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好处,给别人实惠,把利益让一部分给其他企业或是群众,以达到“双赢”。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好几天没有食物吃,这让他们已经是油灯枯尽很难支持了。这时,万能的上帝出现了。他告诉他们前面某个地方有一个湖泊,在那里可以钓到鱼充饥!上帝一手拿着一根鱼竿,一手拿着一条鱼,让他们各选一样。一个人想到:“我有了鱼竿就可以钓鱼,当然就可以活下去了。 ”所以他选择了鱼竿。另一个想到:“我现在吃了鱼才能活下去。”所以他选择了鱼。选择了鱼竿的那个人强忍着饥饿向湖泊走去,可是当他快走到时,实在无法支持了,只好望着湖泊死去。选择了鱼的那个人先美美地把鱼吃了,然后向湖泊走去。可是当走到湖泊时才发现没有鱼竿无法钓鱼,结果也难逃一死。
怎样他们才能生还呢?那就是他们共同享用鱼和鱼竿就可以了。上帝就是要让他们达到“双赢”,但必须要考虑对方!结果他们只考虑自己,只有含恨而终了。
在当今社会你要学会“双赢”,还要学会超越“竞争”,这才是根本的制胜之道!
有两个孩子曾经是最要好的伙伴。一天,一个孩子拿了五颗玻璃球找另一位孩子玩。他数着手中的玻璃球,告诉他的伙伴:
“我这里有五颗玻璃球,我给你两颗,你跟我玩好不好?”
另一位孩子这下噘起了小嘴:
“不行。除非你给我三颗,我才跟你玩!”
“玻璃球是我拿来的,当然应该是我拿三颗喽!”这个孩子争辩道。
“是你叫我陪你玩,又不是我要你陪我玩!”另一位也毫不相让。
结果,从此他们再也不说话了。
这就是竞争,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使是孩子它也残忍地不放过。两个孩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各有凭依,结果不欢而散。竞争的残酷由此也可见一斑。
要生存,或者生存得更好,就必然要竞争,这是没有选择的,是不为你的意志所改变的。竞争的终极目标就是使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使自己能活得更自在、更舒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家无休止地竞争。
任何竞争行为都无可避免的带有自私的一面,没有自私的一面就不是竞争了。简单地说,竞争就是双方或多方同时“抢”成功的筹码,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导致某一方生活状态的闲适与另一方生活状态的困窘。竞争是人类天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竞争也就无可厚非。达尔文指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法则。从体能上来说,人类并不像有些动物那样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然而,相对弱小的人类却能够繁衍至今,无疑应该给人类的竞争精神记上一笔大功。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对财富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努力开拓的一个原动力,因为任何人都希望摆脱贫困、寻求财富。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新大陆的发现是基于对财富的渴望。同样是对财富的渴求使得人们创造了另一个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潮——科技时代。人类对财富的向往,竞争本性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了。尽管千百年来,人们对人类是否天性自私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但即使是众多的圣哲之士也不能拿出令人满意的证据。因为谁也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人类都有其自私的一面。竞争只是自私的集中体现罢了。竞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驱使。
当相互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们都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因而面临利益冲突时总是力图战胜别人,损人利己在所不惜;有时为了使别人不超过自己,甚至选择损人又不利己的做法;很少有人会选择利己利人的行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始终如一地选择损己利人的行为。
既然人们都有自私的一面,竞争也是无可避免的,那是不是竞争就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呢?有没有更好的,令双方都受惠的竞争结果呢?
利益的冲突引起竞争,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智慧、把思路打开,经常从双赢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很多时候是有皆大欢喜的局面出现的。
古老的阿拉伯世界流传一则充满智慧的故事:
有位老人死后留下了十七匹骆驼及一张遗嘱给他的三个儿子。依照遗嘱的划分,老大可以得到一半数量的骆驼,老二则是三分之一,老三则是九分之一。这下子问题来了,十七匹骆驼是不能整除于二、三或九的,势必要将两匹骆驼宰了分尸才可以。但是死骆驼又不值钱,三兄弟为了这问题大伤脑筋,甚至闹得兄弟翻脸,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请族长裁决。
族长了解情况后,笑咪咪地表示,为了让兄弟们和睦相处,决定再送他们一匹骆驼,以凑成十八匹。这样子,老大就得了九匹骆驼,老二、老三则分别拿到六匹和两匹。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骆驼加起来还是十七匹,多的那一匹,仍旧完璧归赵地送还到族长手中。
……不少数学参考书或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籍都收录了这则故事,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个数学题目而已,其中还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上演类似的戏码。一次我在回家的途中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我老家在河北沧州,但下火车之后,还要花 200元坐出租车才回得了家。我在上出租车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人搭车也是 200,三个人坐也是这个价钱,何不再找两位乡亲免费让他们坐上一程呢?果然,询问之下,找到两位一同坐车到县城。
在返乡的路上,三个人难免寒喧客套,一聊之下,才发现我现在是在做讲师,而他们两位刚好又很敬重这个职业。此时原先免费搭便车的两位乡亲齐声说道:“李强,刚才不认识你,所以让你出钱请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你了,就让我出钱请你吧!”我连忙摇手谦让,三个人都抢着要出钱。
这时候出租车司机说话了:“各位乡亲,我也是和你们同一个县城的人,这样好了,你们每人各出 100,也都比单独一个人坐车省100,也让我多拿 100,这样子每个人都赚 100!”在满车欢笑中,大家一致同意。
其实解决问题有许多方法,只是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太习惯使用“减法”思考,意图寻求胜负分明的结果,到时最后往往以两败俱伤收场。
在追逐财富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另一个范畴:道德。道德教导人们公正崇高,财富似乎使人贪婪卑劣,它们两者好像是天生的一对冤家。其实并非如此,它们之间是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的,是没有必然矛盾的。只要你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合乎法律的,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和道德相矛盾。当然,你如果将所有的精力和兴趣全部投注到对财富的竞争角逐上而忽视了道德,那迟早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这个定律尤其在当今社会竞争中尤为明显。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像一条绳子,把各个本不相连的人串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个人利益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每个人都是生存于社会之中,只有社会整体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利益才能有所保障,所以每个人都才自然而自觉地去遵守那些客观存在于社会中又不诉诸条文法规的准则和规范,从而使社会维持正常的运转状态。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全社会对道德的行为都有权利去支持,而对于不道德的行为都有义务去谴责和制止。因此说财富和道德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只是看你能否恰当地使它们处在平衡位置了。
当今社会除了道德、新闻舆论使竞争者维持那些客观存在于社会之中又不诉诸条文法规的准则和规范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合作双赢。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
世纪之初,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广东率先做出积极回应。2000年 4月,“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举行,省长卢瑞华亲率全省实力最强的 500家企业昂然西进,强势出击,会上共签下合作项目 76项,成交合同金额达 24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 1/4,高居各省之首。广东已铺开了与西部地区在产业、市场、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
广东可以为哈密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如哈密瓜、葡萄、哈密大枣等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哈密地区 80%的新鲜葡萄直接销往广东,或通过广东销往海外。另一方面,广东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哈密地区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农牧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哈密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而且大多位于铁路、公路沿线,开发条件便利。此外,敦煌、哈密、吐鲁番一线的旅游资源有望成为新的热点。
“你发财,我发展”已经成为广东与对口支持地区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生动写照。
也许你会说这是优势互补式的双赢,这很容易做到,而在同行业中就不会有“双赢”了。其实并非如此,只要你肯和别人实行双赢,很多情况都是可以做到的。下面就是一个同行业双赢的典型例子。
上世纪 90年代初,美国汽车工业陷入自我毁灭的恶性竞争泥潭之中。年终现金回馈及经销商折扣战此起彼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使汽车生产者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条件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美国家庭财产公司联合发行了 CM认同卡。该卡规定,持卡人购买或租用通用汽车,可享受刷卡金额5%的折扣,但以每年不超过 500美元,累计不超过 3500美元为限。此卡发行的第一个月,就有持卡人 120万,两年后增至 870万,而且持卡人数还在继续增加,有效地扩大了通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对于非持卡人而言,通用汽车的车价相对提高,因为经销商不再提供现金回馈或折扣,因而潜在购买车的客户,可能会考虑购买福特汽车或其他品牌的汽车,这样福特和其他汽车生产商稍微提价。这样,通用汽车公司也可以适当涨价,而不流失客户,同时让福特等汽车商占到便宜。进而使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公司都赢了,形成了共享成功果实的皆大欢喜局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取财富的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变。经营管理发展到最后,均无一例外地指向“人”这一范畴。没有人,一切事业的发展都成了海市蜃楼。争取人,就要用“双赢”的力量去换取社会大众的支持,也可以说是要超越竞争。
上世纪 60年代初,华莱士经营的《读者文摘》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快《读者文摘》就成了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华莱士也赚满了腰包。利润这时对他而言已经不是最大的追求目标了,他觉得只要够本就够了。在华莱士的认识中,工作狂是没有必要的,疯狂地追求利润更是对人性的扭曲,人们的生活绝不应该这样。因此他向文化企业的神圣使命——为读者提供“隽永的文章”发起进攻。为了更加公正地评判商家,《读者文摘》在其创刊之后的 30年间一直不登广告。为了寻求最好的文章,《读者文摘》付给作者最高限度的稿费,他尽可能不抬高《读者文摘》的一贯销售价,以便让更多的人能读到它。同时他还把利润尽可能地返还给支持爱护这份杂志的人们,以及全社会。他还为慈善事业贡献出大量的钱物和时间等等。
可是,现实好像与华莱士作对一般,他越是不想赚钱,利润越是源源不断地向他流去。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他给予读者最好的一切,也因此得到了读者们成倍的回馈,他给社会爱心,社会也就更加厚爱他。《读者文摘》的发展就像藤蔓的生长一样,它的生存拥抱着别人,也从中得到了支撑的力量。只有在双赢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支持你不想发展都难。
你要得到某样东西,你就得给别人一些东西去交换才行,这就是“交易”。你给人帮助,别人就会给你帮助,就这么简单。因此可以说双赢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的。
请看三国时期蜀国邓芝劝说孙权联合一事: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相依,共同抗曹。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然刘备过世之后,吴蜀关系日益紧张,而北方魏国的国势如日中天。形势对蜀国相当不利,邓芝临危受命,出使吴国,希望恢复联盟,共同抗曹。
邓芝出使吴国之时,两国尚未结束交战状态,而局势对吴国更为有利。孙权设鼎陈戈,杀气腾腾接见邓芝,邓芝从容不迫,含笑而入,见孙权长揖而拜,侃侃而谈:我乃蜀中一介书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你们却陈兵设鼎以待之,何以如此气量狭窄,不能容物?孙权听后,乃斥退武士,邀邓芝上殿赐坐,改容相谈,平等的谈判就此拉开序幕。
孙权虽然改变了态度,主动向邓芝请教吴蜀联合的利害关系问题,然而他仍怀有动摇之心。邓芝切中要害,单刀直入:“大王乃乱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联合,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以攻,蜀亦顺流进取。那时,则江南这地,不复为大王有矣。”
从邓芝的这一席话语,不难看出,他抓住了“联合”是维系到两国存亡之大计这一关键,把吴蜀两国对立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利益,消灭了对抗的因素,树立了共同信奉的一种准则,顺利地说服了孙权,完成了诸葛亮交给他的使命。
看到这里相信朋友们都知道怎样去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了。
人类不光是有自私的一面,还有慈善博爱的一面。博爱和慈善为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家所接受,他们的行为也证实了这一点。当财富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它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所有,而是社会大众共同所有的美好局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样说过:“当你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金钱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它已不能使你吃得更好,旅行得更好,或者拥有一辆更豪华的车。我已经说过,有一天我要放慢我的工作节奏,我要把我所有财富的 95%捐给慈善事业,因为不管我日后会有几个孩子,我都无意把我全部财产留给家庭。无论我将来能累积多少财富,我到时候一定会找到一个最佳办法,让别人都能从中受益。”财富来自于社会,最终也会回归到社会,只有这样你的财富才能长久!企业家的大量捐资使他们的名声与信誉更好,也能从社会得到更多的回报。1997年,被称为“金融鳄鱼”的金融巨子乔治·索罗斯为社会慈善事业捐资达 3.5亿美元之巨。又比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在他取得财富和成功后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在教育基金、医疗基金等各种公益事业上也有大量的捐款。
这些慷慨捐赠将使众多的人受到惠泽,为此人们会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激,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同时社会也不会忘了他们,并且会给他们更加丰厚的回报。
给别人好处,给别人实惠,把利益让一部分给其他企业或是群众,以达到“双赢”。从短时间来看的确会少赚钱,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得到更大财富的回报!
成长之路练习六
一、太阳的下面没有永远不被融化的坚冰,亲切真诚的问候总是让人如浴春风。向人道一声早安,可以挽救生命,你是否经常亲切地向别人问候?
是□……否□
请描述你给别人问候时,别人当时是如何反应?
请描述别人向自己问候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赞美可以使人增强自信,赞美可以使人心中充满阳光,你是否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赞美别人?是□……否□请描述一次自己感受最深的赞美?
三、描述一次自己感受最深的合作经历,对自己有什么触动?
四、你是如何看待双赢的?你认为双赢应用在你生活的哪些方面对你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