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全文所处的时代
武全文出生于明代泰昌元年,卒于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几个时期,而其政治生涯,是在顺治、康熙两朝。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明清两代,已是夕阳晚照,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无不打上封建没落的印记。其特点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发展。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武全文活动的主要时代,是清朝前期,由于长期的战乱,明代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和萌芽了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至乾隆、嘉庆时期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武全文两头都没有赶上。但国家毕竟已经统一,天下总算太平。
(2)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皇权空前提高,皇帝总揽大权。君臣关系如主奴,尤其是对汉族官吏和广大人民进行残酷而恐怖的统治。如大将蓝玉一案就杀了1公13侯2伯,株连达1万5千人。
大力提倡理学,推行八股取士。文网严密,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文化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情况下,产生了富有积极精神的反抗传统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哲学思想。明代王艮、李贽反对道学,猛烈攻击封建礼教,富有叛逆精神。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抨击理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这给明清文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一些思想进步、态度积极的知识分子抛弃正统观念,写出了一些反抗封建礼教、民族压迫的优秀作品。
2.武全文的生活与创作
武全文一生,大体经历过如下几个阶段:
(1)故乡读书学习时期(幼年至27岁)
武全文出生在一个经济较为殷实的家庭。他的家距县城仅五里路。他自幼入家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之类接触较早。诗的方面,主要是读《千家诗》以及当时流行的专供科举考试用的试帖诗之类。至于唐诗,有时也读到。除读书外,他喜欢散步、游逛、收藏石头。除他所住小坪村附近的山水古迹外,他游历过本邑的重门山、碧屏山、云雾山、高神山、神泉、文庙等处,并至省城太原读书,这使他大开眼界。其间12岁时,游庠考试夺魁,成为博士弟子员,受到督学桂苞一、孙兴公二人指点。16岁,母亲病逝,辍学在家,至19岁复学就读。20岁,乡试中亚魁举人。
(2)任陕西崇信县知县时期(28岁至35岁)
28岁时会试赠同进士出身,赴陕西省平凉府崇信县任知县。此时武全文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儒家思想占主导,老子庄子的那一套消极的东西,虽时有耳闻目睹,但并不占主要。他决心在崇信县大干一场。但崇信县当时一片荒凉,赤地千里,树皮剥尽,破屋颓墙,人烟稀少,连个像样的县衙也没有,他只得在一个山丘上找屋住下,算是办公场所。这个县城仅几十户人家,方圆二里,居民蓬头垢面,住在土窑洞里。武全文到任后,做了不少事,如:整顿县衙,整顿治安;奖励耕织,鼓励经商;兴办教育,移风易俗;引水浇地,制造水磨等。这在客观上有益于当地劳动人民。七年间,政绩斐然。
同时,他游历了尧庙、潼关、西安、乾陵、马嵬坡、崆峒山、弹筝峡等名胜,均有诗作。
(3)北京任刑部郎中时期(36岁至39岁)
顺治十一年武全文升任刑部郎中、山西刑部清吏司主事,次年任湖广清吏司员外郎,顺治十四年,又任福建清吏司郎中。在京为官约四五年,曾参与早朝。此类法制工作,本非其所愿,也本其非所长,但他仍认真去做。期间,他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同时,也结识了一些饱学之士,参观了北京不少名胜古迹,阅读了部分未见之书。性格更加成熟,知识更加提高,阅历更加丰富,而老庄思想也一步步加深。
(4)陕西分巡时期(39岁至41岁)
顺治十五年,武全文分巡关西道,任陕西布政使参议兼按察使副使,后迁升整饬固原兵备道。期间,在平凉、高平、兰州等地,又游了不少山川及名胜古迹,亦均有诗纪之。
此时,武全文的军事才能亦得以显示。
(5)故乡守孝时期(42岁至47岁)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武全文父亲逝世,按封建社会礼制,时任陕西崇信知县的武全文要回家守孝三年。武全文在家呆了约5年有余。期间,他思考了自己十几年来为官的经历,同时,又游了故乡的一些山山水水,如双鹤山、李宾山、六师岩、方山,结识了韶兴籍落魄文人周侣仙,谈文论诗,颇有所获。他还写了不少咏雪、咏梅诗。
(6)分守山东(东兖道)时期(47岁至48岁)
康熙五年九月,武全文奉命赴山东,任山东布政使参议,分守东兖道。期间,他再次洞察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争斗,发出了“努力中流思砥柱,却愁孤掌骤难鸣”的感叹。老庄思想进一步加深,他甚至觉得身心疲惫。在山东,武全文游了趵突泉等名胜,尤其使他激动的是上泰山谒圣庙、拜孔林,他写道:
生为男儿居中国,若个有缘登泰山。
高踞东维凌四岳,此身不解在人寰。
真有点昏醉了。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更可知其政治抱负。
(7)遇减员返乡待命时期(48岁至55岁)
康熙六年,武全文在山东任上,听到了要裁减官员的消息,不久,即接到命令要他离职返乡,那里他才48岁。一方面,他感到十分留恋,不能报国尽忠,施展才能;另一方面,又感到无官一身轻。返乡后,他几乎谢绝人事交往,失落感很重,觉得很没面子。但他还是思考着国事、官事、前程,同时游家乡山水,如:藏山、大安山、霞峰山、温池峡等等,均有诗作。此次在家闲居约七八年之久。
(8)湖南督赈及反叛时期(48岁至56岁)
康熙十三年,由少司马孙光祀举荐,武全文先督赈郧阳,后分守衡永郴道,任湖南省布政使参议。期间,游了洛阳、荆州、武昌、汉口,登了黄鹤楼,看了赤壁等著名古迹,尤其在军用船上度过了约七八个春秋,亲身体验了从军的生活,体验了南方的水土人情,大大开阔了眼界与胸襟。请看其《抵武昌临江汉》诗:
雄风自昔推三楚,天堑于今控百蛮。
江水北流吞汉水,龟山东向拱蛇山。
烟波万顷笼黄鹄,渔火千帆照白鹇。
铁锁堪怜吴计拙,欲恢长策济时艰。
何等气魄,何等胸襟!其诗集中也罕见。
(9)告病返乡时期(56岁至谢世)
康熙十四年,武全文作《歼贼六议》,皇帝召见。归途中疾病大作,从此告病还乡。时年仅56岁。
返乡后,日与子弟晨夕以学术、德行相研讨。同时,游山玩水,吟咏度日。
现在我们先来看他上任途中写的《登黄鹤楼》诗:
万里长江百尺楼,白云飞尽楚天游。
此身直立层霄上,手挽银河夜倒流。
雄心壮志,跃然纸上。然而,一接触现实却又是另一番心思。他在一首题为《道署口占》中写道:
时艰早夜念民生,吏治如何彻底清。
努力中流思砥柱,却愁孤掌骤难鸣。
矛盾的心理,昭然若揭。现实的官宦生活,终于使他明白:
“入世簪缨成桎梏”
——《秋兴》
终于,他选择了一条自以为明智的路,请看《释癖》一诗:
终日推敲不厌频,眠餐都减费精神。
狂来独对芸窗笑,犹胜贪财好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