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善良,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为人和善,心地良好的意思。善良是人的一种好品性,它是人类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善良的人一般性格温和,乐于助人,由于能够理解体谅别人的痛苦,较少计较自己的得失,反而显得坚强、开朗,容易保持心理平衡。《西游记》里的那个江流儿陈炜,被寺人施救后得以重生,佛主教其善举,为人要乐善好施。五岁时,他砍柴下山遇到一樵夫,手里提着一条鱼欲以烹来下酒。便以一担柴换来这条鱼,遂即又拿到江边放生了。可见,善良是内心圣洁的释放,是爱的最佳表征。
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眼泪折断了猎枪。良心是促进善举的砝码,当恶意被良心感动时,便倾倒在善良的怀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成果除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产生了贫富,便有了强弱;如何对待贫富、强弱,便有了善恶,善与恶是相对而又相伴。佛教中的普渡众生,意即劝人向善。古人的善良体现在多方面,打猎者不猎杀幼仔和孕兽,打渔者不用密网网小鱼,伐木者不伐稚苗等。可见善良的社会性及作用于社会的意义。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美丽的,是最纯净的展现。
“哲理小品”
善良的眼泪
一个劫匪,抢劫了一个很小的储蓄所。两个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个杀了,另一个被劫持上了车。因为有人报了警,警车越来越近了,他劫持着这个女子狂逃。
这个刚刚21岁的女孩子才参加工作,她的命真苦,刚上班没几天就遇到了这样恐怖的事情,怕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终于他被警察包围了,所有的警察让他放下枪,不要伤害人质,他疯狂地喊着:“我身上好几条人命了,怎么着也是个死,无所谓了。”说着,他用刀子在她颈上划了一刀。
她的颈上渗出血滴。她流了眼泪,她知道自己碰上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问她。
她摇头:“我只是觉得对不起我哥。”
“你哥?”“是的,”她说,“我父母双亡,是我哥把我养大,他为我卖过血,供我上学,为了我的工作送礼,他都二十八了,可还没结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龄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了下来,他狠着心说:“那你可真是够不幸的。”
围着他的警察继续喊话,他无动于衷,接着和她说着她哥。他身上不仅有枪,还有雷管,可以把这辆车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为他的身世也同样不幸,他的父母早离了婚,他也有个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着上了大学,但他却不想让他妹妹知道他是杀人犯!
她讲着小时候的事,说她哥居然会织手套,她一边说一边流眼泪。他看着前方,看着那些喊话的警察,再看着身边讲述的女孩,他忽然感觉尘世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他拿出手机,递给她:“来,给你哥打个电话吧。”
她平静地接过来,知道这是和哥哥最后一次通话了,所以,她几乎是笑着说:“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单位加班,不回去了……”
这样的生离死别竟然被她说得如此家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说过这样的话,看着这个自己劫持的人,听着她和自己哥哥的对话,他伏在方向盘上哭了。
“你走吧。”他说。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让我后悔,也许我一分钟之后就后悔了!”
她下了车,走了几步,居然又回头看了他一眼。她永远不知道,是她那个家常电话救了她,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最后仅存的善良,那仅有的一点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刚走到安全地带,便听到一声枪响,回过头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盘上。
劫匪饮弹自尽。
很多人问过她到底说了什么让劫匪居然放了她,然后放弃了惟一生存的机会。她平静地说,我只说了几句话,我对我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哥,天凉了,你多穿衣。”
她没有和别人说起劫匪的眼泪,说出来别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几滴眼泪,是人性的眼泪,是善良的眼泪。
“美德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善良的美德
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让孩子爱的环境中,享受关怀,接受教育,方可以培养出一位拥有善良的优秀人才。
第一,爱护动物。
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家人要特意为孩子买来可以喂养的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鼓励孩子利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
第二,善待生命。
教导孩子不要去虐待小动物。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要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孩子喜欢小动物但不能过于自私自利,不要纵容孩子到大自然中捕猎,对捕获的小动物要进行说服教育,鼓励孩子将其放回大自然。
第三,怜贫惜弱。
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鼓励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要同情弱者、困难者。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第四,宽容待人。
发现孩子“出言不逊”或有“恃强欺弱”的表现,一定要追根求源,查明真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孩子进行“良善教育”,坚决杜绝“小霸王”产生。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评”的眼光来审视。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远离暴力镜头,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是培养孩子善良的首选考虑。
第五,角色培养。
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喜欢在游戏中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你不妨为孩子设计一些游戏来激发他们善良的天性,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迷宫,你说请他把迷路的小白兔送回家。你自己也不妨经常“生病”、“丢东西了”,请孩子当小医生和小警察。但你别忘了,得到帮助要向他道谢。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帮助别人,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保持积极的生活情趣。
第六,爱心培养。
说明白点,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善良。一是对孩子要爱之得法,文学家高尔基曾经用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关键是怎样去爱。对孩子娇宠放纵,从来没有好结果。与其对孩子物质上关怀备至,不如从精神上体贴入微。得到理解、关怀和尊重(不是迁就)的人,才会用同样的感情去对待别人。独生子女普遍物质供养过剩,精神关怀不足。以至他们也就不知“理解”为何物了。二是让孩子多参加这样的实践。家庭里探望病人,慰问邻居,帮助朋友,都可以带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习惯于助人之举。
总之,给孩子一颗善良的心,让其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会使你的孩子成长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