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2200000006

第6章 这究竟是谁的人生

妈妈的午餐快递服务

三年级的小卡拉从来不担心会忘了带午餐或午餐费,因为从她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每天都会在午休前几分钟到学校,然后在餐厅里为卡拉递上热腾腾的午餐,有时是自己做的热汤或通心面,还有的时候是麦当劳的快乐儿童餐或必胜客的比萨。“卡拉不喜欢吃三明治,”这位妈妈跟朋友说,而且语气里一点也不认为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女儿的午餐打转是一种负担“,再说学校餐厅里的那些食物——连我都不想吃呢!”

努力和查理一起做作业

艾尔和辛蒂非常泄气。他们10岁的儿子查理,今年被安排在学校的优生班,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礼遇,但查理自己却缺乏兴趣。他对作业一点也不热中,以致现在能否继续留在优生班都成了问题。最近这对忧心的父母一直努力和查理一起做作业(甚至比他还用功),上星期他们还放弃一个筹划已久的家庭聚会,因为他们三个必须花整个星期天下午的时间把查理早在几星期前该交的实验报告完成。辛蒂坦诚地说:“我很怕他如果从优生班被退下来,会感到沮丧,而且对学校课业更不愿花心思,虽然我也觉得帮他做作业是不对的。”

奥斯汀母亲的来电

足球教练山姆一接起电话,听到奥斯汀母亲的声音丝毫不感到惊讶。奥斯汀是个还算用功却不知为什么老是少股劲儿的孩子,像上一场球赛,他多半时间都是坐冷板凳。这已经是奥斯汀的母亲第三次打来电话了:第一次她只是做个自我介绍,并说她乐意当球队的爱心妈妈,山姆很感谢她。第二次她建议把奥斯汀从前锋位置换成中卫。这一次,山姆心里很清楚,她想要知道为什么昨天的比赛奥斯汀很少有机会上场。他叹了一口气,做好接下来肯定是一段冗长谈话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事情照着自以为是的理想计划完美进行,而过度操控——这到底是谁的童年?

无庸置疑,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己所能提供孩子最好的生活。但是,我们事必躬亲为他们打点好生活中的一切细节,这样做就长远来说,真的对他们(或我们)有帮助吗?

务实一点来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由于我们常常是明明知道,却又执意去做,因此,我们最好先来思考一下下面的这几种可能性。譬如说,有没有可能我们这么用心地监督孩子的生活,却侵犯了孩子原来应该享有的私人空间?有没有可能我们努力让事情依着自己的安排进行,却让自己过得更辛苦,也让孩子的生活更无趣?有没有可能我们一直专注于孩子的工作成果、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结果却反而让孩子更缺乏竞争力。

如果父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让孩子在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学习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那么上述的情况是蛮有可能,而且往往的确是会发生的。一旦如此,就很难重新来过。放弃当望子成龙的父母,听起来好像相当轻率而且不智。过去我们彻头彻尾地认为,好父母就应当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未来将面临生活严厉的挑战,我们少做一点就是疏忽。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才能确保不出差错呢?有一位母亲非常担心她12岁儿子的社交生活,怕他没有朋友,于是她想尽方法帮忙他,鼓励他参与活动,主动邀请有同龄小朋友的家庭来家中聚会。当儿子终于开始尝试自己迈出脚步,打电话跟朋友聊天,偶尔请小朋友来家里玩,这位母亲高兴之余,却仍然忧心。她怕孩子还是不够积极,于是又开始盘算着是不是该插手再多帮孩子安排一些活动,以确保他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我们的文化也许崇拜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即兴自然的东西(就像高速公路广告牌上模特儿的飘扬长发、红润面颊,还有灿烂笑容)。但是在表象之下,书本和电视节目却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拥有像可口可乐广告里一般丰富多彩的人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做好严谨的计划。我们得到的信息是,我们可以掌控一切,而我们当然想这么做,尤其是当你为了两三个,甚至四个孩子的需求而忙得失控的时候!我们接受事实上那照片中飘逸动人的秀发是用发胶固定的;我们了解模特儿的灿烂笑容是牙齿矫正和漂白后的杰作。而且除了这些技巧以外,整张照片都是经过上色加工才完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其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花许多时间,再加上痛苦又艰辛的改造过程;而上色加工为的更是隐藏自己真实未经修饰的一面,我们让别人看见的其实是虚幻的自己。

当然,大部分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至于如此。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为了让事情照着自以为是的理想计划完美进行,而过度操控。在前面几章中,我们曾提过有些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前就开始有望子成龙的症状了。尚未怀胎就开始策划一切、物质主义,加上过度依赖专家的意见,使许多父母试图掌控新生儿生活中的各种变量。而父母这种掌控一切的作风,往往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

当这种望子成龙的诱惑逐渐增加的时候,身体力行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大约在孩子即将上幼儿园的年龄,现在来说通常是3岁,父母会觉得自己应该全神投入,安排孩子课业、运动、社交活动的各项细节。自此,父母开始持续努力,用各种方式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事实上,当孩子渐渐长大,他真正要学的,是开始为自己的生活负更多的责任,而父母也必须学习逐渐放手。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发展出独立、自足所需的能力,那么孩子所需要的是练习的机会。渐渐地,在父母“偶尔”的监督下,随着孩子的成熟,甚至是二、三、四年级的孩子,都有能力自行运作兼顾自己的分内责任和闲暇活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他们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做功课(他自己知道,如果把电视节目看完,一切就都来不及了,因此只要别人稍加提醒就可以了),什么时候可以请朋友到家里玩,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练琴,写读书心得报告,或是清理房间。当然,事情越少,他们处理得会越好。他们有时也会做错误的判断,或是迟交报告什么的,偶尔该做的事没做,被罚不能享受原来应享的权利,这也是意料中的事。犯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现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常一头就栽进去,对孩子的生活过度投入。我们得到的信息是,每一件小事,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孩子日后的发展。所以我们不断增加孩子的学习活动,而且不敢放掉任何一个细节,以防有任何的意外、误判或疏失发生。我们变得像舞台剧经理一样,从演员阵容、服装、布景、音乐到修改剧本等全揽在自己身上,以确保没人会忘词或出岔子。

这么一来,我们不是像陀螺一样,每天忙得团团转吗?这种孩子的每件事都要插一手的惯性,是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的,而且越大会越严重。如果我们把听来的东西都照做,那更会没完没了地管下去。我们不仅想要知道孩子生活中的一切,而且还觉得自己有责任像神仙教母一样,拿着仙棒确保他们一路顺遂,而且决不允许有“碰运气”的情形发生。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应该把孩子的所有生活细节放在显微镜下弄得一清二楚。有一位母亲透过职业介绍中心聘请保姆,要求保姆的身高至少要五英尺八英寸,因为她认为身高不够的人无法在她的孩子面前表现出足够的权威!还有许多父母觉得自己不但有责任为学龄前的孩子安排玩伴,而且还要为孩子安排好玩些什么,以确保他们玩得尽兴。五年级的孩子打网球,父母觉得应该积极提出意见并加以指导,好让孩子在网球场上有好的表现;如果是踢足球,还要主动告诉足球教练自己的孩子在哪个位置最合适。初中三年级的孩子作文写得够不够流畅,父母也认为是自己的事;而且父母还应该清楚地知道家里的青少年孩子到底在做些什么,即使每个人都记得自己当年背着父母做了哪些事,对父母不信任的态度又是多么深恶痛绝。

介入孩子生活的“微观管理模式”

我们认为自己除了有责任安排好孩子的吃住之外,还必须对孩子将体验到的人生,以及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负责。我们超时工作,以确保孩子对自己有良好的感受,好在情绪上有正常的发展。我们把为孩子塑造完美的童年,当成自己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中充满欢笑,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有令人称羡的社交生活,于是致力于提供孩子各种学习经验,好让他们成为自信、成功的人,这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的期望,而且相当渴望,却私下不太确定自己有没有达到的。

“微观管理模式”(Micromanaging)本来是一个企业管理上的名词,但现在却常被用来描述发生在美国家庭里的情况。理论上这种概念好像很有道理:那就是,如果你想达到理想中的目标,那就自己动手去做。先做好计划,再为每项细节安排好时程表,如果有某一部分要委托他人经手,那么你必须确认再确认。决不允许有任何碰运气的事情发生,也不容许错过任何机会,更不容许发生任何错误。通常高阶主管要对他手中的企划负责(即使是最末微的细节),因为一旦工作顺利完成,功劳和高额奖金都是他的。对管理一个企业来说,这套模式好不好,要看最后的结果而定。但对家庭而言,这决不是一套好方法。

然而我们却是真的这么做,而且自觉理由充分、无私无我。我们不断介入孩子的生活,因为我们爱孩子,想为他们安排最好的。我们觉得不管是学校的话剧主角也好、名校的体育奖学金也好,都是晋升之阶。孩子也许还小,不懂得这些对他迈向未来的成功之路有什么重要性,但是我们做父母的知道,这每一项成就在大学甄试时都是派得上用场的。

近代的育儿观为美国社会造就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也造就了现今美国家庭的育儿模式。亲子好像真的成了一个“职务”,必须具备相当的技巧,还要有可观的工作成绩。企业管理的效率被过分崇尚,生产力也被视为无上的荣耀。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和20世纪初管理大师费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所提出的非人性化生产力学说(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割到最小的程度,然后分析每个工人的动作,再让他们精准地执行,以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是浪费或与产品无关的),似乎已渗透进美国家庭,而且开始扎根。

我们打开掌上型计算机(PDA),查看还有什么时间是可以被利用的。如果我们可以设法减少“被浪费掉”的时间——假设凡没有明确使用目的的时间都是浪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争取来的一分一秒安排更多有建设性的活动:譬如让孩子再学个才艺、安排全家出游、请家教来上课,甚至是一段“有品质”的亲子谈话等等。不过我们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勉强计划安排出来的活动,即使是简单地共进晚餐,也会成为大家的压力。

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而且应该是理性、有条有理、顺顺当当、并且效率极高的。任何不合理性的事都不能被接受,我们把所有的负面情绪,例如懊恼或不快,当作是功能失常,而不去正视这样的感觉其实正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对劲了。我们每天忙于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刻意悉心安排所有的重要活动(家人相聚的时间、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做爱的时间),还努力地说服自己这种疯狂到需要用掌上型计算机来“安排时间”的生活方式是对的。这样一来,时间变得更加宝贵——不是真的因为可用的时间变少了,事实上今天的美国人似乎比以往更有条件享受闲情,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把时间做更精简、紧凑的运用,把所有清醒的时刻都切成一片片悉心安排,以确保每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清楚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这些鼓励我们以“微观管理模式”来介入孩子生活的建议,都是基于一种认定,那就是人的意志具有令人惊异的力量。没有所谓的自然演化,也没有什么事是靠运气决定的。这种对世界的看法至少给我们一种幻觉,那就是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如果我们当父母的人,是决定孩子未来成为法官或是囚犯的主要变量,那我们就真的一刻也不能松懈了。

当我们真的上紧发条这么做的时候,或许还会觉得蛮安慰的,因为我们以为身为好父母,自己有能力为孩子建构一个安全又有保证的世界,让大家从此以后过着快乐的日子。但如果你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是个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因为人世间没有那么完美的事。没有人一生事事如意,在人所支配的世界里,本来就是常有缺憾而且不那么完美的。

古时候的艺术家,会故意在自己编织的物品上显露出些许的瑕疵,这样才不会因自己妄求属于诸神的完美,而激怒众神。就连献给波斯国王的地毯,都被要求在织造时要蓄意犯些错误,因为在伊斯兰教中,完美是只属于神的。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些编织品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或错误和缺陷。然而错误却让整体更加坚实,小小的缺憾更加添了它的美,因为这是属于人世间才有的。完美令人害怕,那是一种傲慢的表现,好像我们觊觎诸神的地位而向他们挑战似的。

在“控制”和“放松”间拿捏,在二者间取得平衡

如果我们肯渐渐地适度地放手让孩子尝试着对自己负责,那么孩子们的人生必定会更丰富更有意义。这包括容忍他们失误(我们大人一样也会失误),并且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一味只求成功,譬如要求孩子在学校一定要有好成绩(即使那一定要靠我们插手帮忙才办得到),只怕孩子很难学到要怎样付出才会有成果。

一位母亲回忆她在孩子初中一年级时,如何忍着不打电话给孩子的老师,因为他理化的学期成绩只拿到“D”。她知道其他家长一向对这位老师颇有微词,而且在许多方面,这些家长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这位妈妈的想法是,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很用心在学习,不论外界对这位老师的评价如何,孩子自己不够用功,没有得到好成绩也是应该的。在她认为,在初中一年级就让他尝苦头,总比到高一再发生这种状况要好,因为高中成绩关乎大学甄试,会真正影响到他的未来。现在这个孩子高一,他已经学会了安排自己的读书时间和生活作息。他虽然不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但他总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成绩也保持在“B”,这是他自己和父母都可以接受的标准。

孩子们需要这些经验来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当中许多父母却让孩子没有机会体验这样一个可以从中学习的童年。我们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生活中加添了许多非做不可的事。我们把“努力做到最好”这种连大人都会觉得血压往上升的标准,施加在孩子生活的所有事上,连玩耍跟游戏都不放过。甚至一个原本简单的球类竞赛,都可以用来当作筛检优等生、非优等生,孩子成熟或不成熟,或未来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的检测工具。

当然,是无私的爱——也许稍稍加上一点罪恶感、焦虑和野心——趋使父母努力保护孩子不遭到失败或挫折。爱促使着我们卖力地想确保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然而说实在的,有时候其实我们是想透过孩子重活一次)。但当我们无所不用其极地保护孩子,想尽办法让他们过得快乐,也让我们自己不必为他们的不快所苦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剥夺了孩子发展出适应能力的机会。我们隔绝了他们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训会让他们更懂得如何面对错误。我们也隔绝了他们学习自给自足技巧的机会,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的技巧比名校的文凭更管用。最要紧的是,我们剥夺了他们为自己的人生掌舵的机会。

纽约有一位在职场上相当成功的律师,她周一到周五晚上从来不为自己安排任何活动,因为她的三个儿子,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二,没有她的监督就无法完成功课(起码从她的标准来看)。从她的大儿子读幼儿园开始,她就开始每天陪在他身边做功课。老大从小就很喜欢妈妈陪他做功课,妈妈也很乐意陪伴他。对母子俩来说这都是一段愉快的时光,但多年来母子两人发展出来的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对两人都没有好处,甚至对老二和老三也有负面影响。

对这位母亲个人而言,自己被绑住了没办法过一个正常成人该过的生活是一个问题,比这个问题更严重的,是她的孩子因此没有机会去学习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且去达成目标,也没有机会学习去自己分配时间。读书的诀窍惟有透过自己去尝试错误才能掌握,没错,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孩子第二天交出来的家庭作业当中可能会有错误,做的学习心得报告也可能不尽完美,不过说得现实一点,没有哪个大学会特别注意你小学六年级的成绩单。我们没有必要用看待奥林匹克比赛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或孩子生活中其他的事。另外一方面,这三个孩子都非常了解他们的课业成绩对母亲的重要性,重要到母亲不敢放手让他们自己来处理。在无意中,她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这样一来,当孩子们一旦对她有所不满的时候,自然知道怎样可以惹火她让她不好过。

有时候我们放手久一点,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主,往往会发现孩子的表现出人意料。一位母亲回忆说,她为了怕自己工作时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家和保姆一起会无聊,因此每个礼拜都想尽办法帮她找朋友或安排特别的活动。有一个礼拜她工作特别忙,忘了为孩子安排活动,于是她女儿自己打电话请同学来家里(在保姆的看护下),而且玩得很开心呢!过了几个星期又发生同样的情况,不过基于上次的经验,她知道女儿有足够的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以此为傲,因此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了。这次果然小女孩又展现出自己的自主能力,而母亲也展现出愿意将责任下放的风范。果然是当妈妈装傻的时候,女儿就精了起来,当妈的少做一点,女儿反而更能干。

成长的过程本来就应该如此,一点一点地,孩子逐渐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要依赖别人来完成,但是到了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他已经会用两手抓食物,还会把四周的东西抓了放在嘴里。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自己穿衣服,到了8个月左右,虽然他还是不会自己穿衣服,但是当别人帮他脱衣服的时候,他会举起双臂配合。1岁的孩子会自己把袜子扯下来,再过几个月,他会试着穿袜子。3岁的孩子刚刚会自己穿外套时会十分得意,而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大部分的孩子都会自己穿衣服,而且买衣服的时候还颇有意见呢。

但是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真的鼓励孩子这么做,或是允许他们这么做?幼儿总是热切地想展现一下自己新学到的技巧,他们会说:“妈妈你看,你看,你看看我!”但是我们总是太忙,或是没时间让孩子表现,却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孩子真正需要这项技巧时,我们可能会后悔。

许多幼儿园阶段孩子的父母,当被问到为什么早上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时,会洋洋洒洒地列出一长串的理由,例如孩子还没清醒、来不及出门、孩子不会选衣服、孩子自己拉链拉不好或扣子扣错就乱发脾气等等。这些理由也许都很有道理,但事实就是事实,一个5岁的孩子真的有能力早上起来自己穿衣服,而且也应该被容许有这样的尝试机会。就算孩子的审美观让你很难接受,例如小男生梳个像马鬃一样的庞克头,或是小女生把三种不搭调的花色全穿在身上,那又何妨?(开学第一天那样穿也许不太好啦!)孩子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要过的——就算我们还是忍不住会在门口探头探脑,怕他鞋带没系好出门绊倒,或是怕他大冷天忘了穿外套。

微观管理孩子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确定没有疏忽任何一件事;掌控所有可能发生状况的因素,让孩子不需要碰到失败或挫折,这么做,只会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到,在父母亲心目中,自己永远都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父母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品味和喜好都是不恰当而且愚蠢的,他们必须照着父母的标准去做才算正确,而且下意识中孩子们得到的信息是,自己真的做得不够好。身为父母,就算你的立意再好,这种做法都不可能有好结果。当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地开始学习为生活负责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爱、被支持、被鼓励。再者,孩子想要独立的倾向,其实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父母应该学习的,是用一个安全又有建设性的方式,实时配合孩子的成长步调,逐渐开始放手。没有人知道确实的步骤是什么,每个人都会在此过程中犯错然后再调整。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不断拿捏,一方面要有所控制,让孩子能在安全的情况下有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又要有所放松,让孩子能在自由的气氛下自己去体验,并且在这二者间取得平衡。纵使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确实监督,确保游戏场的安全,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足够的自由,在单杠上展现出自己的勇气和本领。当然,在探索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孩子确实需要仰赖我们的协助,但是在童年的成长、学习、酝酿过程中,我们必须允许孩子自己一字一句地谱写、修缮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之歌。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建议读者可以忽略孩子,或让孩子自己去过活,那也属于虐待儿童的一种,而且是在社会各阶层都常见的。我们要阐述的是,许多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呼吸空间,因为近年来,我们对孩子本身的关注,或者对孩子各方面生活(学校、家里、游乐场或是运动场)的关注,已经到了对父母本身或对孩子都不健康的程度。我们以为要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就必须对孩子生活中大小事项都了若指掌,这使得孩子失去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这原本是属于孩子的范畴,而且不该被我们侵犯、监督或掌控的。对于父母的这种善意的侵犯,现在孩子惟一能逃避的地方,就是网络游戏和掌上游戏了,这也难怪他们会这么沉迷于电玩。

父母应该要在孩子的主导下参与,而且必须符合孩子的步调

孩子对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一年当中,不止只有在万圣节才能玩化妆舞会的游戏,他们应该拥有尝试各种角色的自由,而且没有义务对任何角色太认真。孩子必须有空间去演实验,好好探索、研究、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观。每个孩子都会重新去发现这个世界,而一切是如此的新鲜、迷人,仿佛别人从来未曾发现过似的。

可惜的是,通常我们急于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却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机会和乐趣。5岁小女生想知道有关恐龙的一切,这对她来说既刺激又有趣。她的好奇心一部分是来自恐龙本身:恐龙是如此令人着迷、惊异的麟角巨兽,尤其对一个心理上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群巨大恐龙中间的小女孩来说,令人惊异的程度绝不是任何卡通制作人光凭想像就能创造出来的。但是有些小孩对恐龙的热情来自于对自己的骄傲,因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即使恐龙早已绝迹。她学着认识恐龙的种类,熟悉它们的名字和饮食习性。她用自己的方式把恐龙归类,有的很善良、有的很残暴,有可爱的,也有很可怕的。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幻想的,但这其中种种都被融入小小梦想家的想像生活中。事实上,这是她用来尝试掌握自己情绪世界的一种方法(当然,自己最好是不要意识到这个事实)。举例来说,想像大恐龙跟恐龙宝宝的互动,可能是她用来找出和父母相处之道的一种安全的方法。这也可能是她用来想像自己未出生、未进入这个家庭以前的世界的方法。对这小女孩来说,这种已经绝迹的美妙生物,可能是千百种心理治疗效果中的一种。也或者对她来说,就只是有趣而已。(毕竟,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有时候一根雪茄所代表的就是一根雪茄而已!)对于这段意料中的发展过程,父母如果能够支持孩子,并且提供孩子学习的工具和机会,那是非常好的。你可以买书或是找相关的影片给孩子看,也可以买这一类的玩具或DI Y模型,让孩子能够实际地了解古生物遗迹是如何被发掘的;或者你也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聊天,听他们讲自己的心得,或是鼓励孩子在祖父母面前秀一秀自己的新知识。不过要注意的是,父母应该是要在孩子的主导下参与,而且必须符合孩子的步调,并不是借此展现成人的知识和研究技巧。有些父母对恐龙或是其他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过度投入,他们用成人对古生物学的高超知识,彻底淹没、吞噬了孩子的热情。这些热心又好意的家长自己买了一堆恐龙套头衫不说,还在孩子的房间里贴恐龙海报、替孩子铺恐龙床单、贴恐龙壁纸。有时上网数小时找资料,为孩子筹备恐龙派对,或是恐龙假期,就为了帮忙孩子找寻更多关于恐龙的信息。不过有时候孩子忽然失去了兴趣,让老爸老妈泄气得很,买来的东西更不知要摆在哪里好。这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状况,因为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奇妙世界,只能由他自己悠游,自己掌握,有一天他找到了新的目标,你也只能由他去。

在安妮?狄勒(Annie Dillard)的童年回忆录《一个美国式的童年》(An American Childhood)中,她描述她小时候朋友送她一个显微镜,那一阵子她一直玩个不停。她一个人在房间里,透过显微镜不断试着想找一种她在书上看过的微生物——变形虫,却怎么都找不到。直到有一天,她从一瓶自己在房间里“培养”了好几个星期的泥水里,看到了她一直在寻找的微生物,于是她立刻跑去告诉爸爸妈妈。

“我还来不及看仔细,就往楼上跑,我爸妈正坐在餐桌旁喝咖啡。我兴奋地跟他们说,变形虫就在显微镜下,我已经弄好了,他们也可以看得到,我要他们赶快去,免得干掉看不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安妮的父母依旧喝着咖啡,他们是属于另一个年代的人,思考模式也跟我们完全不同。“妈妈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告诉我她很高兴我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但她和爸爸正在喝咖啡聊得很愉快,所以不会下楼来看我的重大发现。”

“虽然她没有明说,但是我立刻就明白,他们有他们想做的事(喝咖啡?),我有我想做的事……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解,你是为了个人私下的兴趣而做这件事。”

“根本上爸妈已经把安排生活的权力交在我自己手里……白天、晚上都是我自己的,由我自己来计划、充实……我想要怎么安排都可以。除了上不了天空,其他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如果狄勒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她父母的反应会是什么!你一定能想像得出她父母兴奋得跌跌撞撞冲下楼梯,去看他们聪明又自发学习的宝贝女儿安妮的重大发现,并无休无止地加以赞美和鼓励。爸妈会在24小时内买一堆有关微生物、细胞生长的童书还有科学活动的教材给她。或许安妮此后每天下午都得固定去附近的科学博物馆上科学课程,或是报名参加要过夜的“小小科学营”。她的父母可能开始搜寻各种栽培小小科学家的资助机构,或是计划参加英特尔科学竞赛,为这个聪慧的女儿打造一个必然包括耶鲁、康奈尔等名校的未来。

但安妮的父母却没有这么做,他们让安妮自己去发挥,而这么做并没有减损安妮对这件事的兴趣。对安妮的发现表现出兴趣对安妮的父母来说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而且或许也不会明显地对安妮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对安妮的父母和安妮而言,那重要的时刻是属于安妮自己的。那是她的发现,而且只属于她。在这样的童年体验下,安妮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的事业——虽然她没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却成了一个观察科学和人类之间互动的作家和观察家。

对于孩子的生活,父母善意的支持和参与是好的,但要止于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觉得愉快的程度。有一位母亲有三个孩子,她跟大女儿一起上长笛课,这对她们来说是一段愉快的共处时光,又可以学习新的东西。一年后,这对母女已经可以吹出二重奏了,她们一起选曲,互相取笑对方的错误,在克服困难的部分时还会互道恭喜。这对母女是很好的学习伙伴,女儿看到母亲学习新东西的窘境,就像她自己一边应付学校功课,一边学吹笛子一样。另一位母亲则是和读中学的儿子一起读学校书单上所开的课外书,他们各看各的,但是会一起讨论,分享彼此认为最有心得、印象最深刻、最重要的部分。

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是来自一个现年40岁,已育有三个孩子的父亲的童年回忆。他小时候每个周末都会陪父亲去高尔夫球场,那并不是一个愉快的回忆,他父亲打球时他的角色是球童,偶尔有机会挥杆,父亲却又在旁不断指点批评,尽管是在那样一个优雅高尚的场所,能跟忙碌的父亲一同外出单独相处又相当可贵,但这件事对当时的他来说却是一点乐趣都没有,一直到现在,他都对打高尔夫不感兴趣。

让孩子自己全程参与创造过程

即使是“娱乐”,现在也变成了必须仔细筹划的正经事,而且还要非常努力去安排才能得到“乐趣”。广告商、行销专家和各种厂商看准了我们没时间做这些事,于是提供许多包装好的休闲产品供大家享受天伦之乐。而这正迎合了大家“只要好好事先计划,就能达到最大效益”的不实想法(“保证能够为您制造美好回忆!”)。

这些专家们成功地将这种简单的“傻瓜式”娱乐推销给忙碌的家庭,难怪有学龄前孩子的家庭,都难免要到迪士尼乐园一游,尽管小孩大多不喜欢旋转咖啡杯,对假扮的女巫、昏暗吵杂的鬼屋也感到害怕。有许多家庭确实很喜欢迪士尼,但也有些家庭不甚欣赏。广告上只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在乐园中欢乐无比的模样,却从来不提乐园中拥挤的人群、各项设施前长长的人龙、酷热的气候、昂贵的消费、热量过高的食物,当然,还有那些千篇一律,毫无变化的设施。

同样的,玩具店和广告宣传单上也充满了所谓可以增进孩子想像力的产品。譬如装满了演出服的彩色塑料箱子,可以做出特定形态的珠宝、陶艺、手工品的工具组等等,上面还附上完美的成品照片。你可以买到包含所有零件的做雪人工具组,还可以买到材料齐全的科学活动书(里面有三段长短正好的线、七枚回形针、两个小磁铁、和一小瓶食用色素)。最近流行的则是陶瓷DI Y,孩子可以选择已经做好的花瓶、杯子或笔筒半成品,然后自己设计图案上色。这些产品本身都没什么问题。事实上,这些产品可以减少找材料带来的压力,让父母亲和孩子轻轻松松享受创造的乐趣,也有许多优点。但可惜的是,有些人好像把动手做和创作混淆了,即使是一些原意是为启发孩子艺术性和原创力的产品,也变得相当受限,让孩子没有发挥的空间。这些产品太格式化,无法脱离僵硬的框架,离真正的自发、随兴相去甚远,而且模仿的成分多于想像。在这样的框框里,孩子想要离开一步都不行。

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可能真心地喜欢照着设计好的图案做沙画,做得跟包装上的图片一模一样。学着照着说明一步一步工作没什么不好的(举个例来说,在高速公路上如果知道后面那辆车的驾驶是合格而且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我们会觉得很安心)。但较诸让孩子照自己的意思选择主题、用色、构图,画自己想要画的画,照着做的沙画对孩子来说是不是一样有挑战性呢?当孩子把自己的涂鸦拿给你看,告诉你这是“星际大战”里的宇宙飞船,对他来说这幅画看起来就真的是如此。而对孩子来说,这就是真正的创作。如果让孩子把一些预先安排好的点连起来成为一个完美的宇宙飞船,这样会更好吗?一个孩子用组合好,甚至包括现成的三号电池的工具组组装电路实验,另一个孩子自己满屋子找,从爸爸的工具箱、厨房、妈妈的抽屉里找出各种可用的东西自己组装电路,这两个孩子对科学的实用性会有一样的了解吗?

不会的,店里买来的所谓DI Y科学实验不但比较被动,而且孩子也较难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中尝试错误、发现的真正过程。这样的经验欠缺了原来该有的生动、真实,就好像去真正的意大利跟去迪士尼未来世界的意大利馆之间的不同一样。

我们提供孩子各样不同的经验——迪士尼乐园、雪人工具组、DI Y珠宝制作箱等等——因为我们想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希望他们的生活有趣,而且充满有助于成长的经验。显然我们忘记了孩子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东西中找到乐趣,事实上他们常常有办法无中生有、创造乐趣。

以《小熊维尼》系列著作著称的英国作家A。A。米尔尼(A。A。Milne)在他的书里捕捉到了孩子们悠游在幻想中的乐趣,他们可以用内在的生命和想像力,把无聊的日子变得有趣。在小熊维尼的故事里,米尔尼描述有一天早晨维尼和小猪一起去打猎,他们觉得好像差点猎到了一种动物,之后又在雪地里发现了一排脚印,于是就围着树打转,想找猎物的踪影。过了一会儿,他们发现有更多不同的脚印(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去想过那些脚印是谁的),于是就以为周围的动物可能比原先想像的更多。他们继续围着树打转,接着又发现一圈又一圈的脚印,这么一来他们开始害怕起来,觉得自己可能身处险境,被许多不知名的动物包围了。不过最后他们终于知道那些脚印属于一种想像中的奇怪动物。后来克里斯托弗?罗宾也来了,他们谈论了一会,然后决定去吃午饭。

不管怎样,这还是一个不错的上午。他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想像两人一起打猎、历险,最后平安回家吃午餐。他们用想像力创造了一个世界,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力、思考力,一边自己找乐子,一边从中学习。

不过,许多父母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乐趣的想法。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呢?我们对所谓的“顺其自然”感到很不自在,又怕孩子会浪费时间。然而,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让一切都能够既方便又容易地取得,这样的做法,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在类似活动中收获最多的一部分,那就是——自己全程参与创造过程。

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重要动物实验,用在人类身上也同样适用。这项实验结果证明,独立行为的小猫的脑部发展比被动接受同样刺激的小猫要来得优秀。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赫德(Richard Held)教授把两只幼龄的小猫长期饲养在黑暗中,偶尔才让它们在有光的像旋转木马的笼子里活动。两只猫都用皮绳系着拴在中间的柱子上,一只可以自己行走,另一只则放在一个小车上被推着走。两只猫看到的景物都相同,但能自由行走的那只比坐在车上的那只脑力发展更优秀。即使这样的结论是纯直觉的,但是这意味着如果想要有好的脑部发展,一个孩子必须亲身主动地去凝聚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一些好的数学课程都把“动手做”性质的活动包括在里面。

我们帮孩子做原本他们自己该做的事,就好像推着在车里的小猫走一样,就是在阻碍这样的过程。耐人寻味的是,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儿童心理学家也抱持同样的看法。许多这方面的专家指出在心理上,孩子需要自己去凝聚对周遭事物的看法;而按着编号着色的美劳工具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目的的。当不同领域的实验和理论都印证了相同的论点时,我们做父母的尤其要注意。

另一个问题是,这些包装过的玩具教具组合其实有相当高的夸大不实成分。儿童保护者一向呼吁儿童产品的广告要符合产品真实情况,因为孩子可能看到玩具机器人包装上画着机器人打扫房间的图片,就以为真的是这样。因此企业管理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的儿童产品广告审核组(Children Advertising Review Unit)规定玩具广告内容所显示的必须是使用玩具时的真实状况。同样的,孩子在玩珠宝DI Y工具组时,也会认为自己做出来的耳环应该像完成图上的一样漂亮,然而最后却可能极度失望。这种失望的感觉可能不是针对产品,而是对自己失望,因为自己不像盒子上那个梳着光亮马尾辫的小女孩一样,可以把东西做好。一个小朋友自己用黏土捏了一个糖果盘,画上心和花朵,加上心中许多的爱,当作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孩子会为自己的作品感到兴奋。但是如果孩子拿自己的作品跟预先做好,只须画图再交给大人上釉的杯盘相比,就会觉得自己的作品真是幼稚。大人明了(但愿如此)两者相比哪一个作品需要花费比较多的心力、更能反映出孩子的能力,也包含了更多的爱和创意。然而孩子却不是如此,他们只会对自己笨拙的作品感到失望。

学会自己宁静地独处

就算没有精心为孩子安排活动,孩子生活中就已经有很多非做不可的事了——一定要上学、要练游泳、要回家做功课等等。也许我们应该想想办法让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能够真正“自由”一下。一个好的方法就是留下一些时间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安排的,有一点无聊,又不是太无聊,也不错,孩子有灵活的头脑去找有趣的事做,无聊正可以促使他们想出新点子。一点点的无聊可以引导孩子去寻找新的发现:发明机器人的新玩法、用床单和椅子做城堡、用玩偶演一出自己编的剧。想像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探索并且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些空闲的时间,好用来做梦或想新点子。虽然这么做看起来会有点乱、有点不方便、有点“没效率”,或者有时候还会有点挫折感,但孩子需要这样的空间和时间来编造属于自己的梦。

当一个8岁的孩子自己在房间里玩积木时,他并不是什么事都没有做的。如果在旁边悄悄观看,你会发现在游戏中有许多冒险和幻想。当然,一旦孩子发现你在看,很可能就会停下来,因为他不希望大人侵入属于他自己的幻想世界,但只要大人一离开,幻想中的战争又开始了,当中有战略、有奇袭、有英雄、有坏人。他正在创造一个世界,他是所有攻击、防御行动和最后结果的主导者和创造者。在一天紧凑的学校课程后,让孩子心情松懈一下,可能比让他在写作班里上整个下午的创意作文课要好得多。在独处的时间里,他是真正地在创作,而在写作班里,他只是勉强去做别人给他的作业而已——如果他坚持要写他那打不完的“人物大战”,老师可能还不大高兴呢!

在独处的安静时刻,人的头脑往往会在不自觉中工作,解决一些令人困扰的个人问题。在睡眠中,头脑也继续练习并且修正身体动作,例如打棒球时的挥棒动作。因此躺下来休息的时候,人并不是完全停摆的。

不过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却要做一些令人厌烦的事,或是有些属于个人责任范围内的事,对孩子来说也是另一种学习。就如同所有人一样,孩子会经历到挫折、不如意、不悦和失败。我们不用刻意去寻求这些经验,这些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人可以避免的。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孩子会从各种经验中学习,不管是好的或坏的、快乐的或难过的。

有的母亲会“帮”孩子很多的忙,让孩子的每项美术作品都很完美,这样的孩子永远享受不到独立完成的骄傲(更别提那种自欺欺人的不舒服感觉了)。有的老爸不愿意看到孩子成绩得“C”,于是直接找老师运作以避免看到这种成绩,这样的孩子日后终究难逃失败,而且可能是在真正关键性的事上。由于过去的经验使得这些孩子不知道要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有的要历经一番曲折才了解这原来不是自己的错,更严重的会只想用钱来解决问题。

父母亲为了想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孩子,而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无法学会自己宁静地独处。这是“微观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用在孩子身上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就因为这些父母自己安静下来的时候会很不自在,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为了孩子的缘故要跑得快一点,就因为他们害怕让自己聆听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害怕让自己享受做白日梦的乐趣,于是这些父母让孩子们也跟他们自己一样,像赛狗场上的猎狗追着永远追不到的机器兔子跑不停。孩子们在家中耳濡目染到这种气氛,到最后,却没有学到认识、接受自己以及自己内在的生活,而这一点,是所有父母能教孩子的事里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毕竟孩子以后是要过自己的生活的。

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会经历到大多数人通常会经历到的事,只是事情的组合方式和发生的比例不同。好事、坏事都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甚至对身份地位特殊的人也不例外。我们看别人的生活好像事事如意,但事实上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看那个人富甲一方,多有福气啊!但你可知他有两个患了罕见疾病的孩子。俗话说,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的。再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间有时也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有时会和好,有时从此成仇。有的时候好朋友搬到外地,你只能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睡觉的时候有时好梦连连,有时也会噩梦不断。人难免会生病,墙壁也难免会剥落。圣诞老人有时照单全收,让你心想事成,但有时却对你不理不睬。心爱的玩具有时会坏掉,有时会不见。家里养的狗有时会跑掉被车压死。有的狗爱咬家具,有时母狗生了小狗没人要只好送到动物收容所。换了很棒的新学校,虽然想念老同学,但是还是要交新朋友;有时到了你以为很棒的新学校,结果却大失所望。有些老师教得很棒、很会启发学生,但有的也会对学生瞪眼,更甭说有些老师误人子弟,早就该改行了。

没有一件事是可以决定一生的。人生是由这所有事加在一起,再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格互动的结果。有些事我们期待它会发生,而有些事我们却避之惟恐不及。有些我们原本害怕的事,事实上却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有好处,例如喉咙发炎时去看小儿科医师。有些事情有改变一生的力量,譬如那个让我们爱上数学,又让我们不再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才能的家教老师。有些事也许没有遇到会更好,譬如在足球队碰到的那个凶神恶煞的教练。但就算是不愉快的经验,也可能会影响我们日后的脚步。也许正因为那位凶教练让你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头,你就此决定长大后要成为一位老师或小儿科医生,而且决不会像那位教练一样对小孩子口出恶言。正因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连串的故事,这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和有趣。

有些经验则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个小男孩被他的新音乐老师的长相给吓坏了。这老师看起来又老又胖又古怪,你实在很难把他跟一个立志要当摇滚乐手的10岁孩子联想在一起。但这位老师其实是一位很优秀的音乐家,他带领这个小男孩发现一个他原来想像不到的音乐世界,而且激发他自动自发地为了爱音乐而练习,而且让演奏音乐成为一种乐趣。一位父亲正在苦恼要怎么对儿子的足球教练采取行动,因为他觉得这个教练没有花心思在自己孩子身上。这位父亲并非多虑,因为这位教练对这个孩子的态度实在值得令人关切。但这个男孩展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熟度,他很有勇气地要求父亲给他机会让他自己来面对这个难搞的教练,而最后他也很有技巧地解决了问题。无疑的,这个经验对这孩子来说将一生受用。

这些生命中发生的大小事林林总总加起来造就了属于你一个人的人生,而你个人必须从这些经验中去寻找意义,来建构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轨迹。我们都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创作了一幅图像,这幅图像是用迄今我们所有经历过的事描绘出来的,包括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对我们有所影响的各种经验,以及我们的个人特质。

为了让孩子能够感到自在,而且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必须自己主导、整合自己的人生。否则,打一个比喻,他们就好像一辈子都处在和父母抗衡的处境中一样。在童年的阶段无法发展自己想法的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后,会相当矛盾于自己到底是要乖乖遵从父母的心意,还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自由和自我。这两种情况都让孩子没有办法做自己,因为这两者一个是遵从父母的意愿,一个是反对父母的意愿,两者都还是围绕着父母打转。最后孩子还是处于无止境的混乱中,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孩子需要在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快乐成年人,而程度合理的痛苦和不快是可以被接受的。我们不必去找苦来受,但无可避免的,一些痛苦的事总是会找上门来。不过孩子会学到有时候祸福是相倚的,有时候从最坏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居然是好事,这么说来,一些稀松平常的小问题,例如忘了做功课之类的,就更算不得什么了。

我们不必为孩子制造痛苦,生活中自然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发生。但我们也不需要把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因为第一,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第二,孩子其实比我们大人想像的还来得坚强。我们应该记清楚这是谁的人生,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并且从中学习。

同类推荐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

    本书是澜涛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青春励志读本,意图传达给读者尊重生命、直面挫折、追寻成功和爱等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无声的课外老师: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无声的课外老师: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根本
  • 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龙舞和狮舞(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龙舞和狮舞(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狮舞和龙舞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狮舞素描;民间狮舞起源;狮舞的流派;各地狮舞;龙舞素描等。
  •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星魔战天

    星魔战天

    星辰之体,不灭魔魂当两大绝世瑰宝同时出现在一人身上时,他这一生究竟会如何?热血争战,几度轮回,又是谁,在暗中主宰乾坤我以星辰魔魂向天地宣战,战!战!战!
  • 青青美梦扰

    青青美梦扰

    痴傻女韩青青原与穷小子向风情同兄妹相依为命,由于一场意外的车祸导致两人失散,车祸后的韩青青因治疗及时,治好了痴傻之症,但不幸的是她也失去了记忆。从此她的命运再一次开始转折,巧合之下韩青青来到了尽昌集团漫画部工作,认识了尽昌集团的冰山董事长白尽昌,并对其心生情愫,执着活泼的青青便开始了她的倒追之路,随着韩青青的倒追之路,她的生命开始与白尽昌接轨。然而向风的再次出现使韩青青连同痴傻之前的记忆一并恢复,她会何去何从?
  • 一世执念,倾城惑后

    一世执念,倾城惑后

    梦中的一袭红衣,真的很美,冷艳,倔强。她看着地上的雪,脸上是不符年纪的冷静。倾国之姿,惹世人引目。三千墨发挽成高贵而优雅,一双墨眸看起来孤傲而冷清。然而,她是这样的么?一切都是装逼。身为公主,她只需要顽皮和享受就好了,不需要如此。转眼,又变成了一个好奇而倾城的女子。一世重生,惊才艳艳。
  • 阿阇世王授决经

    阿阇世王授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世倾城凤凰涅磐

    绝世倾城凤凰涅磐

    他疼她,疼到令人发指。他爱她,爱到深入骨髓。他宠她,宠到上天入地。她第一眼看到的是他,为了与他共登巅峰,努力变强。火箭一般的修炼速度,众多萌兽相伴,更有各种强大身份。还要加上这倾国倾城的容貌,你让万千少女可怎么活?这也就算了,连你身边的那个男人也这样的妖孽,你是想让那些少女的男朋友和她们双双殉情吗?且看这一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鸳鸯眷侣如何双双联手,共创奇迹!
  • 贴身跟班

    贴身跟班

    一个大山出来的武林高手,一枚神秘的戒指,他将去完成他最后的任务......宁浩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但是,他受人嘱托去保护一位千金大小姐,虽然不想与这位难以伺候的大小姐打交道,总归还是要完成任务的!于是,有史以来最强的跟班横空出世!开始了他的跟班人生......
  • 太上洞玄灵宝诚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诚业本行上品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彼岸花前的誓言

    彼岸花前的誓言

    天地玄黄,五行相克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人世间唯有情字最是难懂彼岸花下你说我们或许注定无缘可是我不信哪怕覆了天下也要一直守候在你身旁
  • 诡异之旅:《寻龙葬地诀:血玉咒》

    诡异之旅:《寻龙葬地诀:血玉咒》

    一封神秘来信,揭开了一段诡异之旅……他将遇到什么?!故宫里的盘绕的鬼魂,北京西郊凄厉的鬼楼,恐怖的鬼市,邪恶的南荒古墓,神秘的盗墓大师三叔,通灵的乌小忧……一个黄铜匣子,将几人联系在了一起。几人结伴同行,一起踏上冒险之旅。旅途中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黄铜匣子里装的诅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神秘的三叔又隐瞒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新一轮的冒险,新一轮惊奇,一切尽在《寻龙葬地诀》第一卷:《血玉咒》!
  • 魔法六人拯救世界

    魔法六人拯救世界

    本说说改名为《呆萌配腹黑:魔法只爱你!》“沐汐晨,这辈子我要定你了!”血御冷抱紧怀中正在假睡的沐汐晨。沐汐晨在心里默默地回答:这辈子我也跟定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