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灵活,就是善于应变,不拘泥事物的一般的形式。能够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选择适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具体表现为随机应变、能屈能伸、刚柔相济等。
灵活的人,头脑自然灵活,能灵活选择余地。大脑反应不迟钝,不是学而不思的人为书呆子,死读书而不会用。
古来成大事者必是能屈能伸的伟丈夫。人生处世有两种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顺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节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节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一件事情可能包括方方面面的矛盾,每一个矛盾都会影响到整个事情的发展。如果不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而是偏执顽固缺乏通融,不仅化解不了矛盾,反而会使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事情受影响,产生令双方不满意的结果。
而从做人上讲,应该有刚有柔。人太刚强,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做人就要刚柔并济,能刚能柔,能屈能伸,当刚时则刚,当柔时则柔,屈伸变换有度。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但却不可不问原因一味的刚强到底,要知道刚强者不能持久。况且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常讲,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的为人处事方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只有经受过磨砺的人才知人生的艰难和负重。
但是为人处世方方圆圆是每个人都应晓知的原则方向,该方则方,该圆则圆。大事要方,小事要圆;对己要方,对人要圆。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中要容得了圆,圆中要不失方。方方圆圆要随着不同的需要及时转换,这样才算做到灵活。
“哲理小品”
韩信胯下之辱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势均力敌。然而刘邦借助大将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小的时候,曾经接受过乞婆的喂养,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从对面走过来几个当地最不好惹的地痞小流氓。他们截住韩信嘲笑他“漂母食”,并且无理地要求韩信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要不然就会打死他。
韩信思考了一会儿,便伏下身去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然后拍拍衣上的尘灰扬长而去。那些地痞流氓哈哈大笑,说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不会成就什么大事业。后来韩信发奋,学得一身兵法,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被萧何引见到刘邦帐下,很快就做了大将军,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如果当初韩信一气之下,宁折不弯的和那些流氓拼了,恐怕历史将要改写,历史上不会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只会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枉死鬼。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什么假设,但是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
秘诀: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简直是奇耻大辱,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智力培养”
如何教会孩子灵活的处世能力
纵观人的一生,主要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处世。做不好人,怎去处世呢?所以,人在孩提时代,一定要受教育,学会如何做人,同时还要学习各种处世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好愿望,享受幸福人生。
1.在人际交往中,懂得“通情达理”是人格高尚的体现。要知道:在人生中,人格的力量是无价之宝,它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幸福。大凡人格高尚的人,想问题,办事情,都懂得通情达理,因此人缘一定错不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一世,能赢得个好人缘非常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好人缘”就是做人的一种资本。远的不说,就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许多事理,就能说明问题:同样一件事情,人缘好的人,说话、做事,谁都愿意让个份儿。
2.为什么有些人不能获得一个好人缘呢?一般来说,除个别品质恶劣、名声狼藉者外,大多数人缘差的人,都与自己不能通情达理地与人交往有关,而这些人中,也不乏是一些颇有才华或广有资财者。他们往往有恃无恐,招惹是非,或者清高孤傲,招致众人侧目。
3.人在少年时代,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那个年龄应有的德行,就有那个年龄该有的一切痛苦。孩子们虽然对生命充满了热情,对生活充满了想像,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但是他们毕竟见少识寡,对生活的体验也不深,因而懂得的人情事理也是朦胧的、似是而非的。所以,孩子们最需要长辈们以一种朋友式的、充满人情味的、寓理于情的言传身教,去教育和感化他们,使他们及早学会如何通情达理的做人和处世。
第三篇 美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