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古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
清华大学校内的林荫道上,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有时会见到一个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腋下夹着一个布包的人。不认识他的人,可能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到清华来送书的书店老板。这个人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陈寅恪。
抗战结束后清华大学恢复正常的教学,双目失明的陈寅恪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不见为净之室”。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来看望陈寅恪,见他体弱多病、双目失明,便劝他暂时不要开课,先休养一段时间,搞搞个人研究。陈寅恪马上回答:“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我要开课,至于个人研究,那是次要的事情。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
陈寅恪一生都是这样。他的教学水平相当高,例如他讲授晋、南北朝、唐史无数次,但每次的内容都有新的,侧重点也并不完全相同。他备课、讲课极为认真,一丝不苟,哪怕是一个字的错误也从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他都感到极其劳累。
陈寅恪总是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平常之事,这就是“怎能不干活”
的深刻含义。在1929年5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中,他写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点石成金
很多人都渴望舒适和安逸,但是舒适和安逸能否带来人生的真正幸福?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渴望闲”和“闲不住”是做人的两种不同的境界。“渴望闲”是庸人的境界,庸人的人生被浪费、被虚度,活过与没活过没有区别;“闲不住”是高人的境界,高人的人生被珍视、被充实,在历史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青少年朋友的人生刚刚开始,做哪一种人,你可以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