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二)研究的思路及主要结论
本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从论证金融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对金融安全预警的国际比较,结合我国金融安全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构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对与提高金融安全预警效率相关的成本收益问题、信息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具体而言,研究思路大致如下:
导论,主要介绍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明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做出初步界定,并对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现状作出简要的综述。
第1章,金融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这一章首先考察预警思想的产生以及气象学、地质学等学科有关预警的原理与方法;其次,对经济安全预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再次,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金融安全的公共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金融脆弱性等方面对金融安全预警作出理论上的阐释。本章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气象学的预警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结合防御指南,以信号、图标和含义三部分结合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气象学预警受全球大气5天为限的混沌系统特征制约,对金融市场的预测或许有可借鉴之处。(2)地震预警包含了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还包括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地震预警在原理上的可行性是建立在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递速度比人类借以通信的电磁波传递速度慢的基础上的。至于弹道导弹预警,在阶段上似乎与金融业对洗钱过程的鉴别有某些共通之处。(3)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既是随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地位的上升而显现,又是因为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已居于核心地位,并且与战略资源安全、本土制造业安全、财政安全等有着紧密联系,还因为金融安全的公共性体现在其负的外部性。金融创新时代放大了的金融风险以及我国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方面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提出了现实要求。对金融业与生俱来的脆弱性的克服和防范也提供了金融安全预警的另一种解释。
第2章,金融安全预警的国际比较。这一章先是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安全预警制度作出国别考察,然后考察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安全方面的经历,并试图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此外,对国际组织在这方面的努力也作了一些介绍。本章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美国的预警系统、快速纠偏机制和预警信息系统无疑可以为我国带来相应的启示。(2)日本预警信息系统的两个互不连通的子系统的建设及其运作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德国向来是以银行业为主导,其针对银行业的评估和预警信息披露制度有可借鉴之处。新加坡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即便是今天也能对我国金融业是否增加新的市场竞争主体有参考意义。(3)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预警的探索是在金融危机的磨难中吸取教训的经历。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因为我国的实体经济、金融发展格局乃至生产和贸易等方面与它们多有类似。拉美国家经受金融危机是在享受了金融全球化的有利因素的同时没能抵御其威胁和冲击。金融业自身的稳健和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是发展中国家需共同研究的课题。
第3章,我国金融安全与预警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第1节主要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运行的封闭性特征出发,分析当时的金融安全问题并不突出的原因;第2节则从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出发对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建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具有紧迫性;第3节对我国现行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给出理论上的解释。本章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金融运行呈现封闭性特征,与此相适应,这一阶段的金融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建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就显得尤为紧迫。这既是预警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为了防范潜在的外部冲击。(3)对我国现有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存在下列不足:一是在早期预警方面不够完善;二是监管内容上偏重评价业务范围而轻视对安全性的监管;三是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较为落后;四是预警的综合性不够。(4)完善我国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既要突破一般性的监测,又要能体现对可能面临的外部冲击的预警。
第4章,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这一章先从整体上提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目标与任务,然后以金融业作为立足点分析金融安全预警的内在主体和外在主体,再次考察了金融安全预警的过程,最后是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基础性条件。本章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具体任务是监测金融机构运行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外汇市场风险、大额资金突发性跨境流动以及洗钱活动,提供预警信息。(2)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主体可以划分为内在主体和外在主体。前者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可作为扩展的内在主体;后者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相关的几个宏观经济部门。
第5章,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这一章先简要提出构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意义作为铺垫,然后对国外政府与学术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情况进行介绍与评价,再就是对我国已有的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测定指标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选择和体系的构建,并对三个层次间的联动关系进行探讨。本章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宏观层次上就是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的冲击。(2)对我国支付体系的预警和对异常资金短时间内突发性跨境流动的预警成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中观层次的任务。(3)微观层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预警。(4)资金的流动是引起三个层次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联动的因素。
第6章,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实施与效率提高。第1节根据第5章所作的划分,对三个层次的金融安全预警的实施进行了分别的探讨,然后引出三个层次的协调问题和相应的金融安全预警的效率问题。第2节、第3节分别对金融安全预警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信息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第4节对与提高金融安全预警效率相关的其他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章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金融安全预警的协调方式宜以自上而下为主,同时金融机构参与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活动就是联系微观和中观层次的实践,对此进行监测和控制是加强协调的可行渠道。(2)金融安全预警的外部基础性条件主要有:一是信用观念的强化和个人金融交易实名制的实施;二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自我约束;三是金融市场机制的规范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