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和子女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来进行的。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信任是孩子听话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信任他们,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话乐于向父母倾吐。这既增进了父母对子女内心世界的了解,又使父母在纠正孩子不听话行为时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对父母的信赖也势必减弱,甚至更加逆反,导致不听话行为的升级。
所以,父母应该信任孩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陈敏的儿子,被她视为掌上明珠。都12岁了,陈敏从来不肯撒手让其独行,即使在家周围与别的小孩一起玩耍,陈敏都不让孩子一个人去。陈敏怕孩子碰着、磕着,怕孩子被人欺负,有几次孩子挣脱陈敏的手,想独立地捡一支掉到地上的笔,都被她硬给拽回来了,孩子眼中含满了泪水。之所以这样,是陈敏对孩子缺少信任,认为孩子干不了任何事情。确切地说,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有一次,孩子想自己上中央书店看书,陈敏没有答应,孩子非常正式地跟她说:“妈妈给我一次机会,信任我吧,我肯定没有问题。”面对孩子近似祈求的语气,陈敏决定给孩子以信任。
两个小时后,孩子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回来了,一种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从这以后,孩子能自己处理的问题,妈妈就放手让他去做,有时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完成得都还不错。孩子也感觉到了妈妈对他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还告诉她很多知心话,把妈妈当成他的一个好朋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被信任。可是,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结果造成孩子诸多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指出,让孩子听话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要自始至终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整个精神面貌。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暗含期待效应”实验,其实质就是信任孩子。这种效应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从对孩子的信任出发,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鼓励和信任中不断地改掉逆反、任性、不听话等不良行为。
对孩子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和失败所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与言语中变得听话起来,变得自信起来,从而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对自己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呢?
1.宽容对待孩子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家长不要去斥责孩子,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和孩子一起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指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然后,交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孩子主动来改正错误。对待孩子,我们一定要信任。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要对孩子的错误保持宽容态度。
2.把握好对孩子的宽严尺度
孩子的个性以及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有一个尺度,好让孩子在相对约束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我们都应该支持他们去做。即使孩子失败了,这也是正常现象。在这时,我们应多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孩子分析出错的原因,并指出改正的途径,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
要注意,不能只在嘴上对孩子有信心,而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逆反、不听话转化为上进的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