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言知其行,观其行知其德。根据一个人的谈吐,就可以知道他平常的行为、举动,看他平时的行为、举动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品格道德。
一个人如果有敏锐的观察与良好的判断力,就可以穿透对方表面的慎重与矜持。在交谈中,要想测度他人,需要有极强的判断能力。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若能知道他人的品德与气质,要比知道石头和草药的品质与特性要重要得多。它是人际关系中,至关微妙的哲学。
人们在辨别金属时可听其声,但辨别人时就要听其言。因为,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如何,而行为则能透露一个人更多东西。在这方面欲有所获,需要极其细心入微的、谨慎的观察和高度的鉴别能力。
隋炀帝昏庸无道,他派人开凿大运河,使无数劳动力远离故土,被调来修运河。不仅如此,他挥霍无度不理朝政,因此,各地纷纷组织了许多起义的队伍。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有李密、秦叔宝、杨玄感等人。
这些起义的队伍,各自占据一块地盘,并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因而相互间打打停停,小的政权可能就会被大一些的政权所吞并。
此时,魏先生隐居在梁、宋交界的地方。著名的起义领袖杨玄感,因为与隋朝军队打仗的时候遭到惨败,军队纷纷溃逃,有的人就投降了对方的军队,而他的军师李密也因此而逃到了雁门关。
为了免于被敌人发现,李密就脱去戎装,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同时更名改姓当起了教书先生。就在他做教书先生的时候,认识了魏先生。
有一次,二人闲谈。谈起了天下大势,说起了朝廷正大力镇压起义队伍。魏先生开玩笑似地说:“我看先生您神色恍惚,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说话支支吾吾。现在朝廷正在大肆搜捕蒲山的叛乱分子,莫非你就是他们的头领?”
李密闻言,慌忙起身,紧紧握住魏先生的手说:“先生你我相知虽然不久,但是言谈甚欢。您既然知道我的底细,难道不能救救我吗?”
魏先生眼睛盯着他,诚恳地说:“我看先生既没有称帝的胆识,同时也不具备将帅的才略,而只是一个乱世中的英雄罢了。”
接着,就向他详细阐述了帝王将相与乱世英雄各自成功失败的道理,魏先生接着说:“昨夜,我夜观天象,发现汾、晋一代已有圣人诞生,如果你能去辅佐他,或许能够得到荣华富贵。”
谁知听完这番话,李密拂袖而去,傲慢地说:“你这个迂腐的书生,看来我是不能与你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的。”
后来,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要做皇帝,要享受人间最高的荣华富贵。不久,李密就借故脱身往西逃走了,沿途他招兵买马,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但是他的军队却屡战屡败,后来不得不投降了唐高祖李渊。
可是他在李渊手下并不甘心,还做着自己的皇帝梦,不久,又叛唐捣乱,最终被杀身亡,弄得个身败名裂。
文中的魏先生可谓是一位察言观色的智者,他是一个能看透别人心理的人。他通过观察李密的言谈举止就得知了他心中的意图,并看出他不是一个做帝王将相的材料,顶多是个乱世中的英雄,因而劝他去投靠李渊。可是李密不听劝告,终于落了个失败的下场。
据说在日本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永禄时期,力量最雄厚的是北条氏康,他称霸于关东地方。有一次,北条氏康在战场上同长子氏致一起吃饭,可以想象战时的饭食是很简单的,只有米饭汤。然而,氏致吃着吃着,又往饭里加了一碗汤。
此事北条氏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马上产生了联想,为什么氏致连自己饭量有多大都心中没有数呢?
从吃饭吃到一半时又泡一碗汤看来,至少可以认为氏致是个没有多少远见的人。
北条氏康的担心日后不幸变成了事实。30年后,氏致终于因为缺乏远见,被丰臣秀吉的大军围困,同弟弟氏照悲惨战死,称雄一时的北条氏从此日趋灭亡。
看了上面的两个故事,我们可依此据“行为内在一致性”原理,也可产生以下办法鉴定某些人言行的真正内涵:
从古至今,语言都是人类沟通的第一工具。我们从一个人的言谈,就足以知晓他的心意与情绪。但是,若对方口是心非,就要怀疑了。这种人往往将意识里的冲动与欲望,以及所处环境的刺激,修饰伪装后,用反面的语言表现出来,令人摸不清实情。例如:
偶尔在街上,遇见个性不投的朋友,躲之不过时,往往投出社交辞令客套邀约:“哎呀,真巧。在这儿能碰到你,这几天我正想你呢。”其实心里的本意可能是:“真讨厌,怎么又遇上他了?”
这种与本意相反的行为,往往造成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人们为求自我安慰,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因循成习。
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常爱议论他人的人,往往有狡诈的心机。而改革者往往是需要人帮助的人。对改革者而言,为了改革的需要,当邪恶压迫着一个人时,对他来说,处理他人的过错,是较轻而易举的。
那些说话好诉诸传统的人,大多是思想保守的人。这些人不管什么新事物出现,都好用传统的东西作为评价标准。这类人多数是经验主义者,其思想保守、僵化,也表明了其顽固不化的心理。
那些嗜好与别人话家常的人,多半是看不出对方的真意。交谈时,就先与对方谈一些家常话,这表示他想了解别人的实力,探明他人的本意,试探他人的态度,然后好转入正题。这种人是很有心机的谈话对手,得好好对付才行。
有些人说话时好看风使舵,这种人做事大多无原则性。在生活中,许多人所发表的见解是以听话对象为转移的。他们自己没有一定的主见,完全是“看人下菜”。
契诃夫称这种人为“变色龙”,他通过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活画出了这种人看风使舵的嘴脸。这种人真理没个准儿,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朝令夕改。
如果多对周围人的言行进行观察,对其内心进行剖析,就会知道一般人的言语行为与心理活动,就会少些捕风捉影的错误,达到“观其行知其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