出,说明它必有自身独具的特点。

第五,驿驴运输的发达。“京兆府奏两京之间多有百姓僦驴,人们所说的之驿驴,往来速度很快。”东都、西京是全国商业中心,客商来往特别多,运输最为繁忙,城坊行肆比肩,百工争辉,万商云集,店铺林立,需要各地物资上市,行商货贩,需要沿途留宿歇脚或奔波代足。于是,私人模仿官驿制度建立私驿,经营客栈兼营畜力运输,超过开元天宝年间。开元中,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都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称为驿驴,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这种为客停止接送的新兴旅运业,便利经商,业务繁忙,经营有方,能致大富,天宝时有了新的发展。

第六,江南地区经济更加发展。开元时,江南经济已有很大的进步,天宝时期显露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方的水稻种植具有很优越的条件,双季稻进一步推广。经济作物如茶叶、甘蔗、柑桔等种植明显增多,如柑桔产区普及南方各地。唐玄宗喜欢吃柑桔,天宝十载(公元 751年)对侍臣说:“近日于宫内种甘子许多棵,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丝织业与北方比较,不仅数量上领先,而且质量上也不差。制瓷业也表现出超越北方的态姿。扬州是冶铜业、铸造业、制镜业的中心,天宝年间北方流传的歌谣有“扬州铜器多”的辞句,正是江淮采制铜器发达、名列榜首的体现。

以上几点,从各个表现显示了天宝时期的繁荣氛围。天宝八载(公元 749年)二月,唐玄宗引百官参观宝货如山的“左藏”库,赐帛有差。历史上把这叫做:“是时州县殷富,仓里存的粮食,动以万计。”唐玄宗“以国用丰衍”,得意洋洋,陶醉在一片繁荣之中。

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为何政治上日益昏暗而经济上继续发展呢?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但也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相统一的时候。开元初、中期,政治的开明,让经济发展,彼此是协调和谐的。而天宝时期则是不同步的,政治状况日益“滑坡”,经济上却沿着原有的方向前进。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政治昏庸尚不构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本书说过,天宝时期政治昏暗主要表现为:玄宗荒于理政,宠信李林甫(后来是杨国忠),用人不当,不纳忠谏,偏信谗言,制造冤案等等。这些,在某些方面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并没有造成“天下大乱”,社会生产秩序仍还较正常地维持着,广大农民远远没有到了“揭竿而起”的地步。后来,安禄山爆发了叛乱,但没有爆发农民起义,这就清楚地说明,创造物质财富的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生活得还可以。正因为这样,天宝时期,社会生产力依照固有的上升方向前进,没有出现断裂、阻滞或者倒退的情况。

消费刺激生产,也是一个原因。天宝风俗奢靡,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骄奢淫逸、靡费不节、追求奇巧、觅取宝货,大大超过元朝。所以,消费品的生产比重增大,奢侈品生产特别兴隆。例如,丝织品有绸、絁、绢、绵、绫、罗、纱等,绫的种类又分细绫、两窠绫、瑞绫、熟线绫、独窠绫等。还有一种叫“轻容”的,它是纺织高档丝罗的优质原料。“蜀烟飞重锦,峡雨测轻容”,“轻容”指由这种高级薄纱精织而成的名贵罗绮。诗人赞不绝口的“轻容”,不是一般人用的。又如夜明枕,光照一室,不假灯烛,工艺是何等的高超。很明白,贵族官僚的特殊消费,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也使工艺技术的进步。

天宝时期货币政策的改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流通,这也是社会繁华的因素之一。唐代常用的货币是铜钱,但官铸不足,钱不敷用。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更加突出,私铸活跃,严禁也无济于事。开元晚期,唐玄宗似已意识到增加铸钱的必要性,但没有足够的铜源,也难以增铸。因此,他采取增开加置钱炉、铜矿的办法。天宝末期,置天下钱炉九十九,每炉年铸钱三千三百缗,费铜二万一千二百斤,全国铸钱总量可达三十二万七千缗。对唐朝而言中最高。每炉只役丁匠三十,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让铸钱成为获利颇丰的产业,刺激了国爱投资冶铸业的积极性。而铸币的大量增加,加速了商品流通,使市场更加繁荣。此外,自然灾害较少,也是客观上有利的条件。杜甫《忆昔》诗云“百余年问无灾变”,抒写了唐朝从立国到极盛时期景象。当然,全无灾害不是事实,但也确无大灾或者特大灾害,就少灾而言,天宝比开元更为突出。

盛极而衰,危机潜伏。无可置疑,天宝时期是繁华的。但是,在“繁华”的背后,潜浮着社会危机。“气盛而微”,其理固然!一方面,各种消费激增;另一方面,社会财富丰实;这是当时封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特点。军费日益增多:开元前期,每年边防费用不过钱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农民非常痛了。”官僚机构耗费惊人:机构重叠,官员众多。唐初依品制禄,一品官月俸钱三十缗,职田禄米不过千斛。开元时一品月俸增至三万一千,而天宝时期的数字,又比开元时期要多。上述军费与行政费,可以说是正常开支。至于特殊的赏赐也不少,如天宝六载(公元 747年)十二月,“命百官阅天下岁贡物于尚书省,既而悉以车载赐李林甫家。 ”这样大的开支,这样惊人的浪费,不能不压抑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势头。

为了保障封建统治者极度需要,唐玄宗千方百计地搜括财富。正如宋代苏辙指出:“(宇文)融既死,而言利者争进。韦坚、杨慎矜、王鉷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敛极矣。”王珙身兼二十余使,杨国忠身兼四十余使,是历史少见的。这批聚敛之臣的出现,正是适应天宝经济繁荣而又潜伏危机的时势需要,是这时期形成的怪胎,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畸形儿。“聚敛”活动反过来又刺激了权贵的物欲胃口,让封建机体更加腐蚀。当然,后果是极端严重的。“盖玄宗在位岁久。聚敛之害在整个天下,故天下遂分。”封建统治阶级日渐贪婪,是后来爆发安史之乱的最大原因。

隐性的社会危机还表现在贫富差别。“海内富实”的局面,根本而言,是千百万劳动者创造的。历史上叫做“人情欣欣然”,一般是赞美的话。但劳动者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大概也是事实。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农民起义,指明安定的社会生活。当然,开元天宝时期,越到后来,贫富差别日益明显。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年)十一月初,杜甫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农民的痛苦。注意!路“有”冻死骨,不等于哀鸿遍野的惨境。如何估计天宝末人民生活状况,恐怕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是整个黑暗。那样估计,还没有符合盛唐气象的事实。贫富对立更加强烈,但还没有到了“揭竿而起”的地步。这就是叛乱发难于北疆而不渊源于内地的根本原因。

最严重的问题是“朱门酒肉臭”,豪华荒淫的生活方式和瘟疫一样。其中,特别以唐玄宗本人为最突出:晚期荒于理政沉醉于歌舞,“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最后走上了衰败之路。

同类推荐
  •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这本书是《清朝这些人儿》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主要人物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的一生与明朝有过合作,更多的是对抗。在本书中,我们将清楚地剖析努尔哈赤的一生,我们还将从努尔哈赤、从女真族、从后金国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朝代的历史。
  • 孟子(名人传记丛书)

    孟子(名人传记丛书)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邹国,自幼丧父,家境贫困,从小勤学苦读,受教于孔子门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倡导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携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由于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施展,晚年后他退居讲学,继续他的教育事业,被后人尊为“亚圣”。
  • 鲁迅

    鲁迅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传记并没有十分完整地描绘出比尔·盖茨的全貌,却是尽量全面地写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才经历。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充满荆棘的。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文字可以记下这些事件、却不能表达个中辛酸。他成长中的挑战,他创业过程中的波折,这一切都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也同样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比尔·盖茨,来了解这个伟大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吧!
  • 山本五十六传

    山本五十六传

    《山本五十六传》由明华锋著,作为一本二战将军山本五十六的传记,分章节介绍了山本五十六的童年时代、海军军校学习经历、他所指挥的重大战役,以及他航空兵战术思想形成等众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其中不乏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也涵盖了山本五十六的家庭生活和意外身死,以及对太平洋战场局势起到转折作用的偷袭珍珠港和中途岛海战。作者以鲜活的笔触,为读者介绍二战中的知名将领,点评名将的是非成败,功过得失,历史性与趣味性并存,《山本五十六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
热门推荐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宠物小精灵之执念

    宠物小精灵之执念

    陨落于黑暗的未来,等待着黑暗的光辉拉开终焉的序幕。
  • 虚无传奇

    虚无传奇

    时空流浪者石北意外来到虚无大陆,因为受伤失忆而仅仅依靠经验及本能的石北究竟会在虚无大陆掀起怎样的波澜,又会闹出哪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一切尽在《虚无传奇》。无需传奇,铸就传奇。
  • 大道天赐

    大道天赐

    老天想让我帮他,让我由内瓦解人类!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绝世根骨,我只知道我干什么都一点通,我是天下第一的天才。我用天的,吃天的,最后却只得逆天而行。百花老祖自以为他风华绝代,却不知道,他所创大道,终点也是殊途的,他自以为是,却也不过是一个乡下人,没见过大世面。一道通天,二道御天,三道开天,四道升天,五道同天却不过是凝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罢了
  • 彩色翅膀的天使

    彩色翅膀的天使

    知晓褚氏家族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过那样一个诅咒:褚氏双子,存其一也。褚氏几代双生,或男或女,终是摆脱不掉的命运。宁彩望着镜子里的脸,总觉得那样熟悉这是一个奇怪的感觉好像很久很久之前镜子里的自己不是这副模样好像曾经有一个人和镜中面孔一模一样褚言溪、褚言汀谁是谁命中注定的劫谁又终将成殇
  • 女总裁的兵王保镖

    女总裁的兵王保镖

    兵王踏入都市,英雄救美,却反被美女包养。兵王踏入都市,英雄救美,却反被美女包养。兵王踏入都市,英雄救美,却反被美女包养。你,我包了。
  • 黑白医院

    黑白医院

    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医学生,因为熟人的关系而进入一间,神秘又诡异的医院。在这风光医院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你分不清黑和白。在这里生死只在一念之间,一场惊天阴谋,到底谁在操纵,谁是幕后boss?鬼其实在你身边不信你看那边……
  • 至尊狼少

    至尊狼少

    “有美眉不泡!纯属有病”……他是一只狼,从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个美女,他是一个谜,由孤儿瞬间变为华夏神秘组织的太子,他是一个神,驰骋华夏,震撼世界,坐拥天下至尊,怀揽无尽美女,浮华背后,黑暗世界,他越变越强大,看他如何操纵人生旅途,颠覆世界,书写华丽传奇。
  • 远在千里之外

    远在千里之外

    爱情不是你我能决定的事情,无处寻觅也无法逃避。
  • 文明的命运

    文明的命运

    这不是小说,而是一部人类史。从人类开智写到人类消亡。《物种起源》告诉我们人类不是最初的物种,这里将告诉你人类也不是最后的物种。为什么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消亡在历史的尘烟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向海洋殖民道路并开创工业文明?为什么西欧能脱胎于落后的中世纪走向海洋并于19世纪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为什么少数民族能两次在中国建立正统的王朝?······是什么决定着历史上人类各文明兴衰进程?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的未来在哪里?这里会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