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守信,就是讲信用、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为了更好的做到守信,必须认真地理解“信”字。
信,是中国伦理思想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
理解了“信”字,就可以身体厉行地讲求“信用”。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人都要讲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方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得以实现。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讲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前后矛盾,做事言行不一,人们无法判断他的行为动向,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更没有什么魅力而言。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要素,信任是守信的基础,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具有魅力的人,应该是守信的人,诚实的人,靠得住的人。
“哲理小品”
卖火柴的小男孩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秘诀: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别人们会此而喜欢你,信赖你,想要和你在一起。
“美德培养”
如何培养青少年讲求信用
我们青少年要做到守信用,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
1.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
2.如果你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守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3.不能因一点小事而失去信用。因为在人生开头时期,留下一道小小的伤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正如伊索寓言——《狼来了》告诉了我们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