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博爱,即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博爱是一种特殊的爱,因为爱的对象是全人类,所以程度上绝对不会是象“爱情”的“爱”那样过于片面。
博爱是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但是,博爱的“爱”是有程度限制的,因为这种爱因为范围的广泛,所以只能是一种“泛泛的爱”最简单的对博爱的定义就是“对其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
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这爱给予不认识的人。甚至是在平时反目的敌人遇难的时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博爱爱是能让人心胸广大的,既然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百炼精钢都能化为绕指柔,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然,这种爱并不是滥施滥爱。博爱乃为仁者之爱!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所应当的要成为教育的,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少年,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大量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只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每位儿童少年都能健康发展成为人才。
博爱是人与人交流,共存的保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心议题。因此,它应是公理,是共同的信念,不只是解决“何以为生”,而是解决“为何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
爱是一种尊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教育教学中,师生要互相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可以引发人的自尊、自重和自省。这是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既是自动性和自觉性的源头,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受教育者能自觉、自修、自治。进而形成大学习观: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多维学习、协同学习、创新学习。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的学习理念。
博爱是一种宽容,不少人都把“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作为座右铭,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应“一分为二”。
博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通过教师的眼神、表情、语言、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这些发自内心的虔诚尊重和珍爱,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靠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守的博爱氛围,造就有博爱精神的新一代。
博爱是一种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中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人的潜能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释放发展,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互相交流、砥砺,能各展所长,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信心和理想,这里没有岐视没有压抑感。
博爱是耐力和毅力,儿童少年成长是个过程,是量的积累也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
博爱是奉献,要战胜自私,小集团主义,也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范围向自然界扩展,不向环境透支,不向后代举债,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这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目标。
总之,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哲理小品”
刀伤为了儿子
很久很久以前,中原一户农家有个顽劣的子弟,读书不成,打架惹事。
他的父亲,一位忠厚的庄稼人,忍不住呵斥了他凡句,儿子不服,反而破口大骂。父亲不得已,拎起菜刀吓唬他,没想到儿子冲过来抢过刀子,一刀挥去。
老人捧着受伤的右手倒在地上,鲜血淋漓,痛苦地呻吟着。而铸成大祸的儿子,竟连看都不看一眼,扬长而去。
多年以后,儿子再回到家的时候,是将军了。修豪宅,置美妾,多少算有身份的人,要讲点面子,遂也把老父安置在后院,却一直冷漠以待。一夜,将军的仇家寻仇而来,直杀入内室。大宅里,那么多的幕僚、护卫,倾刻间逃得光光的,眼看将军就要死在刀光之下。突然,一个老人从后院冲了进来,用唯一的、完好的左手死死地握住了刀刃,苍苍白发使悍猛刺客惊了一下,老头儿趁这一刻间隙大喊一声:“儿啊,快跑……”
自此,老人双手俱废。
三天后,逃亡的儿子回来了。他径直走到三天不眠不休、翘首期盼的父亲面前,深深地叩下头去含泪叫了一声:“爹——”
一刀为他,另一刀还是为他,只因他是,他的儿子。
“美德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广博的爱心呢
爱是多方面的。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爱生活是博爱;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敬师长、体贴父母是仁爱;两情相悦、相互依恋、相互牵挂是情爱。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丰富的爱的情感,人类的生存才获得了难以割舍的意义。如何培养孩子广博的爱心呢?
一,要有亲情之爱。孩子自从获得生命便接受着爱的关怀,父母双亲的挚爱,使人感觉到安全温暖,爱心不仅养育健康的孩子,还能造就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关爱孩子,关心他们的健康、衣食住行、学业成绩,教他们学做人,教他们学会自己料理生活,这是身为父母义不容辞的养育责任。
二,父母首先应该做出榜样。培养孩子的爱心,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尊敬父母长辈,关爱他人,亲睦邻里;与同志友好相处,与人交往谦逊有礼;扶危济困,为身处困境的人提供具体细小的帮助,比说教孩子百次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父母努力工作并且以自身业绩得到人们应有的认可时,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这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的基础。试想,父亲每天很晚回家,酒气熏天;母亲整天沉迷在歌舞厅里,这样家庭的孩子他的精神支撑在哪里?他怎么可能潜心在课本里下功夫?他又怎么可能有爱心给别人呢?因为他没有得到爱,他就不知怎样去关爱别人,更谈不上去关爱养育着他的自然呢。父母亲的榜样作用是一面镜子,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下一代的行为。来自爱心家庭的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用一颗感恩心去爱父母,敬长辈,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在生活中,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和孩子一起为需要帮助的人施以各种方式的关怀。关注环保事业,关爱人类生存的环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爱无止境,需要我们共同关爱人类,进而爱自然,爱地球。
四,爱心要有行动。近几年自然环境在不断恶化,改善它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有一位朋友曾带她的孩子到一家饭馆吃饭,发现店家给一只活刺猬身上浇了酒精要烧了吃,情急之中,他勇敢上去让人把刚刚点着的火给扑灭了,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零花钱把刺猬买走了。朋友很高兴,孩子有了爱心,这是他成长的一个标志。正是生活实践才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一个懂得关爱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有取得更多的成功。
五,要容纳和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儿童少年。要善于体谅、理解有过错或不良行为的学生。错误是每个人一生不可避免的,何况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时问题原因不全在学生自身,常常是成长环境使然,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和认识的改变逐渐得到解决。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让贫困家庭、流动人口、不完整家庭的子女能平等地受到良好教育,有平等的竞争起跑线,这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六,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科学地评价对学生的教育有强烈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在关爱的前提下对评估对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发现他们的品德、智慧上面的闪耀点,看到其积极的态度,挖掘其潜力,给予表扬和鼓励,找准时间、场合,让评估起到正效应,并可以长期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