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8900000013

第13章 引子(2)

“原典”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谗音含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解译”谗言是小人的专利,忠言是正直者的墓碑。其实,哪一个领导都知道“亲谗远忠”的后果,可就是做不到,历史上因此而败亡的人数不胜数。而小人历来被人们痛骂、鄙夷,可他们却常常能够活得很滋润,一个个都得志起来。

如此说来,领导与小人之间好像天然有某种亲缘关系,往往一拍即合。这其实就是人性中的供需关系。

小人好浮夸,善于溢美之词。汉代刘向曾说:“小人之言,多而虚。”意思是:这类人巧言善辩,夸夸其谈,尽说好听的。而一般人尤其是领导,都有点好大喜功的毛病,喜欢听顺耳的,谁愿意成天“良药苦口”呢?于是谗言者专攻这些弱点,往往说到对方的心坎里。一个喜欢听,一个喜欢说,供需平衡,自然市场广大。

其次,谗言者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贪功委过。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什么坏事都往外面推,并不厌其烦地夸大自己的成就。而许多领导人都有些官僚,容易被迷惑,结果小人就得志了。一个官僚成性,一个善于钻营,也是某种供需关系。

“原典”近色远贤者昏。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徽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徽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解译”夫子说“食色性也”,好色也是人的天性之一,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尺度,君子好色而不乱,好色而不迷。

中国的史臣历来有为君王讳的传统,将君主治理失败的责任推给女人,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许多因色而误国的所谓教训,可笑的是,有些无聊的文人还津津乐道。

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不用说了,南朝陈后主宠信美女张丽华与孔贵人,直至亡国,在南京留下胭脂井的风流遗迹。司马炎后宫两万多美女,每日乘羊车游园,住在车停处的美女那里,害得美女们在门口放些青草引诱那拉车的羊。还有明末李自成抢了陈圆圆,激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其实,国破家亡干女子何事?即使有因色误国者,那也是因为自己把持不住,同样不干女子事。

中唐以后,武则天将李氏宗亲都流放了,其中就有后来的中宗李显。中宗这个人非常软弱。在患难中,每当中宗陷入绝望之中时,都是他的皇后韦氏给他以力量和信心;每次武则天派人来访,都由韦后出面周旋打点,韦后的伶牙俐齿,使他们渡过了不少难关,因而中宗对韦后十分感激。他曾握住韦后的手立誓说:“异时若复得见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

韦后是极有野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中宗复位后每次上朝,韦后都坐在他身后的帷幔中,如同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样。大臣桓彦范上书劝谏,李显不予采纳,韦后便开始大肆干预朝政。

所以“近色”不应该受指责,但“远贤”那就大大不对了。明朝崇祯皇帝不近色,但远贤了,同样是国破家亡。

“原典”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解译”“谒”的本意是禀告、陈述,就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唐代有一种诗,叫“干谒诗”,就是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作,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只是更加有文才。比如,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借新婚之后的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公婆,探听虚实,真是太有才了。

女子议论朝政大事,就称为“女谒”,如果意见被采用了,就叫“女谒公行”,意思是:大事不好了,女人干预朝政了!

黄石公毕竟是秦末汉初之人,出于当时的社会礼法,对女人的歧视是难免的。客观地说,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干预朝政或者外戚干预朝政的时候并不多,最突出的大约只有汉代、唐代、清代的一段时间。比如说,唐代就有多名妇女冲击过朝政: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后等,但她们的时问都不长,多数的暴政还是由男人们造成的。

“原典”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解译”设官任职,必须出于公心,这样才能网罗天下人才,共同完成大业。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单位,如果出现任人唯亲,那就是走向下坡的开始,整个事业的根基就出了问题,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就会随之而来。

从历史上讲,“私人以官”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因为皇家的土特产品就是官职,除了正常的任命之外,还有很大的通融余地,想给谁就给谁。再加上中国人重情,当官的一动感情,就会把官职当礼品送给别人,而不考虑这个人是否是块当官的料。

还有一条,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占山为王的“封建割据”的情结,每一位当官的,都有山大王心理,每到一处,总是会精心培植自己的势力圈子。这样一来,顺我者当官,逆我者靠边,“唯才是举”一般很难做到。

在官场上,最下作的就是买官鬻爵,将官职当商品,就跟萝卜、白菜一个样,公开叫买,这样的吏制就跟洪水猛兽差不多了。

晋武帝司马炎在南郊祭时,感觉很不错,就问随行的左右:“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个皇帝相比较啊?”校尉刘毅是个直性人,回答说:“可比汉代的灵帝和恒帝。”司马炎听了后不以为然说:“我虽然德行不是很高,但总比他们要强点吧。”刘毅说:“这两位皇帝都卖官鬻爵,但是他们将卖官得的钱都入了国库,可陛下您呢,将卖官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上看,您还不如他们呢。”

“原典”凌下取胜者侵。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嬴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解译”在自然界中,由于地势的不同,会形成一个水压差,造成水向下流。在社会中,由于地位的不同,会形成职位上的差别,造成上级不好的情绪向下渲泻,这就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如果遇到这样的领导,下属肯定会怀恨在心。

如果一个单位上下关系紧张,大家离心离德,原因肯定在领导。《孟子》里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下级是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与领导闹不团结,那不是老鼠戏猫,自讨死路吗?

“原典”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贫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解译”滚滚红尘中,大家匆匆忙忙干的事只有两件,一为名,一为利。要么因名博利,像前几年的超女,先成名后取利;要么因利成名,如这几年的企业家写书,先得利后成名。人们总是想将好事占尽,名利双收。

在这股大潮中,大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凡迅速成名的人,几乎都是短命的,各领风骚只几年。为什么呢?名与实不符,许多人事后证明都是徒有虚名,弱小的身躯根本撑不起那顶大帽子,最后被压趴下了。

历史上,名与实相符,可以成就大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冲着就是他的名。但名与实不相符,则可杀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结果有了诸葛亮“浑泪斩马谡”。

战国时,秦国和赵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赵国先派廉颇与秦军对峙,后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著名将领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出战。这个赵括喜欢纸上谈兵,而且在当时颇有些虚名,但就是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典型的名实不符。

当得知赵括为将,蔺相如就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甚至连赵括的母亲也找到赵王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赵王不听,依然用赵括为大将。结果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坑杀。

“原典”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解译”有一种领导最让下级看不起,那就是贪功委过。单位里一旦出了问题,领导会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对别人的问题,会拿放大镜去看。遇上这样的领导,还是走为上策,因为这个单位是搞不好的。

无论任何单位,都有一条潜规则:出了问题总是要有追究者的,一旦你成为问题的追究者,也就获得了责任豁免权。只追究别人的责任却不需要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那么一般由谁来追究责任呢?肯定是领导。所以,领导有天然的免责权,如果自己再主动委过,那面目就可憎了,而属下早晚都会成为“替罪羊”。

用羊替罪的习俗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祀。仪式通常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活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何时,都应该成为领导者的座右铭。

“原典”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音,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郡,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解译”把什么好事都揽在自己怀中,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而对下属的利益不管也不顾,甚至百般限制。这样的领导,终竟会被下级唾弃。

吕布被困下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现在情况很不好,外面有大军围困,城内又无粮草,如今黄河水又在猛涨。城破之日该怎么办呢?”吕布说:“我的赤兔马,驮上千斤过河如履平地,我和妻子貂蝉骑马渡河而去,有什么发愁的?”听听,这叫什么话。一个大将,弃自己的部下于不顾,只考虑自己如何逃生。结果,吕布的一个手下,偷走了赤兔马投了关公,其他的人一听这话,一哄而散。吕布顿时成了光杆司令,被曹操擒杀。

“原典”以过弃功者损。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解译”赏功罚过,是领导手中的两件宝。用得好,可以激励工作热情;用不好,就是祸乱的根源。怕就怕领导有功不赏,专盯人的小毛病,一有小过则重罚。跟着这样的领导,不会有好果子吃。

三国时的张飞被属下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暗杀了,原因就是赏罚不公,小过而重罚,积怨太深。相反,赏罚适当,则事倍功半。

有一天,某工厂男浴室屋顶灯泡坏了,浴室里一片漆黑,工人们都吵吵起来。厂里通知电工去换,但谁也不去,领导发话了:“谁去换灯泡,给100元。”一会儿浴室顶上七个灯泡全换好了。厂长说道:“这笔钱从集体奖金中扣。”并做了一个规定,以后公共场所灯泡坏了,假如电工们不去换而别人去换,那么换一个灯泡就拿100元奖金,这笔钱一律从电工组奖金里扣。从此,再没发生过黑灯瞎火的事情。

凡有大功,后来被小过重罚者,那就不属于管理的范畴了,几乎都是政治阴谋,如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

“原典”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解译”一个单位里,如果职工有意见,不能向上直接反映,而是向外渲泻,甚至到处告状,这说明上下离德,这个单位就危险了。如果问题不解决,早晚会沦亡的。《淮南子》说: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

白菜总是从心里往外坏,一个组织也一样,怕就怕内部不团结。能够打倒一个组织的,只能是组织自己,而不是外部的势力。中国历史上曾经被无数边北族外侵,政权被改变了许多次,但中国这个社会组织却一直超级稳定,始终打而不倒,败而不亡。中华文明,就像一块磁石一样,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能都将风雨漂摇的社会紧紧吸附在一起。

“群下外异”的极端就是众叛亲离,如果当领导当到这份上,那就没有救了。春秋时,卫国的公子州吁,有些气力,也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就把卫桓公杀了,自己做了卫国国君。他也知道,这个王位来的不正当,害怕别人反对他,所以就到处发到战争,卫国人把他恨透了。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结果没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陈国之力,把州吁杀了。

“原典”既用不任者疏。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解译”对有真才实学的人,顾虑重重,不用有些可惜,用又有些心理障碍。有些领导就采取了折中的方案——“既用不任”,就是任而不放权,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二程,甚至有些人更过分,不得已用了人,再设置许多的限制。这样的领导最终的结果就是孤家寡人,被所用的人疏离。

春秋时的孔子,是一个比较倒霉的人,他不论去哪里,都受人尊敬,待以上宾之礼,好吃好喝,但就是没有人用他。历史上不少有才能的人,都有过被“雪藏”的经历。为什么呢?因为当领导的对有才干的人,有两种不好的心理:一是妒忌,二是恐惧。

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诸葛亮跑到江东商议孙吴联盟,共抗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却又不得不用诸葛亮之计,所以一边用一边为难,为后人留下一幕幕精彩的好戏。

而三国时的刘表对刘备则是完全的恐惧。刘备投奔刘表,被待以上宾之礼,那个热情就甭说了。但刘表在心理却十分恐惧刘备,给了他一些兵马,让他驻扎在新野,离得远远的。当刘备打败曹操的进攻,名声大振,四方豪杰归附时,刘表的恐惧心就更加严重了,再也不听刘备的建议。

“原典”行赏吝色者沮。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解译”为人应该大气,尤其是当领导的,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千万不要小肚鸡肠,一毛不拔,否则会伤了大家的积极性。

气量的大小,有时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天生就吝啬。《朝野佥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韦庄这个人读书很多,有些才气,就是吝啬得要命,每天数米做饭,称柴烧火。烤熟的肉如果少了一片,他立即就能觉查出来。当他八岁的儿子死时,妻子准备让儿子穿着平时穿的衣服下葬,韦庄却舍不得,临了还是将衣服剥了下来。又舍不得买棺材,只用一领旧席子将儿子裹了出去。到了掩埋的时候,他又舍不得席子,将席子从儿子身下撤出来。完事了,他挟着席子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哭。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将领跟着他东征西讨,屡建战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陵角都没了,就是舍不得给人。后来他手下不少人跑去投了刘邦,自己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更有的领导,论功行赏时都不舍得给部下一个好脸色,阴沉个脸,因为他们太心痛了。春秋时越国勾践用范蠡、文种之计,灭亡了吴国。但在大宴群臣时,勾践始终阴沉个脸。宴会结束后,范蠡说:“越王这是不想将灭吴的功劳归于臣下,看来越王是有疑心了。”第二天,范蠡辞别了勾践,驾一叶小舟,飘然而去。

“原典”多许少与者怨。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诚实,人无敬信之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解译”空头支票满天飞,可就是不兑现,或者许诺的多,给予的少。这种领导是拿自己的威信开玩笑。

在一家食品商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领导问受欢迎的售货员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很简单,别的售货员在称东西的时候,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拿;而我恰恰相反,先装的少一点,过秤时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多送你一点儿,欢迎下次再来’,这就是我的诀窍。”

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装多了再往外拿,顾客会认为在他的袋子里往外拿,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缺斤短两的怀疑;相反,如果先装少点,过秤的时候再往里加,顾客会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并且还会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这就是著名的“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多许少与”正好与此相反,一旦承诺即使还没有兑现,但在人们的心理,它已经是自己得到的东西,没有兑现,或者兑现不对等,人们就会感觉受到了损失。

“原典”既迎而拒者乖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解译”请人吃饭,客人都到了门口,又找个借口将客人赶走,这样的人最遭人恨。千方百计把人才挖了过来,又因疑心重重,不能重用,这样的领导也遭人恨。

三国时益州的刘璋,因为有张鲁的压力,自料无力对抗,所以请刘备共抗张鲁。这下可高兴坏了刘备,他刚借到荆州小居,可孙权总想收回来,搞得他挺心烦。这下好了,居然有人请他入蜀。到达涪城,刘璋亲自出迎,并送给刘备四千兵及巨款。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刘璋就起了疑心,多次拒绝刘备的请求。刘备一怒之下,围困成都,刘璋投降。

战国魏人庞涓,曾与孙膑一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可以说他们是师兄弟。好像庞涓先毕业,回到魏国当了大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于是他就向魏惠王推荐了师弟孙膑,但等到孙膑来了以后,他又犯了妒忌的毛病,结果将孙膑的施以膑刑,使其残疾。孙膑设计逃到了齐国,成了大将军,率齐军伏击了庞涓。

“原典”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解译”帮人一点小忙,给人一点好处,就盼望着别人能重重回报自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不明白,知恩不报是常情,薄施厚望则有失天理。

战国时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设宴慰劳三军,宴席上信陵君很是得意洋洋。这时候他的门客朱亥说:“德有可忘者,有不可忘者;人有德于我,是不可忘;我有德于人,是不可不忘。”意思是:有些德是可以马上忘掉的,而有些德却需要记一辈子。别人对我有恩,我不可以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最好马上忘掉。

现在许多人怨恨社会人情淡漠,好心不得好报,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怨家,比如说借钱给人,经常是钱要回来了,友情也没有了。其实错不在于“知恩不报”,因为这是常情。人们错在“施恩图报”的心理,老想着让人报答,反而整得自己挺痛苦,满肚子怨气。如果把事情想开了,把帮助别人当成快乐自己的方法,就会少许多烦恼,少恩怨。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真心对别人,即使不希望回报,别人也会对你真心相报。战国时晋国有个人叫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共灭智氏。

豫让立志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但刺杀没有成功。

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原典”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解译”“苟富贵,勿相忘”,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普遍心理,也是一条社会的潜规则。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一规则,富贵了,有权了,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早晚会被人们的口水淹死。

做人应该以厚道为上,不论地位如何变化,这个根本是不能变的。因为每个人过去岁月里经过的人与事以及积累的经验,都是财富,都值得去尊重。

晋朝时有位大臣名叫陶侃,他是平民出身,后来官为都督,长江以南的地方都操纵在他手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平民出身,每天在家里把一些陶土的砖块,搬进搬出,他说:人的地位变高了,筋骨就易于疲惫,如果安于逸乐,一旦有事,体力吃不消就会误大事了。同时他很节省,把木匠做工剩下来的竹头木屑,都留下了来,堆了几房间,人们以为他太小气了。后来发生了战争,急需战船,但当时很混乱,连造船的竹钉都没地方可买,他就把这些竹头拿出来做钉子用,及时造好了战船。

忘记了自己的过去,淡漠了曾经关心你的人,甚至背叛了帮助过你的人,这种人永远都不会走得太远。尊重过去,才能更好地前行。

“原典”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解译”当领导不能气量狭小,别人对自己的不好之处,要尽快忘掉,而自己对别人的不好之处,却要时时引以为戒。尤其不能记人之过,睚眦必报。记仇不是大丈夫,记仇成不了大事业。

汉高祖打天下时,有一发小名叫雍齿,一直怀有二心,曾经几次反叛。公元前208年,他随刘邦起兵反抗秦王朝,秦军围攻刘邦于丰乡(沛县西),但被刘邦打败。于是命雍齿镇守此地。可是雍齿心有异动,听从魏国人周市的建议,背叛了刘邦。几经反复后,再次归向刘邦,刘邦以其立过许多战功,故未杀他。汉建立以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劝告,还是封了雍齿为什方侯。

唐太宗没当皇帝之前,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老师,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魏征帮着太子差点要了唐太宗的命。玄武门兵变之后,太宗杀李建成即皇帝位,并没有因此而痛恨魏征,仍然任命他为宰相。凡历史上成就大业者,都有这样的气量和风度。

“原典”用人不正者殆。

王氏曰:“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

“解译”用人不能光看能力,品德、作风、人性其实更重要。如果人品不好,能力越高,危害也就越大。

历史上最不会用人的皇帝,可能要数光绪皇帝。清朝光绪皇帝载继位以后,想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力,同时也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但当时的光绪在朝廷内外根本没有势力,大权都被西太后控制着。于是,光绪皇帝只好重用有些兵权的袁世凯,希望通过他夺回政权。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到西太后那里将光绪的一切打算和盘托出,结果是光绪被囚禁,六君子被砍了头。

袁世凯本事倒真有些,但人品不怎么样,就是一棵墙头草,随风而倒。后来当国民革命暴发以后,清朝又用他来对抗革命,他又拥兵自重,坐地讨价,再一次把清廷出卖了。像这种人,谁用谁倒霉。

“原典”疆用人者不畜。

注曰:“曹操疆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曰:“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解译”用人有学问,留住想用的人更有学问。人各有志,千万不可强求,如果在价值观、奋斗目标上达不成一致,根本就留不住人才。

当年曹操很想留住关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又送官职又送钱财,费尽了心机。但关公得知刘邦的所在,还是封金挂印,义无反顾地破五关、斩六将而去。还有,曹操大破袁绍之后,对袁绍的监军沮授的聪明才智十分看重,真想留下此人。无奈人各有志,沮授不愿降曹,盗马逃跑被发现,还是被杀了。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待遇和地位并非留人的充分条件,聚集一个团队的,必须是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奋斗目标,否则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同床而异梦。

“原典”为人择官者乱。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今,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解译”单位任命干部,最坏的情况就是因人设职,本来并不需要这个岗位,可是有个亲戚要当官,只好新设立一个部门,或者所用非人,导致人浮于事,到处都是吃闲饭的人。如此一来,必将导致祸乱。

历史上朝政之乱,基本上乱于四种情况:宦官、朋党、外戚、地方势力。但根本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用人不当。要么是重用“私人”,如宦官、外戚之流;要么是所用非人,如朋党、地方势力之流。明熹宗用魏忠贤,属于重用“私人”,终致朝政大乱;唐玄宗用安禄山,所用非人,终有安史之乱。

汉武帝时十分宠幸李夫人,而李广利就是李夫人的弟弟。此人原无将才,只因是“私人”,汉武帝破格用为大将,率军征讨小国大宛。结果用了四年的时间,动用了十几万军队,才迫使大宛归降。等李广利班师回朝时,手下只有不到二万兵马,损失高达80%以上,而战果仅仅是十几匹大宛良马。汉武帝居然还很高兴,封李广利为海百侯。

“原典”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曰:“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解译”凡强势领导,必有原因。有的领导因人格而强势,有的领导因得人而强势,有的领导因环境而强势。一旦失去了强势的原因,由强也会变弱。所以强与弱无定式,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汉代张良,原本是跟随楚霸王项羽,后来翻了脸,才投奔刘邦。可以说,西汉的建立,张良有一半的功劳,在许多重大战略决策上,刘邦都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而取得胜利。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项羽失张良,一事无成,最后只能自杀而死。刘邦得张良,终创一代伟业。因此,刘邦因得人而强,项羽因失人而弱。

唐代早期武功赫赫,不论是对内的统一战争,还是对外的开疆拓土,大唐的铁骑都是全世界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呢?因为唐代实行了府兵制,士兵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就是军队,有很强的地域性。然而,正是这种兵士强烈的地域性,后来发展成骄兵悍将的割据势力,才有了唐代长达近百年的“藩镇之乱”。

府兵这种制度,原本没有好坏之分,就看怎么来用。凡事都要因势利导,不可一成不变。用其强,守其弱。

“原典”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

“解译”领导的重要职责在于决策,但决策必以爱人为本,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这样的决策才能有远见、合民意。如果决策者没有仁德之心,决策的动机不良,就是小人擅权,那样的决策就是危险的。

明代有个大宦官,名叫王振。明英宗时,受皇帝重用,居然独揽兵权。但王振没有一点军事才能,下令出兵麓川。王振的这一决策,完全是出于私心,他不懂军事,又怕别人说三道四,所以想打个胜仗立威。结果用兵几十万,费时近十年,全国半数的收入都被用作军饷,真正得不偿失。后来出于同样的目的,又请求明英宗亲征北方的也先,想借皇帝之威为自己造势。结果也先率大军兵围土木堡,王振大败,明英宗为也先所掳,他自己为乱军所杀。

“原典”阴计外泄者败。

王氏曰:“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反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解译”“阴计”不是平常意义下的阴谋,而是指机密的计划,比如说,一个企业的营销方案,一个周密的计划,一旦外泄,损失会相当严重。商业计划如此,军事部署也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打击同盟国,德国潜艇部队计划用四条潜艇偷袭澳大利亚沿海商船,以此造成混乱。这个计划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此时德国海军的密码已经被破获,这四艘潜艇一出港,就被盟国沿途截击,还没有接近目标,就损失了三艘,只有一艘潜艇到达了目的地。再比如,日本的密电码早就被美国破译,所以日本的许多计划对美国人来说根本就没有秘密,在战场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美军击落山本座机一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阴计”一旦泄露,对方即可知己知彼,此时明暗已易形,强弱已易势,所以没有不失败的。

春秋时秦穆公准备派孟明偷袭郑国,可是当军队行进到延津时,却被郑国的商人弦高发现。弦高灵机一动,假装成郑国的使臣,大摆宴席欢迎秦军,他对孟明说:“我家国君已经知道将军率大军来到敝国,所以派我大老远赶来犒劳秦军。大家不要客气,放开肚皮吃啊。”孟明顿时起了疑心,驻军不前。他认为:“我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想打个郑国出其不意。现在可好,郑国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计划,也许已经准备了很久了。此时再按原计划进行,进攻则坚城难克,围困又兵少难继。”于是,在袭击了滑国之后,就退了回去。

“原典”厚敛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王氏曰:“秋租、夏税,自有定例;废用浩大,常是不足。多敛民财,重征赋税;必损于民。民为国之根本,本若坚固,其国安宁;百姓失其种养,必有雕残之祸。”

“解译”厚敛则民穷,民穷则国凋,古人说:“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古都是一个下场,那就是被别人抛弃。

中国文化中讲得最多的是平衡,从阴阳哲学到中庸思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中国最缺少的就是平衡与中庸,真是缺什么盼什么。但从秦始皇筑长城、建阿房,到西太后挪用军饷建颐和园,都是“厚敛薄施”。于是,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总是一呼而百应。

“原典”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强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王氏曰:“游说之士,以喉舌而进其身,官高禄重,必富于家;征战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禄难赡其亲。若不存恤战士,重赏三军,军势必衰,后无死战勇敢之士。”

“解译”游士就是说客,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政客,只为博取自己的富贵,唯恐天下不乱。这种人往往朝为布衣,暮即宰相。苏秦就是一个战国时的说客,后来竟然一人身挂了六国相印。

大凡游士盛行的时代,就是机会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时代,干活的人既贫苦,又缺少机会,用现在的话说,一线职工拿不到钱,二线人员却发了财。无论是社会还是单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走向衰败的开始。

“原典”货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无施,仗威权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势力私事公为。欺诈百姓,变是为非;强取民财,返恶为善。若用贪饕掌国事,必然昏昧法度,废乱纪纲。”

“解译”“昧”有昏暗不明,颠倒黑白之意。当一个社会行贿受贿不再隐秘,变成了一种公开的行为,在光天化日下堂而皇之地进行,那就是政治最黑暗的表现。

清代行贿受贿就几乎达到了开公的地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成了一个被认同的事实。于是,花钱买官——当官赚钱——花钱卖更大的官,成了许多人仕途必由之路,搞得清顺治皇帝都要亲自开会批评:“贿赂公行,照等定价,督学之门,竟同商贾。”明朝皇帝为了禁止行贿受贿,竟将活人剥皮,内充以草,悬挂示警。

战国齐威王的时候,有两个官员引起大家的议论,一个是阿(地名)大夫,一个即墨大夫。朝里的大臣几乎都在表扬阿大夫,而批评即墨大夫。但齐威王这个人还是有主见的,他先派人暗中调查了两位官员的政绩,结果发现:即墨大夫政绩卓著,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只是不善于贿赂朝里大臣,所以“毁言日至”。而阿大夫统领的地方,田荒民冻,只因他很会行贿,所以人们都说他的好话。齐威王一怒之下,将阿大夫以及说阿大夫好话的人统统放在大锅里给煮了。从此以后,行贿受贿之风被刹住了。

“原典”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曰:“暴则生怨。”

王氏曰:“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

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

“解译”作为一个领导,要懂得去欣赏人,每个人都有被欣赏处,看到属下的优点,听到很好的建议,要闻善则喜,真心去赞美。职工最烦那种闻善不喜,记过不忘的领导,因为这种人性格里往往有很凶暴的一面。

汉代李广号称飞将军,虽勇武过人,此人性格就有记过不忘的残暴一面。有一次他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从此以后李广怀恨在心。过了不久,匈奴人侵犯北部边界,汉武帝封李广为右北平守。李广特意请求调霸陵尉与他同行,等他一到军门,二话不说就给斩了。李广一生战功无数,但却未得封侯,王勃有诗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与他为人不睦也有一定的关系。

“原典”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曰:“浊,溷也。”

王氏曰:“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解译”人与人的差异是很大,不可能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以不论是任人做事,还是交朋友,都要区分对待。有些人用其才能,但未必要去信赖他的人品;而有些人尽可以信任他,却未必能够委以重任。一句话,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孔子曾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可以共同学习的人,不一定可以共同去追求真理;可以共同追求真理的人,也不一定可以一起建功立业;可以一起建功立业的人,不一定可以随便给予权力。海南的黄花梨虽然名贵异常,但将它移种到北京来,注定活不了。

南朝后主叫陈叔宝,此人酷爱文学,写着一手好诗歌,他的《玉树后庭花》流传了上千年:“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姣乍布进,出帷含态笑巷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可惜的是,他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不明白“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的道理,任用了一帮子喜爱文学的人来治理朝政,结果可想而知。589年,隋将韩擒虎率军进攻,乘江面大雾弥漫,悄悄渡过长江,包围了建康。陈朝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全军溃败。陈叔宝与张丽华等嫔妃危急之中躲入井中,被隋军抓获,后客死洛阳。“原典”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贫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解译”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刑法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永远应该放在辅助的位置,它是辅助道德的养成。如果一味刑民以法,必然离心离德,一遇混乱,整个社会就会轰然倒塌。秦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刑法过分酷暴,结果陈胜、吴广登高一呼,整个王朝顿时分崩离析。

严刑酷法之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理当如此。如果有一个领导经常处罚部下,即使每一次处罚都合乎规定,也必会产生民怨。虽然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但如果刻板地执行这些制度,则会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汉代有个“五百壮士”的故事,说的是秦朝末年,齐国贵族田氏家族起兵造反,这支义军刚开始由田荣统领,但此人无德于民,用严刑统领部众,结果引起叛乱,部众群起而杀之。田荣死后其弟田横继续统领这支军队。这田横与他哥哥不同,凡事身先士卒,宽待部众,深得民心。等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时,田横不想投降汉朝,于是率领五百人逃到了今天青岛即墨市的田横岛上。但刘邦却很敬重田横,非要他出来做官,田横无奈之下只好自杀。留在岛上的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一起自杀,以身相殉,感天动地。

同样的一伙人,两种不同的领导思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一个被群起而杀之,一个五百人自愿相殉,德与刑的区别竟然如此之大。

“原典”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躁,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解译”管理中无小事,单位里许多的积怨,往往产生于生活中的小事。一旦生怨,绝大多数人会本能地将怨恨放大,不自觉地会寻找更多积怨的理由。所以诸葛亮告诫人们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赏小功”、“赦小过”,都是小善之举。

历史上许多成就了事业的人,都起家于一些小成就。比如说,唐代有员名将——薛仁贵,出身贫寒,只因在随唐太宗征战高丽时,身着白袍手持方天画戟,孤身冲入敌阵,得到太宗的赏识,由此走上成功之路,成为唐代最勇猛的战将之一。反过来说,在不成功的众人之中,又有多少是因为领导“小功不赏”而湮没的呢?

好的领导创造人才,不好的领导则扼杀人才。如果一个单位长期无可用之材,那不是因为单位里的人不行,而是单位的领导不行。

“赏小功”、“赦小过”事虽然小,但唯有心胸博大的人方能做到。曹操被指为奸臣,但此人的心胸确实有过人之处。他曾经攻打张绣于南阳,张绣被迫投降了曹操。可是曹操确实不是正人君子,在张绣降曹之后竟然私通张绣的婶娘,气得张绣挥刀就砍,结果曹操跑了,可是长子昂、侄安民都被杀了,张绣叛逃到袁绍处,这个怨可就结大了。后来曹操攻打袁绍,张绣无处立足,只好又投降了曹操。但曹操的大度令后人吃惊,并没有难为张绣,反而委以重任。

“原典”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其之怨也。”

“解译”赏与罚是领导手中的两件宝,但也是两件最致命自杀武器。历史上有人用得好,事半功倍,甚至创造霸业也非难事;但也有不少人用得不好,结果是亡国破家。

春秋末期,吴国出了个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名叫伍子胥,他原本是楚国的世家大族。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一家无罪杀害,唯伍子胥潜身逃往吴国。他发誓要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以后,他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任贤能,奖农商、实仓廪,又举荐深通兵法的孙武为大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春秋末期最后的一个强国。公元517年,伍子胥率吴军攻入楚国,将楚平王的尸体拖出来,打了300鞭以泄愤。

虽然伍子胥的做法也让后人垢病,但促使伍子胥背叛祖国的,恰恰是:罚不甘心者叛!不平则鸣,不公则反,这是历史的规律。

“原典”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解译”对领导而言,君子难处,小人易交。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合而不同”,他们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却不会失去自我的判断,经常会对领导的决策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批评。所以领导有时会感到很下不了台。唐太宗就曾怒气冲冲地对他的皇后说:我非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不可,他总是给我提意见,弄得我在朝堂上很下不了台。皇后却说:我应该恭喜您呀!我听说主明则臣下才会直谏,看来您是明主。经这么一说,唐太宗才消了气。可见君子真正难以相处。但君子就像是苦口药,他会帮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

而小人则“同而不和”,这种人会与领导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天围着领导转,但却不会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所以领导会觉得这种人好交往,每天被马屁拍得舒舒服服。清朝大贪官和珅,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除了和砷确实有些本事之外,恐怕与他马屁拍得好有很大关系。和砷的座右铭是“以帝心为心”,极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皇帝想做的事、想说的话,和珅都会预先想到,这种人哪个领导不喜欢?然而,恰恰是这种人,就像是鸦片,时间久了,早晚会被他害死的。

“原典”能有其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解译”能珍惜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成果,则活得心安理得,朝夕泰然。如果贪求别人所有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会寝食不安。

中国有句老话“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天天被人指着脊梁骨痛骂,这个人肯定命不长。西方心理学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凡是贪官污吏,在统计学上寿命都不太长。因为这些人做了亏心事,心理上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最后都短命而终。看来人不论活得富贵还是贫贱,最重要的是活得心安理得。如果是不义之财,即使家财万贯,终日不得安宁,困守心狱之中,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明代时江南有位富商,家财丰厚,但他每日不得安静,怕偷、怕抢、怕谋财害命……总之快到了食无味、夜无眠的程度,搞得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一天,富商的妻子说:“唉!这种日子有什么意思?你看我们隔壁的那对卖豆腐的小夫妻,每天生活无忧,快快乐乐,欢歌笑语,我们如果能过一天那种生活多好啊!”富有商恨恨地说:“想让他们不快乐很容易。”于是夜里偷偷将一笔巨款放到了这对小夫妻的门口。

自从得到这笔来历不明的钱,再也听不到这对小夫妻的欢歌笑语了,每天做豆腐也无精打采,一到夜里安静得可怕。富商得意地对妻子说:“你听,他们再不唱歌了吧。”过了不久,夜里就听到隔壁在低声吵架,发展到后来就是打架,最后这对小夫妻终于不欢而散了。

“贪人之有者”不但生前惴惴不安,死后也不得安宁。历史上有多少达官显贵死后坟墓被盗,骸骨遗撒四野,一切珍玩荡然散尽。就因为他们生前太贪,墓中珍贵太多,前世之恶死后得报。历史上只有一位帝王坟墓安然,那就是汉代的文帝刘恒之墓,他一生俭约,死后治陵寝都用瓦具。虽经历代兵乱,多数汉代帝陵皆被盗掘,唯独文帝陵得安。

同类推荐
  • 素书(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素书(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知识有的是

    知识有的是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有志青年,他们是甄屠神酒灭魔辉斩仙,在这个罪恶的学校他们如何,风生水起,名扬千古?
  • 种魔记

    种魔记

    皇朝帝子,却成为皇朝奴隶。大派弟子却万门逐戮,人人都想成仙,是成仙的诱惑,还是早有预谋。一次次的杀机,一次次侥幸躲过。天地间还有没有存身之地。正义是胜利者的轻描淡写,还是失败者的努力泣血。众人皆醉,可有人醒。用虚伪着的血液浇灌魔种,终有天,正义将被重新书写。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易烊千玺之原来可以等到你

    易烊千玺之原来可以等到你

    这是一部冰山傲娇学神(千玺)遇上呆萌女主(童梓佳)后,爱情来得太快没来得及反应就拒绝了真爱只好苦逼再追的爆笑小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苍茫歌

    苍茫歌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无数人沉醉在岁月的梦幻之中。他为了九龙神土本承诺不再回首,却还是抵不过岁月的流连和牵绊。九龙神土,天道阁,天谴时空,无极宗,七界,梦幽谷,幽雪神城......无数的势力被卷入到世界的纷争之中。天漠,乾坤刃,上古七大神器,风尘珠,时空宝藏,苍茫七星.....一个个可以拨弄天地风云的宝物齐聚世间。
  • 爆笑英雄联盟

    爆笑英雄联盟

    混吃等死的叶良辰被弄死了,竟然穿越到了英雄联盟的世界。娑娜、阿狸、凯特琳、卡特、阿卡丽。乖……你们都给听话点,别打了!这样让我很为难的。还有,奥特曼,你跑来凑什么热闹?这个世界不是你该来的,给我滚去打小怪兽!
  • 武破神路

    武破神路

    一个普通的少年,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偶遇机缘,逆天改命,与天争斗,人若阻我,我便杀人。魔若阻我,我便战魔。仙若阻我,我便诛仙。神若阻我,我便灭神。天若阻我,我便逆天!
  • 倾城花嫁

    倾城花嫁

    带着你的小三,滚出我的世界,我成全你们不要脸的幸福。终要一个人学会勇敢,没有谁会替你坚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当迷糊的她,遇到了腹黑的他,如冰雪被春风吹融,平凡的人生从此不再平淡。“许你一场倾城花嫁,只愿你此生绚烂,不再烦忧。”
  • 贵妾来袭:王爷请就位

    贵妾来袭:王爷请就位

    虽为宠妾,阮娘却一直致力于将王爷林兆和一脚蹬了的伟大事业当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