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总会趋之若鹜地选择第三种,并为此洋洋得意,美其名曰“平庸者的快乐”。走中庸之道的平庸者的心态是:篱笆外的馋嘴狐狸对熟透了的诱人的葡萄望眼欲穿,却因为隔着篱笆而望之兴叹:“嘻,那些都是酸葡萄,不吃也罢。”既而悻悻地走开。知足者常乐矣!
天才不甘于做凡人,因此他们只有两种选择,不成圣哲便成妖邪,他们不满足于所谓“世俗的快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快乐:土财主花天酒地,吃饱喝足后倒头就睡,天天如此,全不知天外有天。既乐呵呵,又傻乎乎。读书人在看书,更深夜静也不思睡,天天如此,于是知道了好多道理。一天,读书人纵论天下事时,土财主觉得极新鲜,也打开书看,可才看了两页,就昏昏睡去了。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前者是空洞的,后者是深刻的。
平庸者大声宣扬: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试问:这种无所追求,漫无目的的快乐有何意义?平庸者都乐于安于现状,他们不愿打破平静的循规蹈矩的生活,如一台旧式老座钟,按时地敲出缓慢而沉闷的钟声。如水的岁月磨平了人们个性鲜明的棱角,全都安分守己,不思进取,畏惧改变。的确,改变需要付出代价,然而不改变就会被淘汰。《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描述的两个小矮人在迷宫中历尽千辛万苦,经过无数次碰壁后回头再来,费尽百般周折,最后终于找到了心仪已久的奶酪,从此他们依仗着奶酪的光环,陶醉在心满意足的快乐中。然而,有一天奶酪被偷走了,他们一下子从虚无缥缈的快乐中跌落到现实无情的深渊里,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寻找奶酪。对于平庸者来说,快乐无疑是一针麻醉剂,消磨人的意志,摧毁人的理想。
天才所追求的快乐是隐藏在痛苦背后不为人知的快乐,它区别于“世俗的快乐”,它伴随着生活的磨难、失败的痛苦、心灵的孤寂,是超凡脱俗的快乐。保罗·高更厌恶在欧洲“文明世界”中看到高尚的艺术被金钱玷污,也着迷于原始文化后,便决心要触摸东方古老的大地,于是选择了大溪地培养自己艺术的种子,开始了绘画生涯中一段特殊且蛮荒狂野的时期。他的艺术创作道路艰难、坎坷,经济的困窘,病痛的折磨,女儿的死亡,这些打击让他有了自杀的念头,但也是这种深刻的孤独感,让他忘却了肉体上的痛苦,决定在死前把自己向往的东西绘制出来。在《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这幅不朽的名画创作过程中,他服下了大量的砒霜,但他心中却萌生了强烈的求生意志,因这幅画而激发出的哲思和灵感引领他登上了艺术的巅峰。他体验了重生的刻骨铭心的快乐。平庸者的快乐人人可以拥有,但成功者的快乐并不是人人可以享有。只有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能体会到凡人无法拥有的快乐。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境界。
挣脱平庸者狭隘的世界观,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当你品尝到新的美味时,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滋味了。
快乐的标准是一根可以无限拉伸的橡皮筋,你的欲望越大,它的拉度越高,越过它难度就越大。
降低快乐的标准/流沙
澳大利亚开奥运会时,在这片土地上发迹的媒体大亨默多克当然会去捧场。
在现场,默多克发现座位底下散落着一枚硬币,他站起身来,然后蹲下。人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默多克捡起了那枚硬币,脸上带着微笑。
这个细节被媒体爆炒,但我只记住了默多克的微笑,拥有亿万资产的他却在为一枚硬币而微笑。
香港的记者曾问过李嘉诚:“君以为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赚钱一刻是何时?”李说:“开一间临街小店,忙碌终日,日落打烊时,紧闭店门,在昏暗灯下与老伴一张一张数钞票。”
李嘉诚的答案令记者措手不及。但这真是妙答啊,一点都不做作,谁都会对这样的快乐会心一笑。
快乐的标准是一根可以无限拉伸的橡皮筋,你的欲望越大,它的拉度越高,越过它难度就越大。默多克、李嘉诚是智慧的,把快乐的标准降下来,降到人人都拥有的境地,那就真正可以做到天天快乐了。
天下的好与坏,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常常是一体的两面。一念之间的转换,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
带快乐回家/杨志刚
到一个朋友家去做客,出了电梯,见门口赫然挂了一块小木牌,上书:“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
进屋后,果见男女主人一团和气,两个孩子大方有礼,温馨、和谐充盈着整个屋子。我自然询问起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着望向男主人:“你说。”男主人则温柔地瞅向女主人:“还是你说因为这是你的创意。”
最终,女主人轻缓地说开了:“有一回我回家,在电梯的镜子里看到了一张困倦、灰暗的脸,一双紧拧的眉毛,烦恼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想,当孩子、丈夫面对这样愁苦阴沉的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第二天我就写了一块方木牌钉在门上以提醒自己。结果,提醒的不只是我而是一家人,奇迹就这样出现了。而且,不仅是我们一家人,到我家的客人也都变得欢欢喜喜……”
好有智慧、好可爱的女人。
天下的好与坏,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常常是一体的两面。一念之间的转换,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就是她的妈妈,因为她给了我最好的礼物:爱与信任。
妈妈与孩子/佚名
1961年的那对圣诞节,我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教学。我们三年级班里的27个学生,都热切地期待着互赠礼品的那个重大日子。
一棵挂着闪亮金丝和华丽彩纸的圣诞装饰着教室一角,而另一角放着孩子们用胖乎乎、脏兮兮的小手把纸涂上广告色做成的马槽。有人还把带来的娃娃放在纸板槽的稻草上,以代表小耶稣。只要轻轻拉一根小绳,你就会听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娃娃说:“我叫苏茜。”但这都没什么关系。一个小男孩抗议说:“耶稣是男孩!”尽管如此,苏茜还是留下来了。
孩子们每天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惊喜——爆米花做成的链子,手工做的小装饰品以及模仿壁纸样本做成的德式风铃,这些风铃都已被我们挂在了天花板上。然而对于这一切,只有他始终无动于衷,只是远远地看着,仿佛隔了一道屏障。我有些纳闷,这个一向快乐的孩子怎么突然沉默起来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本以为节日的气氛可以感染她,但也没起什么作用。我们为父母们、兄弟姐妹们、祖父母们以及每个人都做了贺卡和礼物。学生们还在家里做了流行的“油炸”玻璃珠,并互相比较以便得到最好看的。“老师,你可以把玻璃珠放在热油锅烧热,看里面会发生什么变化。炸的时间千万不要过长,不然会破裂的。”因此,作为礼物,我给每个学生做了一个小袋,以便于他们装油炸玻璃珠。我还知道他们也都为我准备了礼物,有精心裁剪、着色或已粘成串的书签,有贺卡和特制的图画,还有装饰着手工流苏的透明桌巾。
终于到了互赠礼物的那一天。交换礼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不停地为彼此亲手做的礼物欢呼叫好,但只有她默默地坐在那儿看着。我给她做了一个很别致的小袋,红绿相间并镶着白色的边。我很想看到她能露出笑容。只见她缓慢而仔细地打开包装,我等候着,而她却转身离开了。她用一堵无形的墙将自己和大家隔离开了,而我还是无法穿越这个屏障。
孩子们放学后都成群结队地离开了。他们边走边讨论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以及在家里的圣诞树旁可能会出现期待已久的自行车和耀眼的新雪橇。而她在后面磨蹭着,望着他们拥挤着走出门外。我在孩子们在小椅子上坐了下来,想休息一会儿,根本没有意识到即将会发生什么事。就在这时,她走到我身边,伸出捧着一个白色小盒子的手。这个没有包装的盒子已经有些脏了,看来是被孩子的小脏手摸过很多遍。她一言不发,我微笑着问道:“送给我的吗?”她只是默默地点点头。我拿过盒子,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里面金色的链子上挂着一颗耀眼的绿色炸玻璃珠。我端详着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她的脸上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从她深褐色的眼睛里看出了她的心事。那一瞬间,我才恍然大悟——这条项链是她为妈妈,为再也无法见到的妈妈做的。她的妈妈永远不能再抱她,再为她梳头或分享有趣的故事,再也不能听她诉说童稚的欢乐与忧愁。因为她的妈妈在3周前去世了。
我把项链拿了起来。她双手接过,倾身向前,在我脖子后面扣好简易的项链钩。接着她往后退了几步,仿佛在看我戴上后的效果。我低头看了看闪耀的玻璃珠和光泽暗淡的金色链子,然后望着她。我真诚且温柔地说:“噢,玛丽亚,它真的很好看。你妈妈肯定会喜欢的。”我们都忍不住泪水。她跌进我的怀里,我们都哭了。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就是她的妈妈,因为她给了我最好的礼物:爱与信任。
你该感谢那些伙伴才对,因为有他们在看着你炫耀;如果没有观众,你再了不起,又怎样呢?
快乐实验/张小失
记得儿时一次与小伙伴玩耍闹了矛盾,我大骂对方是笨蛋,他当然很恼火,也骂我是大笨蛋。吵嚷间,我叫道:“上次考试我得了第一名,你是第十七名,你才是笨蛋——大笨蛋!”
小伙伴一下憋红了脸,站在那里不动,怒目相向,就快打起来了。
恰巧这时父亲走过来,他严肃地批评我不该骂人,要我当场向小伙伴道歉,然后拉着我回家了。
父亲刚从省城出差回来,带了些东西。他在包里摸出几本小人书给我,我高兴坏了!父亲笑眯眯地瞅着我,说:“还不快去操场,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下?”我立即跑出门。
吃晚饭的时候,父亲问我:“怎么样?伙伴们眼馋不?”我得意地说:“那当然,那些小人书他们都没有看过!”父亲笑道:“不忙,还有更好的东西给你呢!”我急了:“真的?是什么嘛!”
父亲故意卖关子。直到晚饭后,天黑透,他才将“更好的东西”拿出来——一把玩具冲锋枪!乖乖,我激动得要飞!手一抠,“嗒嗒嗒”、“嗒嗒嗒”!还带亮闪闪的红绿灯呢!
父亲仍然笑眯眯地说:“那么,你再去操场上,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下?”我愣住了,怀疑地望着父亲:“天黑了,哪儿有人呢?”父亲说:“管他有人没人,你一个人也可以去操场上炫耀一下嘛!”我使劲摇头:“一个人炫耀啥?你是怎么啦?爸爸!”
父亲这时才掏出心里话:“儿子,我是给你做实验呢!白天,你拿着小人书,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现在天黑了,你有了更值得自豪的冲锋枪,却无法炫耀,为什么?”我没有回答。父亲继续说:“白天我碰见你和小伙伴吵架,你拿第一名来炫耀,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不对的。他是你的伙伴,是朋友,不要把别人当做自己的炫耀对象,直到有一天,所有的伙伴都离开你,看你还向谁炫耀去?”父亲摸着冲锋枪,说:“如果你在炫耀中获得了心理满足,我看,你该感谢那些伙伴才对,因为有他们在看着你炫耀;如果没有观众,你再了不起,又怎样呢?”
这个实验结论已伴随我走过多年,如今,每当我看见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或其他值得炫耀的东西时,我就会宽容地笑笑,想起自己天真而又幼稚的童年。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
把握一颗珍珠的幸福/矫友田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上最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殊不知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
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摸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呵。”
每想起这个故事,我就会联想起另一件事儿。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傍晚都要到海边去散步,因此经常会看到一对头发斑白的老人,依偎在海边的一条长椅上看海。他俩总是静静地坐着,而面孔上则始终挂着一种祥和的微笑,宛如一尊神态安详的雕塑。
有一天,我好奇地走到他俩近前,轻声地招呼道:“你们也喜欢看海吗?”
老人微笑着朝我点头示意,然后抬手指了指身旁的老伴。此时,我才发觉他原来是一位聋哑人,而他的妻子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蓦然,我为自己刚才的失言而感到后悔。然而,在那两位老人的脸上却找不到一丝的不悦。相反,她竟用一种极其温和、坦诚的语气说:“是呵,我们老两口经常来‘看’海的——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其实只要彼此心灵之间不存在残疾,我们仍旧是两个正常的人呵。”
两位老人的神情上没有流露出半点的自卑与遗憾,唯有幸福、自足的笑容在脉脉地向外流淌。我注视着眼前这一对恩爱可敬的老人,眼睛倏然湿润了……
也许,就从那一刻起,我恍然从那一对残疾老人的笑容里寻求到了幸福的定义。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自我意识。幸福的感觉因人而异因心态而异,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幸福的山中,在远近高低的不同角度看到的总是别人的幸福风景,往往没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天地。
幸福是种感觉/佚名
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说: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静照着的山坡上,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是的。你看,阳光温煦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
“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
一位少妇回家向母亲倾诉,说婚姻很是糟糕,丈夫既没有很多的钱,也没有好的职业,生活总是周而复始,单调乏味。