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有着更崇高的意义。感情含蓄的日本人即便是在舞蹈中都决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放任地发泄着内心的情感,相反的,日本的舞蹈更是一种在内敛、宁静当中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艺术。这使得日本的传统舞蹈显得神秘难懂的同时,也平添了它的魅力。日本的传统舞蹈主要有三种,它们是舞乐、歌舞伎和能乐。舞乐是中国、朝鲜、日本三国舞蹈传统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的“序―破―急”的结构颇似中国唐代大曲的曲式。演出时根据登台方向的不同而有左舞和右舞之分:左舞源自朝鲜和中国,演员身着蓝色或绿色的服装;右舞则源自印度和中国,演员身着橙色或红色的服装。舞者均为男性,人数分四、六、八三种不同的规模。舞蹈时,演员们反复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跳着细腻而庄重的舞步。这种早已在中国、印度和朝鲜绝迹了的舞蹈形式,自7世纪以来至今,一直在日本的皇家宫廷中上演。
日本的歌舞伎则仅有300多年的历史。歌舞伎又称“日本舞”、“古典舞”、“日舞”、“邦舞”,它融会了日本古典艺术中的宗教舞蹈“神乐”、“伎乐”,宫廷舞蹈“舞乐”以及武士戏剧艺术“能乐”中的精华,并摄取民间艺术中的养分而自成一体。歌舞伎正式出现于1603年。据说是在百年武士阶层的战乱之后,日本人民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于是巫女阿云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将自己首创的“念佛跃舞”带到京都一代巡回演出。她的舞蹈保存了宗教舞蹈的一些内容和程式,也吸收了乡俗舞蹈的成分,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歌舞伎的发展历经坎坷。起初它以歌舞为主,全部由女演员扮演,谓之“女歌舞伎”。后来由于武士阶层禁止女子登台演出,所以在1653年出现了全部由男演员演出的“若众歌舞伎”,男扮女角谓之“女形”。17世纪是歌舞伎的黄金时期,它由以歌舞为主体改变为以戏剧为主体,并开创了男女同台演出的先例,且延续至今。19世纪末,在戏剧革新浪潮的推动下,歌舞伎层掀起了一场新舞蹈运动,出现了“藤间流”、“花柳流”、“苦柳流”、“坂东流”等流派,促进了日本舞的繁荣。目前,在日本经常演出的歌舞伎保留剧目有100多种,可以分为四类:模拟傀儡戏的“义太夫狂言”、表现历史题材的“时代物狂言”、表现平民生活的“世话物狂言”以及以舞蹈为主体的“能作事”。
能乐是完全属于武士阶层的舞蹈。它为武士阶层所垄断,是一种将歌、舞、乐、剧结合得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小巧玲珑的假面遮盖面孔。能乐音乐中的三段式结构和伴奏乐器都是由著名表演家世阿弥从舞乐中借鉴过来的。而它的吟唱则以念经的风格为基础,歌词是五音部与七音部交替的韵文,这种韵文形式是600多年前从中国传入的,后来成为日本诗歌的标准形式。能乐的舞台在舞乐舞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尖形的屋顶外,还有起支撑作用的四根柱子,它能提示假面后面的演员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免发生摔到台下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