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2200000005

第5章 孩子能照书养吗?

等我有时间读这些资料,就会知道怎么管教孩子了

珊蒂是个很实在的中西部女性,她在俄亥俄州长大,现在跟两个儿子住在芝加哥郊区。这两个好动的小男生正在念幼儿园,把她整得精疲力竭。她曾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幻想:不是和老公(或任何其他男人)共度一个浪漫周末,也不是在奢侈的香熏蒸气浴里泡上一个星期,更不是到当地购物中心疯狂血拼两小时。珊蒂最想要的,是能在饭店住一个晚上……单独一个人。她渴望能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完那一大箩筐的教养书籍和杂志,这些书已经在床头堆很久了,因为每天到了睡前,她总是累得连看书的力气都没有。她跟朋友说,等她找到时间专心研读这些资料,她就会知道怎么管教这两个孩子,日子就会比较轻松了。

掌握莉雅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

杰克和南希知道他们非常幸运能请艾丽塔到家里当女儿莉雅的保姆,从南希回去上班前几个礼拜到现在,她已经来三个月了。艾丽塔很热情,对孩子很有爱心,又有经验(虽然她才四十几岁,却已经有四个孙子了),不但体力充沛,头脑灵活,而且还非常有幽默感。然而惟一的缺点是,她对教育和智力发展并不像杰克与南希那么重视。事实上,她的两个儿子都是打零工的,女儿则是高中一毕业就结婚生子,这使杰克夫妇有点担心。他们请艾丽塔不要对莉雅说儿语,这虽然有点尴尬,但是他们相信这个要求是很重要的。他们希望她尽量多对宝宝说话,而且尽可能使用完整的句子,而且,“书上说这几个月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南希跟她的同事说,“我们要确定莉雅听到所有她该听到的。”

该对宝宝采取“法柏化训练”吗?

戴夫和爱伦终于决定当8个月大的艾立克半夜醒来时,要把他抱到大床上一起睡;在这之前,全家人已经很久都没办法好好睡觉了。事实上他们还挺喜欢早晨醒来时有宝宝依偎在旁边。但是爱伦向她的死党当中一位妈妈坦承之后,她们都告诉爱伦,她应该尽早对宝宝采取“法柏化训练(Ferberize)”,否则他可能十几岁还要跟爸妈一起睡。“这是什么怪名词?”戴夫问她,“还有,她们凭什么教我们怎么教养小孩呢?”爱伦一方面同意丈夫的话,但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这些朋友读过的教养信息比戴夫多得多。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静下心听自己理性微弱的声音

在眼下服务导向、科技经济的时代,我们都已经很习惯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协助。我们相信教育、相信科学,更相信专业。我们请专家帮我们解决汽车、计算机和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若没有专家指点,很多时候我们实在是毫无头绪。所以当养育孩子遇到困难时,何不也求助呢?

这正是我们寻求教养专家协助的原因,听他们的话似乎比较有效率,远好过自己或借由朋友、家人的帮助慢慢摸索该怎么做个好父母,况且那种过程并不舒服。对许多父母而言,寻找专家是最合理的方法。现代的美国家庭经常搬家,很少三代同堂,且住在家庭状况相似度高的市郊社区,不太有机会碰到经验丰富的老祖母,会热心地向你保证不肯上厕所的幼儿,绝对不会到中学毕业舞会时还在穿纸尿裤。有些父母自己从混乱的家庭中长大,虽然立誓要给下一代更好的照顾,却对自己能否达成任务没什么信心,也不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本能。

我们许多人实在是忙到没有时间和别人谈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好理清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以及自己对这项任务如此担忧害怕的原因。要打开心门并不是自然就能做到的。我们很难承认自己有问题,因为那可能会招来批评——没有人喜欢反面的批评!当我们没办法让念幼儿园的小孩不尿裤子,或7岁的孩子在合理的时间上床睡觉时,接受一位完美的陌生人的建议,比向一个我们在乎的人承认自己的困惑、无助和气愤要来得容易得多。

问题是,在寻求专家协助、请外人解决自家问题的同时,父母放弃了很重要的掌控上的创造性。当然,有些家庭有时候的确需要帮助,但是接受一套由专家认可的标准行为,而这个人根本不认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不了解我们的生活,这很容易让我们放弃那种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所有权的感觉——而这其中包括了全部的投入和责任感。短期来看,这种交易也许值得:出门带着三套换洗衣物和一大包湿纸巾,还得在公用厕所替小孩换衣裤,谁不想脱离这样的窘境呢?不过,在这样的交换之下,如果你不再有机会因为自己成功解决问题而感到骄傲,不再有机会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培养你和孩子之间的独特关系,这真的值得吗?

我们害怕面对真正的自我,也不敢信任自己,这使得我们很难认清内心的直觉,更遑论照着自己的直觉行事了。我们可能会对自己内在的一些比较不够宽大、要求过多,又吹毛求疵的声音感到焦虑,但是这些同样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静下心听自己理性微弱的声音,它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清楚地指点我们什么才是对我们最好的。终究,只有这个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实际的。

然而想到有些专家对于我们的“问题”有“解决办法”,实在是非常吸引人,就好像只要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所有事,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会像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样和谐甜美。我们很难接受不和谐的杂音是无可避免的,甚至对于一起生活且彼此相爱的人来说,是有正面效益的。人们都想得到不同的东西,当渴望程度强烈的时候就免不了产生冲突。为了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挣扎。虽然这些冲突可能令人不太愉快,但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只是在家中,在学校、运动场上,还有将来要面对的工作职场上都是如此。

靠自己成为好爸妈,其实也需要专家那样的自信心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争执是一种问题,甚至是一种病。因此我们信任上过新闻节目的儿童发展专家,让他们告诉我们怎么让兄弟姊妹停止争吵,或是诱使固执的孩子吃完碗里的蔬菜。因为不信任自己,又相信家人应该相亲相爱,所以我们就去寻找拥有比较好的学历、专业知识、实务经验,又有十足自信的主流人士的指导。我们感到很安慰,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有这方面的专长,而且可以教我们——只要听他说话和好好做笔记,我们就会变成好父母,比靠自己摸索还好。

某些时候,专家的确有帮助。如果父母对于建议能有所选择,并且谨慎地运用,就能从中受益。只是,当父母最后信任专家远胜于相信自己,进而深受这些教养专家的权威与信心所影响时,就很可能发生问题了。靠自己成为好爸爸好妈妈,其实也需要专家那样的自信心。

我们来假想一下,听到“家人应该每天一起吃晚餐以促进孩童智力发展”这句话,那些生活形态和作息上实在很难配合的父母,应该要说:“嗯,这是个好点子。可是我们的方式也还不错。虽然做法不同,但是也已经够好了。”可惜许多本来已经不太有信心的人,开始觉得不安,担心自己认为别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恐怕是很愚蠢的。如果一位儿科医师兼作家宣称,某种特定的睡前活动对于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许多原本认为另一种方式比较实际而且有趣的家长,恐怕就会开始烦恼了。即使他们个人偏好在别的时间念故事,却因为不敢肯定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向写一本书的专家挑战,只得咬着牙、忠实地执行专家建议的每晚睡前活动。

傍晚6点一家人准时坐下享用晚餐,或执行一种特别规划的睡前活动时间表,真的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吗?其实没有。真正有意义的是这种属于你家的仪式以及家人之间的互动、亲人间彼此的关心,再加上家人相聚的感觉:有些关系很亲密的家庭只在周末或特殊日子共进晚餐,但是他们会找其他时间和方法彼此联系,例如早餐时、放学后,或周末休闲时光。我们认识一位女士,她丈夫很少回家吃晚餐,于是她习惯边吃晚餐边念故事书,例如《小熊维尼》或《夏洛蒂的网》给她学龄前的孩子们听。这不是标准的做法,但是她觉得很有用。另外有一个移民家庭,每个星期在安息日都有一顿很特别的晚餐,因为他们知道远在家乡的亲人也正在他们的安息日晚餐做着完全同样的事情,这让他们感觉彼此的心相系在一起。

还有一位担任教师的妈妈很难过地告诉大家,她的四个小孩,至少有两三个,经常在客厅里倒头睡去,而且有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了。的确,在完美的世界里,小孩子一定是洗好澡、穿好睡衣、念完故事……然而这个家庭是一个快乐的家庭,孩子们都很开朗友善,在学校表现也很好。

家庭关系的问题并不是新鲜事,许多问题古今中外皆有。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或哈姆雷特的故事到今天也还存在,《圣经》里描绘的家庭生活也很少和乐融融:假如你觉得你儿子间的手足之争事态严重,那么看看约瑟的哥哥们怎么对待他吧!不过对我们这些后现代父母而言,即使家人之间会有冲突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但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冲突、纷争、沟通和妥协是不该端上台面的。凡此种种我们都把它定义为“功能失调”。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从报章杂志、电视和网络上寻找快速完全的药方,不信任自己的直觉,也不接受摆在眼前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来就是复杂的,至少经常会让人感到挫折)。这些媒体给我们像小说情节般超越摩擦冲突的和谐景象,而且结局通常皆大欢喜。所以,就像电视上美化家居专家教我们如何按着步骤在古老的维多利亚式房屋中装上最现代的电路那样,我们希望亲子教育专家也能告诉我们,要装哪一条线、激活哪个开关,才能让孩子照我们的意思去做。可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办法照着一套说明按着指示做就能改善的。人的思维不是直线进行的,小孩子也不是机器。当三四个或更多的个体想用彼此都觉得舒适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时,在过程中必然要彼此学习、依靠、屈服、相爱,其间人与人的关系是微妙、不断变化却令人满足的。

这样的过程必然会包括美好的日子,和一些不太顺利的日子。在坏的时刻,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和同情心。有些日子,我们就是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尤其最不想跟子女说话。有一家五口人,父母都是小儿科医生,幽默地把这些时候归类为“功能失调日”: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为了宵禁时间生父母的气,这不算是重大危机,也用不着为此让周末变调,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对父母没有被这不完美的事实挫伤,他们只是继续做他们该做的事。现在不是谈论这个的时候——她会爆发的——明天又会是全新的一天。他们的接纳,让糟糕的感觉不会延续整个星期或整个月,也让这家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女儿知道爸妈终究是爱她、接纳她的,而且会在适当的时机和父母讨论什么才是她真正在意的事。

专家的建议,导致我们不信任自己的本能

想要亲子教育专家帮助我们让孩子听话,或是让孩子长大后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实在是期望过高。但是媒体却让我们不这么想。当今美国所有中产阶级的人们所读的文章都在鼓吹一种假设,那就是只要父母认真看待孩子的发展,而且积极培养他们,孩子就可以更聪明、更具社交能力、更杰出。儿童发展的研究结果都呈现出好像我们已经具备完整的知识,而且非常清楚如何在每个家庭中实行。许多报道甚至把脑部发展的关键期缩小到以月为单位,很精确地告诉我们卓越的数学天赋需要什么(每周一次的钢琴课程)和什么时候(在三到四岁之间)会涌现出来。至于婴儿喂食方面呢,毫无疑问当然要喂母乳,听说用母乳喂食的孩子智商会提高八分(不多也不少)。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对这些研究结果呈现的方式感到相当错愕。约翰?布鲁尔(John Bruer)博士在他的著作《最初三年的迷思(》The Mythofthe First Three Years)中,表达了他的关切。他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说:“科学报道告诉你的应该是一件事的起因和机制”。他谈到许多以大脑扫描和分子研究技术为基础所做的调查研究,看起来虽然很吸引人,但在教养和教导孩子上,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值得参考之处”。

那些报道使我们觉得错过发展期限就好像错过一辈子的大好机会,其实根本不是如此。名指挥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在10岁以前还不会弹钢琴,他的亲戚送给他们家一台钢琴,他却立刻熟悉并爱上这种乐器。看看在他的音乐发展关键期结束之后他为自己建立了多棒的音乐生涯!

真正讽刺的是这些信息和专家的建言,却导致我们不信任自己的本能,特别是对于教养子女已经相当尽力的父母来说。我们开始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方法却千百种。不错,在人生的前几个月和前几年大脑的可塑性和接受性绝对是比较高,孩子们应该接受适当的刺激让大脑形成重要的连结,这些都是现代趋势的科学理论基础。是的,丰富而活泼的环境确实能帮助孩子发展得更好,反之忽略和缺乏感官刺激会造成一辈子的缺损,然而那正是地球上许许多多生活在极度贫乏当中的孩童的悲哀处境。但是我们别忘记,在这世界里大脑发展最为落后的那些婴儿,他们的发展落后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而不是因为缺少某种特殊质感的毛毯、高科技的固齿玩具和能在婴儿房天花板上照出形状的夜灯。

这些东西在富裕的西方社会里,真的有助于脑部发展吗?不尽然。但是我们被鼓励尽量让婴儿每天生活在像马戏团一样丰富的环境里。有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孩子若从来没听过古典音乐,就学不好数学?难道吃配方奶长大的孩子,就没有机会成为优等生?当然不是。然而我们仍旧习惯于从科学的统计结果做这类字面上的诠释。

一位母亲在小儿科医生告诉她孩子需要装导管来治疗慢性中耳炎的时候掉下泪来,这位15个月大婴儿的母亲说:“我喂了一整年母奶,还亲手用有机蔬果为他制作所有的副食品,为了不想把他托给保姆,还辞掉工作!我做错了什么?”她读过专家建议而且一字不漏地照单全收,她完全相信自己既然这么尽责勤奋,理当得到一位百分之百健康的宝宝做奖励。在她看来,儿子耳朵里的那条导管几乎代表世界末日降临,且象征着她的失败。假如孩子大到可以听懂妈妈的话,那他可能会感觉生病就是让妈妈失望,而这种情绪纠结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

不过这位妈妈的思考方式并不少见,许多父母都很难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真正的科学知识。另外一位新手妈妈则是在喂母奶时遇到困难,因为她的儿子似乎永远不满足。她告诉产科医师:“他总是吵着肚子饿,我好像没办法喂饱他。”她用几乎快哭出来的声音说,“我觉得自己彻头彻尾地失败了!”这位经验丰富的医师自己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因为工作的关系所以只喂母奶到孩子8周大,她建议这位妈妈可以偶尔喂孩子配方奶作补充。医师的建议立刻遭到反对,这位快要崩溃的妈妈质问医师:“母奶不是对他的智力发展最好吗?”医师很聪明地回答说:“假如喂母奶会让你崩溃,对他的智力可就不怎么好了。”

然而这么平常的智能,若一旦和当前最新的文章报道相抵触,就常会被弃若敝屣。你怎么能质疑一项“科学的”研究呢?假如你曾经有过科学研究的第一手经验就很容易,反之则不然。依我们的意见,纵使关于喂母奶的研究结果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要质疑一位焦虑、沮丧,为自己能力不足而痛苦的母亲,如何能帮助孩子促进智商、脑部发展或情绪健康呢?

可是,现代父母却被劝说每件小事都很重要。这个世代囫囵吞下一种观念(说不定已经噎着了),认为养育孩子是一种技巧,需要正确的设备,还要随时知道正确的研究,手边有正确的书籍杂志,认识正确的小儿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或精神医学家,从这种种资源中获得从声音语调到大小便训练等等每件事的正确知识与建议。然后,也惟有在这种种条件都齐备的时候,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正确的关系,并且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是这场美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听起来很极端,然而许多人都是这么想。你是不是常听到有人在看到有关粗心父母的新闻报道时摇着头说:“太不可思议了。开车需要考执照,养孩子却不必。”当然总是有些父母需要学习教养子女的这门艺术,还有一些人甚至不该被容许靠近他们的子女,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暴虐了。但是这样的父母属于例外,而且幸运的是,这种父母相当少见。

放轻松些、跟着自己的直觉走,才能更了解孩子,也更了解自己

养育孩子完全不同于学开车或记忆一套复杂的交通安全规则。大多数的父母需要的并不是熟读一套列举各种必备原则的书籍,好通过考试成为有执照的父母,对未成年的小父母来说,这也许是一种不错的课程,但是一般人需要的并不是这个。在养育孩子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信任真正的自我,恢复我们对自己爱的本能的信心,并从中更加享受这段经历。

放轻松些、跟着自己的直觉走,才能更了解孩子,也更了解自己。一方面要对付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跟自己不喜欢的那一面斗争——好比说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会有种冲动想用刻薄的话讽刺他,就像以前我们犯错的时候,爸妈讽刺我们、贬损我们、惩罚我们一样。我们必须接受那种因为对自己的父母失望而带来的伤感,并且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自己也跟自己的父母一样不完美。

学着在全心投入和袖手旁观之间找到平衡点,好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不至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在孩子渐渐成熟后。我们要引导孩子,但同时也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过自己的人生,并且慢慢学习自己承担责任。

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爱我们的孩子之前,我们应该先爱自己,接受“我”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只接受解决问题(然后还有下一个、再下一个问题)后的我。接受真实的自己,很奇妙的,这或许会让我们变成比较好的父母亲,并且更能全心全意善待孩子。

这一点,本杰明?史巴克博士(Dr。Benjamin Spock)早就知道了,在他的育儿著作当中,第一句话就是“信任你自己”。较近代的回归基本派育儿专家佩内洛普?里奇(Penelope Leach)一再告诫父母,别试着把孩子“照书养”。贝瑞?布列兹顿博士(Dr。T。Berry Brazelton)也温和地规劝父母放轻松些,信任自己的直觉。

但是在我们急进的社会文化中,放松可能相当困难。这种温暖舒适的安心感受就像古董沙发一样,它或许很舒服,但却已经过时,而且用在居家布置上绝对不搭调。到处都有所谓的知识来源想要吸引你,并不断告诉你各种“可靠的”教养信息。这些受大家欢迎的方法坚称只要读这个、看那个或立即洗耳恭听,就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书报摊上满是亲子教育杂志,书店里也被育儿类书籍占去好几个陈列柜。大学和社会团体的简讯上充斥着各种亲子教养话题:培养资优儿、带孩子去旅行、健康的孩子、素食的孩子,安全、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研究等等。电视和广播节目大肆宣传专家的建议,大群的教养专家巡回全国进行专业讲座和开办工作室,各种网站、地区支持团体、学校和医院的亲子课程更多得不可胜数。

有些信息确实有帮助,让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有地方可以寻求资源和协助是很棒的。理想的协助父母的方式应该是一种引发思考的讨论,帮父母理清自己的感觉,然后找出适合自己独特情况的解决之道。但现实情况是,编辑和制造商清楚地知道消费者正感到焦虑而且时间有限。当今的父母对自己充满着不信任,每天行程满档,只期望找到有效又情报正确的建议,马上解决问题。所以大多数的编辑都运用轻薄短小、“实用指南”的形式呈现信息。

我们可以依照理查德?法柏(Richard Ferber)的既富争议但又非常受欢迎的书《解决你孩子的睡眠问题》(Solve Your Child?Sleep Problems)中叙述的简单步骤,来对一个睡不安稳的婴儿试着进行“法柏式训练”。这是一本提供建议的书,但是连作者本身都说现在的父母太遵照字面意义了。两岁小孩爱在高椅上把青豆丢着玩怎么办?专家回答:让她帮忙准备餐点。9岁的小孩对爸妈顶嘴怎么办?这样说加上那样做,然后这整件恼人的事就会像迷你棉花糖溶解在热巧克力里头一样,迅速又容易地化解掉了。

书籍、报道和电视节目使得冲突看起来像是很讨厌的东西。但真正的个人成长和道德成长,就蕴含在这付出和获得的冲突中、在学习倾听别人意见的愤怒挫折中、在寻求可以共同接受的解决方式的过程中。家庭生活是孩子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和共同生活的实地演练课程;除非这样的学习被规避掉了,孩子们才不得不从同侪团体的调解课程当中学习这些“技巧”。这些课程应该是透过生活学习的,不是听听授课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肯让家中的问题浮现,并且努力了解家人彼此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话,那么一些原本令人痛苦的家庭问题,或许会成为我们重要的成长来源。我们认识一位母亲,她本身生长在一个酗酒的家庭中,她非常渴望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幸福的家,但是她的大女儿却一再拒绝她的努力。几乎从婴儿期开始,她就好像要把自己定位成处处跟她妈妈作对的人,从日常起居、服装打扮到家规的问题,样样事都可以变成亲子战争。可以想见的是,随着青少年期的来到,两人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后来情况却好转了。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岁月流逝,这位母亲开始了解她一直寄望女儿能够弥补她自己童年时期的创伤,从她女儿还小的时候起,她就试着为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她自己曾经想走的人生旅程。当这位母亲懂得欣赏女儿的本来面貌——一个某些特质非常不像她,但是其他一些特质又与自己相似得令人惊讶的小女人,她们的关系才开始转变。虽然她们仍有一般母亲和孩子常见的争吵,但是事实上当她放弃自己的幻想,也就是内心对女儿未来的期望之后,这位女士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她渴望许久的母女关系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改变有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这位女儿不再觉得妈妈不接纳自己,也不再因为自己不像妈妈所想要的样子而失望。感受到自己从根本被接纳之后,她可以更自由自在、更快乐地做自己。

这位母亲无疑宁愿跳过这些辛苦的岁月,虽然这样深刻的醒悟来得这么迟,但读一本书并不能带来同样的体会,因为解开这个结需要付上时间和情绪纠缠的代价。没有一套包装好的速成方法能帮助她解决如此特殊、如此个人化的难题。她必须自己去解决,才能成为她自己的经验。她和女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母女关系,这是单单属于她们两个人的成果。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保持最真实的那一面

但是毫无头绪地摸索自己特有的方法,在这非常讲究效率的世界里似乎不是个讨喜的观念。何必浪费时间?走捷径可以省掉所有的苦工,听起来多么吸引人。如果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岂不是皆大欢喜吗?看似聪明的人们试着用那种已经提升到高僧境界的思考模式,说服我们养育孩子再也不必暗自吃苦。有些专家是通情达理、善体人意、对人有益而且讲究理性的,但是,总有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专家,承诺你可以快速解决棘手的家庭问题和难以掌控的家庭生活,就像新品牌的润发乳一样,保证立刻让你的头发变得柔顺动人,像选美皇后在敞篷车上随风飞扬的秀发一般。

这是一个幻象。一旦真相揭露,你就知道养育孩子其实是很令人受挫的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包括这本书在内)或任何专家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与他们的关系中保持最真实的那一面,好让他们可以自己去发觉真实的人会怎么解决真实世界里的真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这能使得我们在和他们一起生活时成为积极的创造者,像个不修边幅、随意在画布上挥洒的艺术家。

保持真实,是指踏入每天生活的混乱之中,不用任何专家帮你粉饰。这意味着不再将人生修饰得外表光华亮丽,让人看不透你内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大人经过努力把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知道;而犯错搞砸的时候,也不必刻意避讳。这意味着当自己犯错的时候,能坦然地向孩子道歉,而做得很好的时候,更要真诚地赞美自己。

一位父亲体会到,当他打开心胸坦承儿子想出来的解决问题方式比他这个老爸还高明时,他和儿子的关系竟然变得更好了。想打电话安慰朋友的丧亲之痛,又怕到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向孩子承认自己此时的不自在,但终究还是勇敢地打了电话,这就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让孩子知道我们在跟很讨厌却每天都要在办公室里见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有时会表里不一,这也是一种真诚。让孩子知道成人生活的真实面,这其实是好的:例如看见我们和配偶虽然意见不一致,却仍然能维系婚姻;观察我们在超级市场长长的结账队伍中,忍住怒气不向笨拙的收银员发作;见识我们焦头烂额地处理忘记付的账单;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同样的,看见我们妥善处理别人的怠慢,善待有需要的邻居,或打网球时得意地痛宰对手,这些也都是我们的真实面。

真实并非表示永远不节制自己。有时候在余怒未消前保持缄默,你的伴侣就不用忍受你的恶言,你也用不着事后懊恼。然而,很多时候,你还是把话说出来了……我们都是这样,然后在事后寻求改进。真实的意义是,不必一直努力去修饰人生的每个小细节,让社交圈、公司、学校里的每个人认为我们(还有我们的小孩、婚姻和家庭)像照片里面一样完美无瑕。

孩子们很能够了解人生就是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得很好、大多数尚可接受,甚至做得很差劲的事情也不少。真实的意思就是人在生活中会犯错、调适和妥协,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么做,而是因为这样做大多数的家庭成员能得到益处。没有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每个人终归能得到一点什么。

或许孩子如果有这样的认识,他们长大后就不用花太多年时间去扮演另外一个更完美、更可爱的人。或许在青少年的时候,他们会少尝试一些不适合他们自己的衣服,还有不适合的个性和态度。或许在成人以后,他们能够了解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才可能让婚姻一开始就幸福美满,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寻找那位可以让彼此的热情和浪漫永不褪色的“完美”伴侣。毕竟,美好婚姻的绝大部分,是在讨论谁该去倒垃圾这样细琐和具体的事情。

不用去做一些自觉勉强或不自然的事情

多数育儿专家都相当诚恳,提供的建议也是善意的、知识性的、有价值的,至少对于已经买了书的读者来说,这是他们既得的权益。有些时候专家的建议是有效的——注意,我只说“有些时候”。如果,你在读那本书的时候,会说:“啊,没错,这听起来很像我呢!”或是:“对了,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或是:“嗯,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但是那的确跟我们的情形一模一样。”如果那本书化解了你不少的焦虑,提供了某些你从没想过的解决之道,那么花上24块美金或许是值得的;如果接受访问的那位亲子教育专家,详细解说了你过去不曾了解的行为,并且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那么花时间聆听就不算浪费。

但是如果有人声称自己写的书对所有人都适用呢?拿这种书去训练狗狗捡报纸吧。

假如你去做一些自觉勉强或不自然的事情,一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甚至感觉比失败更糟,连最亲密的关系都会开始觉得疏离。这是一位妈妈的经验,她在书上读到,读小学的孩子如果故意表现出不礼貌的举止,那么父母可以用“这样实在不像你”这句话来响应,因为这句话代表你认为孩子其实想要表现得很好,而且她平时也表现得很好。问题是对这位母亲来说,她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一点也不会“不像”她的孩子,而且母女两人都知道那就是她的个性。问题其实潜藏在更深处,而且往往是如此。

当你遵照建议去做却发现自己像个大傻瓜的时候,罪魁祸首可能不是你,而是那本书或是那个专家。即使你自己的方法不是最理想的,任何书籍若是让你觉得自己是个焦虑的笨蛋,就不可能让你成为更好的父母。焦虑会把每个人——你、我,还有我们的孩子最坏的部分显露出来。焦虑会把你推离孩子的身边,而不是拉近彼此。当你觉得困惑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放松并让自己觉得舒服自在,再好好想想接下来要怎么做。因为要和孩子维持长久关系的人是你。

现在,让我们暂时用前述理查德?法柏博士的著作《解决你孩子的睡眠问题》为例子,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些相当好的建议,而且详细说明了一种任孩子哭,然后自己安抚自己入睡的特殊技巧。许多父母都试过用这种方法让小宝宝安抚自己然后回去睡觉,结果也相当成功;对另外一些父母则是毫不管用。“我的儿子尖声哭叫到吐得婴儿床里到处都是。”一位育有三个小孩的妈妈回想,“然后我醒悟到我根本不在乎让他跟我一起睡。所以我再也不试第二次。”

她的经验并不能证明理查德?法柏是错的,反之亦然。法柏博士的建议对许多家庭来说是有用而且安全的,但对这位母亲来说,却不适合她的教养风格。幸好她有很好的省察力,立刻了解自己的状况。大约数十年前,由于有些医生告诉父母只能每隔4小时喂宝宝一次,中间绝对不可以喂食,于是许多焦虑、顺从的父母完全忽略自己身为父母的直觉本能,任凭宝宝连续大哭大叫好几个小时,只因为医生这么说。今日,那些对自己缺乏信心而遵行法柏或一些别的专家指示的父母,依旧半夜3点绝望乏力地徘徊在哭叫的婴儿房门外。一个成年人和7个月大的婴儿彼此对抗,比较谁的意志力比较强、谁的意志力比较弱,真的有意义吗?假如婴儿哭泣是正在问你:“当我惊慌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你给他的回答会是“我会无助地站在门外,因为我想那是医生认为我该做的”吗?

而这正是许许多多的教养问题的步骤解决法和教养万用指南的错误之处。它们本来是来帮助我们的,最后却让负担已经够沉重的父母增添更多的挫折与困扰。它们不能分辨每一对亲子关系都是独特的,需要以各自的方式去经营,以达到互相满足的境地。这些解决方法太过于注意问题以外的部分,而太少注意问题的核心。任何教养问题,包括婴儿上床前的拉锯战、学前幼儿乱发脾气、学龄孩子的社交问题,或是青少年期的反抗行为,都可能潜藏着众多因素、众多理论上的解读方式,以及暗示着多种的未来可能性。

但最要紧的是,这些解决方法抢走了身为父母的你运用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物,去创造你和孩子相处的个人模式所需要的信心。每个孩子和父母,都有非常不同的个别需求,以及造成目前关系的个别原因;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他们自身心理与教养需求的原因。孩子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掌握发展的任务和阶段,以独特的安排方式去融合父母的需求,有时候是保姆的需求。这形成一种纠缠、错综复杂但有趣的网络。处理行为问题,从来没有可以预设的解决方式,因为无论现在或未来,孩子们都不是大量生产的简单产品,可以粗略修补或调整一下就完好如初。

每位父母都可以找到和自己想法相近,而且熟悉你目前处境和所处阶段的人,彼此宣泄情绪、互相扶持、寻求建议并且打气。如果能有自己喜欢而且尊敬的小儿科医生,可以向他请教问题,那是最好的。有机会接触专业人士,例如你所信任敬重的家庭医生、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师……必要时咨询有关教养孩子的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从混乱家庭长大的人而言。此外,朋友和家人或许会有令你惊讶的好建议。父母若采取积极、投入和自我肯定的态度事先衡量所得到的建议,质疑并思考建议的内容,在接受或拒绝这项建议之前先试试看合不合适,这样就可能不会走错方向。

以上的做法非常不同于从书架上挑选一本书,从杂志文章里撷取一段知识奉为圭臬,或从晨间新闻紧凑的4分钟片段听到解决问题的7个步骤,就鹦鹉学舌般死背下来。这些好像很不错的小策略,使得家庭问题看起来好像简单到只要找对工具和方法,避开所有的歧见就好了。太多时候,我们最后避开的,是行为背后真正的问题,以及和孩子做有意义的沟通以促进彼此了解的机会。

一个迟疑着不肯吃豆子的学步儿,正在学习的是:她放什么东西在嘴里,是她生命中这个阶段少数能控制的事情之一。因此学习的主题是自主权和自我引导,而不是进食习惯或营养问题。如果她不想吃,可能是因为她不喜欢那种食物的味道、气味或外观——不管她有没有帮忙摘豆子和煮豆子都一样。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食欲和营养均衡的问题其实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当她表达个人的喜好时你怎么反应,以及你怎么处理你自己的挫折感。有一位妈妈叹息着说她的六岁孩子不喜欢绿色的食物,她的儿子在旁边回嘴说:“才怪!我喜欢绿色的巧克力。”

一个伶牙俐嘴的四年级小学生需要挑战你的权威,而你必须从容不迫地面对这种状况。转移或分散注意力或许能让你度过某些特别艰难的时刻,但是如果你总是逃避冲突,就会拖延了发展上的学习历程。你们的关系不会成长,道德观念不会成形,问题势必一次又一次以新的形式浮现出来,最后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你和孩子之间关系进展的方向。

留意信息的来源和以特定观点呈现的资料出处

育儿专家并不是我们这一代的新产物,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有孩童与家庭生活方面的书籍或文章可以参考。以《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Cabin)闻名的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就曾在1869年同其他两位作家为美国的母亲合著了一本书,内容包含养育孩子的建议。像现在一样,当时也有一窝蜂的育儿潮流:日程表、体罚、疾病感染、婴儿奶粉,仿佛帽子和裙缘花色的流行般反复变化。我们自己的父母从史巴克博士的育儿宝典找答案,不单是因为他能给予令人舒坦的确定感,也是因为他们想要关于皮肤潮红、发烧和行为方面的特定解答,这些永远是让照顾婴幼儿的人手忙脚乱的问题。

从过去到现在,育儿专家的建议一直是有用也有价值的。父母需要具体的信息,好比说,在这么多止痛解热剂当中,哪一种对解除儿童中耳感染的发烧症状是最好的;知道疼痛难受的耳朵里面发生什么样的生理状况也能帮助我们处理它。了解情况总是可以消弭焦虑,这正是科学对我们帮助很大的原因之一,它让事情有合理的解释,让了解取代不安。认识发展的阶段也是很有用而有趣的,例如依附某个东西以得到安全感或是学前幼儿对性正常的好奇。通常在教养的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在书上找到绝佳的建议,例如如何计划家庭旅游或决定何时开始给孩子零用钱,书报杂志和电视节目也能提供完整可靠的建议,我们作者自己也曾撰写过相当多这类的文章。我们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抹黑所有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只是批评部分的现象。

然而身为消费者,我们需要留意信息和忠告的来源,和以特定观点呈现的资料出处。因为无论出处是不是显而易见,总是有一个来源的。就好像有些人是民主党员、有些是共和党,另外有人偏喜欢独立,既无党也无派;有些人喜欢吃寿司,有些人觉得生鱼片很恶心。这不过是个人品味、风格和观点不同。教养孩子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式,也没有哪种孩子是绝对的典范。如果我们都变成同一个模样,世界会变得非常单调乏味。

不久之前,在媒体的炒作下,两位知名而且非常优秀的育儿专家在大小便训练方面的意见形成极端差异。约翰?罗斯蒙(John Rosemond)是一位多产的知名家庭心理学者、特约专栏作家、讲员与亲子书籍作者,他相信小孩子两岁以后就应该使用马桶。他建议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法达到目标,就是将孩子害怕和不舒服的感受,当作协助他学习上厕所这门艺术的利器。罗斯蒙认为现代家庭给了小孩子(甚至是婴幼儿)太多的权力,应该由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来掌控孩子以及自己的人生。

有些家长百分之百同意罗斯蒙的看法,很可能就是用他的方法训练孩子上厕所非常成功的那一群,其他父母则觉得那种方法无论对他们自己或对孩子来说都太严厉了。对后者来说,贝瑞?布列兹顿博士(Dr。Berry Brazelton)“等孩子准备好”的方式似乎比较适合他们,基本上,这种方法是建议等到孩子主动想用马桶时再开始训练。正如布列兹顿博士教养哲学的整体特色,他相信父母应该养成习惯,密切注意孩子想表达的是什么,无论是口头表达或是肢体语言。

两位专家都有重要而且充满智慧的贡献,两种观点都很有价值。但是他们诠释亲子关系的哲学(而非科学)角度各有独特之处,因此对某些父母的吸引力会比对其他人来得大。哪一位专家的意见比较中肯,则视孩子、父母和他们生活的环境而定。并不能说布列兹顿或罗斯蒙哪个对哪个错。只有做父母的自己知道,哪一种方法感觉上比较适合自己、哪一位专家的说法比较像自己的状况,另一位的说法则不那么合适。

训练自己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那些不请自来的建议

大多数专家的建议都会偏离中立和纯科学的立场,但是许多情况下,消费者无法辨识哪些属于专家的个人意见。“专家”自己原先的信念会使得他的说辞偏往某个方向,然而一般人并不知道,也不会去质疑。举例来说,有一位记者本身曾剖腹产生下两个孩子,她对于麻醉剂如何影响新生儿的报道方式,可能会不自觉地与自然生产的忠实拥护者或从未生过孩子的另一位记者截然不同。偏见对于读者(而且经常包括作者)的影响力往往是大家不自觉的,因此也很难辨认出来。它会左右一篇报道组织的方式,影响作者呈现或舍弃某些统计数据和事实,因此也会影响结论。

就连刊物本身也有各自的编辑角度,并据此规划内容。有经验的读者可以辨识出一些表面上相似的刊物,例如《时代周刊》(Times)、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US News&World Report),在编辑立场上也有所不同。亲子刊物或女性杂志在这方面的差距也许比较细微,但仍有差距存在。举例来说,《职场母亲》(Working Mother)的读者大部分都在工作,小孩交给保姆或托儿所,因此在报道一篇有关受托孩童较易罹患感冒和中耳炎的研究报道时,它的报道方式就多少会和《父母亲杂志》(Parents Magazine)有所不同。杂志不仅会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来做报道,也会针对他们想要的读者,例如广告商所喜爱的高收入高学历读者,来做倾向他们立场的报道。(这或许就是我们会认为布置完善的婴儿房对养育孩子相当重要的原因之一!)

父母其实应该给自己更多的信赖,他们应该训练自己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那些通常是不请自来的建议。他们才是真正决定什么适合自己的家庭、什么不适合的人。对父母来说,这代表以一种尝试错误的方式学习非常独特的家庭舞步,每个关系都将在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的一点是,这专属他们个人的舞步是包含着爱意、尊重并且热切投入的。

然而处于讲求科学精确的时代,传统的学习过程看起来似乎显得落伍,而且没有效率。人和人之间彼此适应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了解彼此之间细微差异的过程中会犯那么多的错误,我们理所当然会怀疑,错误怎么可能会是一件好事?所以父母转而听信专家。新闻节目中连篇累牍的“最新”忠告和警告性的科学传言已经偷偷地渗入美国人的信念系统。如今父母相信他们需要这些信息以正确养育孩子,一点一滴都不能放过。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所谓“新”的科学是多么不可靠,特别是当这些研究呈现在媒体上的时候:一眨眼之间最新的调查研究就可以推翻前一个研究。当媒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刚出炉的研究结果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原本极简单的事被过度思考和解析。其中一个例子是以父母教养风格对孩童道德发展影响为主题的社会化研究。学者茱蒂?哈里斯(Judith R。Harris)认为,父母除了遗传之外,在其他方面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非常微小,在她措辞强烈的论述中,我们同意她所提到的,有关许多儿童教养研究上的弱点。哈里斯在她的著作《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中这么说:

社会化研究是有关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或他们对待孩子的行为)如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因为它使用某些科学的方法,所以这是一种科学,但是整体说来,那并不是一种实验基础上的科学。

她接着说:

……既然研究者并没有控制父母亲在他们自己家里对他们的孩子做什么,所有研究者最多只能观察,并试着在他们所观察到的父母行为和那些行为如何影响孩子的主观诠释之间找寻相关性。

哈里斯认为,这种研究模式有许多缺点。第一,既然它无法确定所有的变项,就根本不可能看出因果关联(即使注意到其中的一些改变)。也许某些看到的作用确实存在,例如父母权威式的管教风格似乎导致孩子的叛逆,但这两者的关联也许不是因果关系。谁知道也许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造成那种行为呢?比如说,哈里斯就认为,孩子的朋友可能有更大的影响力。第二,这些研究是根据较能产生某些可用结果的方式设计的。科学家也有老板,可能研究导向某个结论,看起来会比较好。而到最后,哈里斯所认为的另一个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要件——遗传的作用,也是无法被测量出来的。

依我们的看法,哈里斯的许多论点都是不正确的,然而这又是媒体小题大作的另一章。诺贝尔奖得主及前任洛克斐勒大学校长托斯登?维瑟尔博士(Dr。Torsten Wiesel),他的研究使得大家开始重视早期刺激对大脑发展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说的,“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无关紧要,这种说法推翻了过去大家视为常识的想法。”

不过,我们真的要向哈里斯喝彩,她向望子成龙的狂热浇了一大盆冷水,她和我们一样,努力想打破“经科学证明父母做的每件小事都对孩子的发展有关键性影响”的误区。但和哈里斯不同的是,我们认为负责任、致力投入教养的父母对孩子性格塑造上的影响力远胜于孩子的同侪。我们想要让子女的养育回归父母,童年回归给孩子。

报道中的不一致看得人晕头转向

我们试着鼓励每位父母不要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要再时时担心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会对孩子有关键性的影响,但每当我们这么做时,总是觉得自己在跟某种极大的力量相抗衡。因为媒体为了得到大家的注意,总是言之凿凿地告诉大家每个最新的发现都会对孩子的人生有关键性的影响,说的时候不但语带权威,还毫不保留地使用指导性语句和动作性描述。这些记者(当中很少人接受过科学训练)略过研究当中用科学语言谨慎陈述的段落,也就是每位严谨的科学家都会谈到的,详细描述研究方法和限制的部分,然后直接跳到结论,以提供读者、听众“有用的新闻信息”。因此你会看到许许多多诸如“如何让您的宝宝更聪明”、“如何养育一个不嗑药的好孩子”的新闻报道。

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就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因为他们锁定焦虑的婴儿潮父母作为主力市场。单单在1998年,杂志社就陆续刊登了四篇以亲职教育为主题的封面报道:“你的孩子需要补习吗?”“如何培养出新好男孩?”“父母重不重要?”(当时,哈里斯的书刚出版,争论不休),以及“明日孩童:一个孩子在21世纪的生活”。最近几年的其他内容还有“你孩子的大脑:儿童如何传送音乐、数学和情绪信息”,加上一本特刊“0-3岁宝宝:父母须知”。

仔细阅读《新闻周刊》的这些主题,便会发现虽然每篇报道的语调一致——肯定、确信、具权威性和指导性——传递内容却有极大的不同。例如,关于脑部发展的报道,呈现了一连串精美的图表,准确地告诉我们某种技能(逻辑推理、语言和音乐等等)什么时候会在大脑的回路中建立,并且非常具体地传授父母在这个过程可以做什么:“和你的学步幼儿玩数数游戏。让他帮忙排放餐具,学习一对一的关系——每个人有一个盘子、一副叉子。此外,为了减少失败的机会,要播放莫扎特的音乐给他听。”这让小孩听起来就像计算机一般。

在1997年的“你的宝宝”特刊中,告诉我们这些父母要“带4个月大的宝宝开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然后在6个月大的时候“试着逐步减少用儿语”。1998年“如何培养出新好男孩”建议父母教导他们的儿子“生气是可以的”。

就在几个月之后,“父母重不重要?”的作者赞扬茱蒂?哈里斯“对众多育儿书籍的危言耸听,有导正的作用”。她指明,哈里斯的著作“降临的时刻,刚好是许多父母正害怕未能和他们的新生儿保持眼神接触(面对面沟通不正在说这个吗?)、未曾在婴儿房播莫扎特音乐(你孩子的大脑专题就正好建议做这样的事)或未能实时管教孩子的过当行为会毁了他的一生(教导儿子不要压抑愤怒不是很重要吗?)的时刻。”

这些报道中的不一致看得人晕头转向。除了我们挑出来做例子的《新闻周刊》之外,其他例子俯拾皆是。新闻媒体的情形都一样,因为他们的工作是编撰吸引人的报道,而不是养育孩子。此外,整体来说,《新闻周刊》在健康、家庭生活以及其他广泛主题的实情上都表现得相当称职。但是我们怀疑新闻杂志是否应该塑造父母的教养哲学,或经常性地试图剧烈改变父母的育儿观念。儿童精神分析学家艾立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他的经典著作《童年与社会》(Childhoodand Society)当中提到,每个社会和父母世代会随着时间逐渐改变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以符合社会的需要。除非美国社会需要不断改变想法的焦虑症患者,否则杂志刊物应该停止这种随兴搅扰父母思考方式的报道。

关于你的孩子,你就是专家

父母亲如何养育孩子,应该是基于他们高度个人化和彻底思考过的信念。只要回到史巴克博士的第一个前提,也是最有用的劝告:“相信你自己”,所有爸爸妈妈都可以表现得很好。

勇敢去做,看书、学习、交谈、研究。但是追根究底,你必须先认识自己才能信任自己。不论茱蒂?哈里斯或其他专家怎么说,我们终究会自己感觉出来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责任。因此我们需要自在自信地从汪洋大海般的众多建议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看看哪一种合用,哪一种能加深你对亲子关系的了解和珍惜,让彼此的关系增长。然后把剩下的打包起来做资源回收,你并不需要它。关于你的孩子,你就是专家。

同类推荐
  • 生活品味

    生活品味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列那狐的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列那狐的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 有勇有谋的自我保护

    有勇有谋的自我保护

    《有勇有谋的自我保护》的主要内容有立正确的荣辱观、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多学习法律知识、把法律用到生活当中、怎样才算中国公民、怎么才能休息一合格的分民、原来出版也有规定、奇怪的“老爷爷”、父母打开我们的日记本、如何看待父母私拆我们的信件等。
  • 巴黎圣母院(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巴黎圣母院(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异世之死心吧你逃不了了

    异世之死心吧你逃不了了

    方浅云是国家的情报局的人,只是没想到自己的努力终究得不到国家的信任。重活一世,决定她的一生只为自己而活。但是没想到会遇见那个人,最后还是认栽的跟着那个人,虽然对方不愿意……天璃:小璇璇,你就不要逃了。天璇:我是你的长辈,怎么可以这样叫我?天璃:长辈啊,长辈是这样的吗?覆在天璇的背上,没有下来的意思。天璇:……没有你这么厚脸皮的
  • 香畹楼忆语

    香畹楼忆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录之蜜湖

    末世录之蜜湖

    一场发生在2792年的末世,一种离奇的病毒,牵扯出中国西北一个无人知晓的民族和几段中国隐史。看这些从实验室里幸存的人是如何逃生,并寻到喜马拉雅上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圣地蜜湖,也看末世中的人们是用如何的人生观活着。看点:本故事有《所罗门王的宝藏》的奇幻,也有《行尸走肉》的残酷,但重要的是充满了中国元素,这场逃生之旅中包含了南迦巴瓦峰的神秘、唐刀的历史、藏传佛教的传奇、新疆人种的起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斯文赫定在西域的发现、著名学者彭加木的失踪谜案等。圣地蜜湖是否存在?等你一起来发现...
  • CP论证日常

    CP论证日常

    本文无三观不正,狗血不断。只有脑洞过大、补脑过度。欢迎来到CP论证论坛,寄存者莫零和系统Q仔君将为大家开启一段幽默诙谐、毫无真理考证的论证之旅。寄存者莫零将会遇见他,还是他,还是原先的那个他呢?相信一个人的等待会超跃空间的限制吗?请大家尽情期待。
  • 乱世异校:倾世妖娆

    乱世异校:倾世妖娆

    她,是21世纪的传奇,是黑道中的女皇,更是传说中修真界的天才,即便是如此,她,心中还是很孤独,渴望一个对手能与她强强对决。她在一次追杀妖中,无意来到了乱世异校,乱世异校是一个传说,相传乱世异校是由冥、魔、妖界所创的,里面集结了冥、魔、妖的强者,还相传着各种关于乱世异校的传说。她来到这开始了一段乱世之旅,到最后,她还是原来的她吗。
  • 净土生无生论

    净土生无生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贵族:逆袭变女神

    重生贵族:逆袭变女神

    她,是一个千金小姐,又是一个的女明星,但是她爱上了一个人,本来,她以为他们的爱情会收到祝福,但是,到最后,她才知道,原来,她一直爱恋的人是一个为了让她破产的小人,后来,那个人,甚至不惜杀害了她,与别的女人缠绵……
  • 镇惊天下:不是废柴是鬼才

    镇惊天下:不是废柴是鬼才

    大家不要在意细节!这是一个穿越剧,很老套哈!我希望能给你们一些新鲜点的,等着瞧吧!
  • 重生:影后蛇蝎心

    重生:影后蛇蝎心

    一个三流野星,深爱的男朋友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姐姐的未婚夫。负面新闻蔓延,亲姐姐在自己身边安排手下让她染上毒瘾。永无止境利用,亲身父亲欲用自己勾引敌对公司二少爷。结果出人意料,‘男朋友’的弟弟看上自己强后又杀人灭口按死浴缸。重生一世回到四年前,同样的面孔同样的私生女身份,而这次却是不同的性格。前世的三流野星到今世的超级影后,前世的被人设计到今世的步步为营。一步步,我会杀掉你哦...
  • 毒妃风华

    毒妃风华

    在新闻中正在播放现代令人闻风丧胆的鬼医在一次实验中不辛爆炸身亡,新闻中可以看到“粉身碎骨”这四个醒目的大字或者是“尸骨无存”这样的字眼从电视中闪过。不少人都暗暗的叹息,又的是因怕以后生病了无人能医好,又的是因这世上又少了一个人才,而只有行医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为她伤心难过了一番。可又有谁知道他们叹息的对象并没有死不换一种说法是肉身死了看她的灵魂却因手腕上的白玉冰链而魂穿到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一个世界中。切开她如何在那异世中一展风华收获到属于她的幸福!本文女主有一点二(第一次写,写的不是很好,所以请各位亲多多指教>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