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帮助,是一种极好的品德,即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
帮助人的时候,付出了就不要去计较回报,当然,如果是有良心的人,有廉耻的人,都会记住他人的帮助并且有朝一日在有能力之时会想到回报,但也有极个别的人觉得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天经地义是别人应该的,那么这种人请你下次离他远一点。
帮助别人是体现你的善良,不帮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没有人有“义务”帮助别人,任何人也都没有“权利”要求他人的帮助。
心要平,你有能力就拉人一把,如果遇到白眼狼,就只好摸摸鼻子感叹一下,然后马上想办法忘记这些不愉快,千万不要因为帮不了别人自责和不开心。记住你是人,不是神。或许你帮助过的100个人里只有10个人记得你的帮助,1个人回报,那已足可证明助人为乐是件快乐的事。
帮助与感谢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绝非一桩货款交易。有一个大学生辗转三部公交车将拾到的钱包交还给失主,谁知失主拿到钱包后,连声谢谢都不说,掏出200元递给他,说“够你打车回去了”。
很多人无偿地帮助过别人,并不期望得到回报,但如果受助人对自己的帮助视而不见,自己会感觉没有得到尊重,长此以往会积累很厚的社会负重。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致谢并感恩,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与素养。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受人救助后,知恩图报,这是优良道德的表现。一个懂得感谢的人才会乐于助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助人为乐乃为慈善之举。自古以来民间就把助人为乐的为人善举之事视为一种社会美德,虽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形容都会让人们记住那些善举之人的帮助之事,但是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往往都会使举善之人隐姓埋名、不为所累。相反,那些故意“以善求名”者,往往都不会被社会视为高尚、视为“真善”,甚至遭到社会鄙视、唾弃,而那些故意“以善求名”者最终也会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为名所累之苦。
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助人为乐的优良习惯和传统美德仍然需要培育和继承,这样人类文明的火种才能得以延续和发扬广大。
“哲理小品”
梦想成为富翁的青年
有一位很想成为富翁的青年,到处旅行流浪,辛苦地寻找着成为富翁的方法,只要听说有什么方法可以赚钱,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变成富翁,反而成为衣衫破烂的流浪汉。
观世音菩萨被他的虔诚感动了,对他说:“要成为富翁很简单,你从这寺庙出去以后,要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并且为你遇见的人着想,布施给他。这样,你很快就会成为富翁了。”
青年听了,心想这方法真简单,高兴得不得了,就告别菩萨,手舞足蹈地走出庙门,一不小心竟踢到石头绊倒在地上。当他爬起来的时候,发现手里粘了一根稻草,正想随手把稻草丢掉,猛然想起了观世音菩萨的话,便小心翼翼地拿着稻草向前走。
路上迎面飞来一只蜜蜂,他想起菩萨的话,就把蜜蜂绑在稻草上,继续往前走。
突然,他听见了小孩子号啕大哭的声音,走上前去,看见一位衣着华丽的妇人抱着正大哭大闹的小孩子,怎么哄也不能使他止住哭闹。当小孩看见青年手上绑着蜜蜂的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想起菩萨的话,就把稻草送给孩子,孩子高兴得笑起来。妇人非常感激,送给他三个苹果。
他拿着苹果继续上路,走了不久,看见一个布商蹲在地上喘气。他想起菩萨的话,走上前去问道:“你为什么蹲在这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吗?”
布商说:“我口渴呀!渴得连一步都走不动了。”
“那么,这些苹果送给你解渴吧!”他把三个苹果全部送给布商。布商吃了苹果,精神立刻振作起来。为了答谢他,布商送给他一匹上好的绸缎。
青年拿着绸缎往前走,看到一匹马倒在地上,骑马的人正在那里一筹莫展。他就征求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绸缎换那匹马,马主人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他跑到小河边去提一桶水来给那匹马喝,细心地照顾它,没想到才一会儿,马就好起来了。原来马是因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骑着马继续前进,在经过一家大宅院前面时,突然跑出来一个老人拦住他,向他请求:“你这匹马,可不可以借给我呢?”
他想起观世音菩萨的话,就从马上跳下来,说:“好,就借给你吧!”
那老人说:“我是这大屋子的主人,现在我有紧急的事要出远门。这样好了,等我回来还马时再重重地答谢你;如果我没有回来,这宅院和土地就送给你好了。你暂时住在这里,等我回来吧!”说完,就匆匆忙忙骑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宅院住了下来,等老人回来。没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为宅院的主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这时他领悟道:“致富之道无它,惜缘布施而已呀!我找了许多年成为富翁的方法,原来这样简单啊!”
秘诀:莫要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幸福或者财富,用你的行动去积善吧,属于你的终究会属于你,不属于你的再怎么空想依然不属于你。记住用行动来说话,精神爱护他人,日积月累,属于你的就会来到你跟前,不属于你的也会不期而至,这就是德诚感人的道理。
“美德培养”
如何培养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对别人,尤其是对母亲表现得友好、慷慨、亲切。也有一些小孩子比其他小孩展露出更多的友善和无私。也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于助人。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呢?
一,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有些父母坚信爱孩子、教育孩子、鼓励孩子的作用,他们的孩子也总是乐于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更为别人着想。这很可能反映出孩子与父母间的牢固联系,同时也是你良好心境的结果。毫无疑问,这同样反映出孩子效仿了你的行为,要是孩子情绪好,她是极有可能帮助别人的,所以努力让她保持那种状态非常值得。
二,定规矩,并且解释
完全没有纪律约束对培养孩子是有害的,原因之一就是,略带专制的家长式作风令孩子成长、发展得更好。大体上说,孩子对于规矩和行为标准喜欢有明确的指示,这也是培养高度自尊和令孩子受欢迎的方法。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要是你打吉米,会弄痛他的。”然后他们不但解释这类行为的后果,还爱憎分明的指出“你不可以打人”这条原则。他们培养的孩子大多具有同情心,更喜欢帮助别人。有许多研究表明,对孩子阐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体贴的行为方式。
所有的父母都花大量的时间告诫孩子别去做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有些事为什么不应该做——特别是当行为的结论会影响别人的时候。制定一些积极的规则也很重要,你应当重复阐明这些规则,尽管有时令人觉得可笑,比如“帮助那些没我们幸运的人总是好的”。
三,布置有用的任务
让孩子在房屋四周或是校园里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做饭,照料宠物,给不幸的孩子制作玩具,或者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自发做这些事,必须有人教他们,鼓励他们,甚至有时强迫他们,但只能是温和的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以身作则
要培养乐于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现得大度、体贴、肯帮忙,你就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给孩子们看。要是你言行不一,孩子只会模仿你的行为;所以,即使你把原则和指令讲得头头是道,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